杂志汇今日中国中文版

同仁堂:以“质”为“命” 百年如一

作者:徐建华

同仁堂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使命,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恪守“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等古训,屡次荣获全国模范和谐企业等多项荣誉。2016年,这家百年老字号又荣获了中国质量的最高荣誉—第二届中国质量奖。

文|徐建华

北京市著名的崇文门附近,在新世界百货等一大批现代商业大厦的环绕中,有一个青砖黑瓦的四合院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用独特的建筑风格诉说着自己的历史,一如这个四合院的“主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堂)。

始创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至今已有347年的历史,目前已形成六个二级集团、三个院和多家直属单位的企业架构,拥有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药品、医院制剂、保健食品、化妆品等1600余种。同仁堂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使命,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恪守“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等古训,屡次荣获全国模范和谐企业等多项荣誉。2016年,这家百年老字号又荣获中国质量的最高荣誉—第二届中国质量奖。

“获得中国质量奖,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同仁堂质量文化、管理模式、行为制度的最高认可。”北京同仁堂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振坤深有感触地说,“以质为命、至优至精,崇尚仁德诚信”的质量管理模式,是北京同仁堂将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管理思想融合的产物,其显著特点是将传统经验、技艺和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将制度体系管理与人员素质的提升有效融合。它用文化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价值的力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也是同仁堂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在质量层面的重要展现。


同仁堂现代化生产基地参观走廊中的一组传统制药雕像

“至优至精”的质量追求

“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同仁堂从1723年为清廷供奉药品,历经八代皇帝共188年。成为皇家御用药店之后,同仁堂确立了‘以质为命’的质量理念,因为对于同仁堂来说,质量是真正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参观同仁堂博物馆时,讲解员对同仁堂历史和质量理念的介绍,直接地讲述了同仁堂“以质为命”的源头与传承。

如何才能做到“以质为命”,北京同仁堂的答案是在质量上追求“至优至精”。“在生产过程中,同仁堂始终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恪守‘两个必不敢’的古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北京同仁堂总工程师田瑞华说。

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医药生产企业,把传统经验、技艺和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正是北京同仁堂在质量方面传承与创新,实现“至优至精”质量追求的最好体现。同仁堂在传统的人工挑拣原料、前处理炮制工艺、手工操作生产等环节,融合创新了“经验+科学”的原料检验双重把关模式。通过实施GMP等质量控制体系认证,研制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制定中药、医疗企业标准规范,推进中药标准化生产,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质量管理方式的有效对接,丰富了中国式质量管理内涵。

“我们将现代化标准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努力做到‘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确保产品质量。”北京同仁堂科技质量部部长黄宁透露,同仁堂对药材种植、原料筛选、生产加工、检验把关、售后追踪实行全链条质量控制。

目前,北京同仁堂在源头把关环节,建立了12个自有中药材种植基地,采取专家经验鉴别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双保险形式”,对原料进行“双重把关”;在生产控制环节,针对中药生产特点,坚持工艺技术改造与创新相结合,自主研制标准化生产线,在传统炮制工艺、制剂、包装等关键工序融入现代生产技术,通过实施GAP、GMP、GSP等现代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各环节质量保障能力;在产品检验环节,在感官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加大质谱仪、色谱仪等先进科技检测仪器采用,确保了药品出厂质量;在售后服务环节,建立药品质量追溯体系。

同仁堂的拳头产品—安宫牛黄丸,因其疗效显著,一向被大家称作“救命药”。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之所以能够倍受消费者称赞与信赖,除了它的配伍源于清宫秘方之外,与其制作的精良与选料的上乘更加密不可分。

一次,一名新来的“90后”正有板有眼地将药粉过箩。当班的张班长轻轻地走过去,俯下身看她的成果,突然,好几个略大于正常细粉的颗粒映入张班长的眼帘。凭着经验她立刻判断是箩出了问题,急忙让小姑娘把手上的活儿停下来。但这个年轻人很犹豫,还不情愿地小声嘟囔着“不就粗那么一丁点吗,有什么呀,大惊小怪的!”显然,她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对张班长的惊讶很不理解。见她犹豫不决,张班长便从她手中拿过箩仔细翻看,发现在箩的槽梆处有一个小米粒儿大小的洞。找到症结后,张班长耐心地对小姑娘说:安宫牛黄丸是救人于危难的救命药,作为生产者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虽然这一次出现的问题只是细粉比企业规定的内控标准略大了一丁点儿。但也许就因为这“一丁点儿”,会让病患者在吞咽药品时感到不适而引发严重的后果。我们必须随时注意生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入手,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珍视质量!

经过张班长的教育,这名“90后”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懊悔,跟着张班长一起将刚刚研磨过的牛黄粉又重新做过,以实际行动把住了工序质量关。现在,这名“90后”已经能够独立操作,并在班组的生产中挑起了大梁。

其实,在北京同仁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产中,类似这样严守质量、追求创新的小例子还有很多。科技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也一直是北京同仁堂质量方面追求“至优至精”的一个“法宝”。据统计,同仁堂先后承担了“863”、“973”、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包括14项国家级秘密技术,147项专利。


同仁堂现代化的生产线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手工为安宫牛黄丸包金衣


“仁德诚信”的质量文化

走进同仁堂的大门,“仁德”两个字映入眼帘,体现出了企业厚重的文化底蕴。“仁德诚信”,正是同仁堂一直倡导的质量文化,成为同仁堂的一大质量特色。

1:67680,这样一个奇特的数目背后,是同仁堂制药公司的一件普通故事。

2013年,制药公司引进了一台新型小袋包装机,在设备验收期间,生产车间员工每天班前都会对设备进行检查。一天中午,生产车间监控员对设备进行每2小时巡检时,发现设备上有1颗螺丝钉脱落了,监控员和班组领班及时叫停。因只能推测出螺丝钉脱落的大概时间,生产车间领导当即决定,将此时间段内包装的所有成品,共94箱,全部拆箱检查。因螺丝钉细小且为不锈钢材料,所以用手捏、用强磁吸都无法将其找出,只有将其内包装-复合膜袋剪开,逐一查找,94箱成品共计67680袋,所用复合膜约为60kg,公司不惜将其全部废弃,安排员工加班将其找出,费时7.5小时,终于将脱落的螺丝钉找到。

一颗螺丝钉,67680袋复合膜袋;为了仅仅40多克的小耗材,毅然舍弃了是其重量1500倍的包材辅料。和67680比起来,1是个小数字,但这样的产品一旦流入消费者手中,1就等于100%。在同仁堂人看来,诚信的1比天大。

“诚信是价值的根基,仁德是立身的根本。‘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以诚取信,以信取胜是同仁堂人用347年的经营实践总结出的企业精神和经营之道。”北京同仁堂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表示,同仁堂通过文化管理管住魂、制度管理管住根、人才管理管住本、员工管理管住心、科研管理管住情,将软实力与硬约束相结合,努力推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文化建设,确保行为诚信。

目前,北京同仁堂针对中医药行业特点,成立文化传承中心,整理归纳中华文化精髓,把仁德诚信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将同仁堂历代古训内化为企业质量信仰,并固化为10多项职工岗位守则,通过延续敬匾、拜师、开市、宣誓等传统仪式,以及创作影视作品等,弘扬和传播企业质量文化,引导全员敬畏生命,追求质量。通过师傅带徒弟、技师工作室、中医大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弘扬仁德、诚信价值观,促进了质量文化的代代传承。

此外,北京同仁堂还积极推行《品牌保护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将产品质量、经营质量、服务质量、广告发布、价格管理等内容纳入评定标准,分为A、B、C三级,每年对所属单位信用等级进行考核评定,实施品牌工作一票否决。2011年,同仁堂依据该办法对500多个物料供应商和生产商,1000多个品种的辅料、包材以及上万种经营商品的供应商资质开展了全面质量审计,终止了21家资质不健全、存在质量隐患供应商的供应合同。

“上万元大单我们要做好,1分钱的买卖我们也一视同仁。”陆建国表示,每年北京同仁堂都收到大量求医问药的来信,许多门店都派专人阅读回复,并给患者寄去他们需要的药品。虽然不赚钱,却能赢得顾客的心。

2003年,北京爆发SARS疫情,每天来同仁堂抓药的顾客络绎不绝。这时,金银花、板蓝根等药材一天一个价。在这种情况下,同仁堂在报纸上公开承诺:保证供应、保证质量、保证不涨价。这个承诺给北京市民吃了一剂定心丸,同仁堂却赔了600多万元。但同仁堂认为这个“亏”吃得值,值就值在老百姓对同仁堂更信任了。

此外,北京同仁堂连年为中医药进社区和北京市慈善协会组织的“春雨行动”大额捐款,所属1500多家药店经常开展义诊活动。2010年,同仁堂又组织医生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免费为农牧民做白内障手术。据介绍,近年来,同仁堂集团累计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达5000多万元。

高振坤表示,对这次获得中国质量奖,北京同仁堂统一的认识是要“真获奖,真提高”。下一步,北京同仁堂将按照“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集团”的发展定位,以“创造健康,全球共享”为理想,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配药

 

中美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带你走进独立书店

“尊重知识”的活力从哪儿来

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

中国钢铁迈出转型步伐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