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生怕影响到别人,哪怕是我的室友、我的家人,我怕他们不耐烦、不喜欢我,排斥我,我想休学,只有一个人待着时我才有一丝轻松感,有时,我也知道自己是瞎担心,可就是轻松不起来。”
高三男生小北,在和我讨论他的疑惑时,时不时就要冒出问题来,因为这些事情太困扰他,小北做梦都想找出原因,以求得到解脱。
小北是这样描述他的大家庭的:父母长期吵架,在他读小学时已经发展成两个大家庭之间的战争。似乎每个人都想让小北站到他的队伍当中去,妈妈总是说小北的爷爷、奶奶、姑姑不喜欢小北;爸爸又总是强迫小北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候他们,过年过节是小北最痛苦的时候,觉得和每一个人在一起都很别扭,这都是自己的亲人啊!可小北觉得爷爷、奶奶、姑姑真的不喜欢他。
对于小北的沉默,家人不过觉得小北有点内向罢了,有时候还会训斥小北不会讲话,但是没有人深思小北为什么说不好话。妈妈严厉多变非常情绪化,经常责怪小北把家里搞脏搞乱了,哪怕吃饭掉根筷子妈妈也会说:“我工作这么累,小北我简直被你气死了,什么时候你上大学了,就是我和你爸离婚的日子。”
爸爸不关心他的成长,只关注考试结果,如果哪次考试不在班里排前十,爸爸立刻发火不理他,虽然很快又向儿子示好,但惊恐不定的小北并不能马上平复心情,和爸爸在一起时从不敢多说话。
小北承认他依赖父母,又怕接近父母,害怕父母对自己不耐烦,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妈妈的诉苦、爸爸的专横,令小北在内心越发排斥爷爷、奶奶、姑姑,他害怕与亲人相处的那份艰难。
长期的家庭大战让小北深感恐惧,他消极地看待和他人的关系,不敢也不愿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不知道这个世界该依附谁才是安全舒服的。
小北在人际交往中的感受和对亲人的感受几乎一模一样—依赖、不敢表达、不喜欢、不耐烦、排斥等不良情绪,原来,他的家庭关系的互动模式不知不觉成了他人际交往的互动模式。一个人的人际互动模式和他的成长背景一定有关联,一旦形成基础的模式,改观需要长久的努力。现在18岁的小北,该是自我成长的时候,小北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关键,这是很好的开始。
咨询结束接待家长时,陪伴小北来的父亲轻描淡写地说:“都是快上大学的人了,怎么还这样呢?老师,只要您能劝他在学校待下去就行。”我再一次感受到家长的不理解和不耐烦。心中想,究竟是谁为谁种下的苦果呢?我给小北父亲讲了几个相似的案例,希望能引起他的重视。
很多家长从未注重过对孩子的心理抚育,一旦出现心理甚至精神问题,却希望立即消失。然而,即便是再高深的心理学家,对于一个在成长中遭遇到诸多心理伤害的孩子,也不能立刻扭转乾坤,而这却是很多家长向往的、所认为的心理咨询会存在的神奇。
“这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类具有敏感特质的来访者,敏感的特质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不良的教育陪伴方式无疑会强化敏感人群的特质。
接受心理咨询,初期和来访者谈到心理能量,来访者总是感觉很抽象,但其实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物质,就像空气,你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说它不存在。空气稀薄让人呼吸难受,心理能量弱,一样可以让人活得辛苦。
心理能量好比每一个人身体里都有的一个球体,它的体形大不大,球体表面的密度好不好,它的气体是充足的还是软绵绵的—这些都取决于早期生命体验和一路的成长感受。人生路上,任何人都会遇到烦恼压力,如果球体质量不高,烦恼压力很容易穿云破雾进入球体内,形成负能量;如果球体质量很好,烦恼压力就不易进入,能量气体充足的球体,还会潇洒地把压力烦恼弹出老远。
家庭没有给够心理的营养和关照,营养不足当然容易出问题,一弱再弱,最后形成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小北的问题和原生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遇到人际困扰,各类挫折是难免的,可是,如果家庭教育环境模式良好,心理能量充足,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扰、挫折不足以对一个人影响深远。 ”
不在孩子的人生初期制造伤痛,在此,我给年轻家长一些警示:
● 如果夫妻关系不良,吵架请尽量避开孩子。
● 请不要过于情绪化教育孩子,请有质量地照顾、陪伴孩子。
● 不要对孩子说消沉的话题,不要乱说亲友坏话,不要向未成年的孩子诉苦,尤其不应将亲人之间的矛盾告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