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汉威
2008年格俄战争之后,格鲁吉亚控制的地区大部分丢失,俄军兵锋直指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在此我们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南奥塞梯战争中俄军取得了哪些明显的优势以及经验教训,作为防守一方的格鲁吉亚国防军的差距究竟有哪些上面,以及对于其它国家的装备和战术又有哪些启示。
从俄罗斯军队的角度来看,格俄战争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俄军地面部队在击败格鲁吉亚军队并迫使其撤离南奥塞梯领土过程中的表现。但俄军的成功只是相对而言的,主要应该归功于俄军投入兵力的巨大优势。在格俄战争早期,分析人士判断格鲁吉亚军队在南奥塞梯投入了1.5万~2.5万兵力,入侵俄军的规模最初少于格军,但在8月9日以后迅速增加到2万~3万人。此外俄军还调动和指挥了3000人左右的南奥塞梯武装分子,9000人左右的阿布哈兹、车臣和哥萨克“志愿武装人员”(这种做法在乌克兰战争中成为了常规)。为了投送这些重装部队,俄军还在阿布哈兹动用了数千人的铁道兵,在战争中先控制铁路并以它为支点进行机动也是俄军的一大传统。如果上述数字属实,则仅仅能说明俄军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但并不是压倒性的优势。
但是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俄军投入的兵力被严重误判和低估了。普京的前高参、后来成为反对派的安德烈·伊拉鲁诺夫指出,俄军在北高加索地区投入作战的兵力可能是格鲁吉亚部署在南奥塞梯部队数量的3倍,这个比例正好与冷战时期苏军计划进攻西欧的兵力比相同。伊并指出很多俄国军事专家俄方投入入侵作战的兵力超过4万人,包括俄军和阿布哈兹及北奥塞梯附庸部队,此外还有4万人左右的预备队部署在俄边境附近。根据这些兵力投入情况来看,俄军地面进攻的战果则毫不意外。
从格军炮击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开始,在一系列的大规模炮击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装备。
格军捷克造RM70型40管122毫米多管火箭炮 这种老式火箭炮有着罕见的古怪外观,卡车外型的驾驶舱两侧开有小型观察窗,其“太脱拉”813 8×8越野卡车底盘有极好的机动性。RM70衍生自俄罗斯的BM-21火箭炮,此炮虽然没准头儿,但却有21千米的射程,一辆炮车一次齐射可以向南奥城区倾泻250千克的炸药,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车上还有40发火箭弹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自动装填,并进行第二轮发射。
格军斯洛伐克造“达纳”
大口径轮式自行火炮 “达纳”(DA⁃NA)意为自行自动装填火炮,该炮采用与RM70同样的8×8“太脱拉”底盘,但却装了一个巨大的炮塔,其上布置了主炮和吊车,发动机后置,外型比RM70更为怪异,分外上镜。这门152毫米口径的怪物,原本是捷克斯洛伐克拿来和苏联的2S3 自行火炮竞争的产物,发射普通榴弹的射程18~20千米,弹丸重达44千克。该炮比2S3及同级别的M109火炮先进之处在于,它具备任意射角的全自动装填功能(M109不具备),持续射速可达6发/分(2S3只有2~3发/分),在当年也属于开山之作。
从编制上看,“达纳”应该属于坦克师属炮兵团的骨干装备,在格鲁吉亚“接收”苏军装备时,应该没有机会搞到此类宝贝,只能在后来找机会购买。这里顺便提一句,格军也列装了同口径的12门俄式2S3自行火炮,但是从乌克兰的渠道购买。
格军各式坦克装甲车辆 格军的T-72坦克主要型号包括T-72SIM1、T-72M 以及 T-72B1,步兵战车包括 BMP-1、BMP-2 和BTR80,部分型号和俄军的作战车辆外观完全相同,给敌我识别带来很大困难。不过从细节上看,二者的差异还是存在的。格鲁吉亚车辆采用典型的北约风格标志,每辆坦克叶子板上标有部队番号,车后有编队和示宽标志。T-72SIM1是一种以色列协助改装过的坦克,取消了主炮右侧的大灯,加装了夜视装备,炮塔顶部可以看到GPS接收天线。由于缺乏空中优势,这些车辆被迫躲藏在树荫下隐蔽。
格军各式美械装备 格鲁吉亚陆军在2008年初刚刚部分换装了4 000支美制M4A3卡宾枪,正规军全部照搬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数码迷彩,当然也少不了M88头盔。这一套行头加上护膝、沙漠靴、防弹背心、L手电、高分子水壶,再搭上美国援助的5吨卡车、英国的“陆虎”吉普车,以及全地形ATV,俨然是美军空降到了高加索山。实际上格鲁吉亚派驻伊拉克的2 000名士兵还装备了“悍马”吉普车,格鲁吉亚空军甚至还有UH-1H“休伊”和UH-60“黑鹰”直升机,但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机会参战。
格军特种部队也相当了得,国防部在2007年耗资6 500万美元,购买了7 000支以色列TAR-21突击步枪以及附属的观瞄器材、榴弹发射器,用来替换内务部特种部队现役的AK-74突击步枪。TAR-21是目前无托步枪中人机工效非常优秀者之一,价格也非常高昂,每支采购单价是M-16的3倍。内务部特种部队的另外一个奢侈品是来自德国HK公司的G-36C卡宾枪,采购数量也超过数千支。
在整个90年代,由于受国家经济形势及政局动荡的影响,组建不久的格鲁吉亚军队状况很差,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力严重削弱。起初,格方曾希望借助俄罗斯的帮助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于1994~1999年间加入了俄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在此框架内接受了俄的一系列军事援助。但同时,格政府对俄罗斯解决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问题的立场表示不满,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格鲁吉亚在1999年退出安全条约,开始向美国靠拢,并把加入美国主导的北约作为奋斗目标。
9·11事件为格美军事关系升级提供了契机。时任格总统的谢瓦尔德纳泽表示,格愿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向美军开放领土领空。作为回报,美与格于2002年4月签署了培训与装备军事援助计划协议。美国在三年内向格拨款6 400万美元,派遣150名美军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教官为格鲁吉亚训练2 000名军人,并提供美制武器。此外,美还向格提供了价值200万美元的特种直升机和海岸巡逻艇,向格边境保卫部每年拨款1 000万美元。这些受训军人均由美军教官挑选,标准极为严格,只有那些身材高大魁梧、体能测验合格、能够严格遵守军纪的军人才符合条件。入选格军的报酬优厚,不仅伙食标准与美军标准持平,还可享受高工资。2002年格国内月平均工资水平仅为20拉里,格国防部的一名上校军官只有100拉里。而特种训练营的士兵能拿到380拉里,在2002~2004年间,美军共培训装备了4个营(各560人)和一个机械化连(180人)。
美军在培训与装备援助计划框架内为格军培养了一支具备初步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军队,使格军具备了一定的山地丛林作战、城市巷战和海岸条件下作战的能力。为实践检验培训成果,很多接受过美军培训的格鲁吉亚官兵此后参加了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
俄军已经从90年代最困难的时期缓过了劲儿,已经重新具备苏联时期熟练运用大规模复杂战术行动的能力,尤其是第58集团军(题图)这样多次参加车臣战事的部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国家指导训练的格鲁吉亚军队,在战术方面训练很到位,在小规模战斗中能够表现出很好的素质,但在超过一定层次的战术和战略行动中,格鲁吉亚军队的组织和指挥就明显显得稚嫩很多。格军的高级军官缺乏良好的战略眼光和能力。在作战中,格军基层官兵的表现反而比高级军官更专业。综合前线的报道来看,格鲁吉亚各部队作战并不乏战果,但总体上的组织比较混乱,而俄军则无此情形。
但是俄军所表现出的职业化素养也远非令人满意。首先,俄军战报曾经提及将空降兵和特种部队作为步兵投入到进攻作战中(如俄罗斯电影《八月八日》描述)。这可能是因为俄军一般步兵分队的战备水平不足,不得已将精锐部队作为炮灰使用,因此被俄国军事评论家责难为“没有合适的榔头来砸钉子,就用昂贵的显微镜来做榔头”。俄军志愿兵的素质显然存在很大的缺口,乃至于俄军总参谋长弗拉基米尔也承认“我们的志愿兵比起义务兵没有强多少”。俄军一些单位也违反俄国有关政策,将义务兵派往作战一线,虽然“数量不大”。俄军空降兵被派去支援(或者充当)步兵作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格鲁吉亚防空系统的威胁一直存在,俄国空军和空降兵部队认为进行敌后机降或伞降的风险太高。
格俄战争中的近距离战斗规模和数量也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多。俄国官方总结认为地面作战大部分是依靠炮兵和航空兵压制达成目标。战事只持续了100多小时,双方的步兵单位也没有太多机会发生接战。其次,如果俄军能更好地运用直升机对步兵进行机动,战场的纵深将进一步拉大。但在格俄战争中俄军运输直升机使用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飞越高加索山脉需要运输直升机具备更好的高原性能,即使有一部分投入外高加索地区的直升机,使用也相当受限。在2003年的俄军改革中,隶属于陆军的直升机全部整编为空军直升机部队,根据一些直升机飞行员的回忆,在格俄战争中空军首长忙于制空作战,对于直升机部队的投入和展开对地面部队的保障无暇顾及。因而格俄战争之后俄军开始重新考虑将直升机部队回归到陆军航空兵。此外,由于直升机难以在格鲁吉亚防空火力和单兵防空导弹威胁下投入作战,俄军的地面装甲部队也缺少直升机所提供的侦察及支援。
第三,俄军地面部队指挥机构遭到了格鲁吉亚特种部队部队的伏击,这说明俄军地面作战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次伏击发生在俄军从高加索隧道通往Tskhinvali市区增援的途中,载有第58集团军指挥官和一批记者的车队共计30辆装甲车被击毁25辆,只有5辆幸存。指挥官被打断一条腿,其副官中弹身亡被追授“俄联邦英雄”称号。虽然在战争中伏击是很常见的战术,但格军能成功伏击“战地参观团”,也说明俄方的情报和侦察存在漏洞。
第四,一些俄军战报表明俄军地面部队的弹药补给一度不足。一名俄军坦克车长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说,“我们在Zemo-Nikozi村被敌人的RPG射手团团包围,但我们的坦克早已耗光了弹药”。在这次战斗中有两辆俄军坦克被打爆。
编辑/王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