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军鹰
“野人”战车与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长钉”多用途导弹并行研制,研发需求来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的装甲战,而“长钉”的作战条令和战术则取材于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军“陶”式反坦克导弹分队与叙利亚T-72的一系列交火。
以色列装甲兵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倡导远距离射击,用于在兵力劣势下迎战阿拉伯坦克。“梅卡瓦”主战坦克的设计师塔尔少将曾经用老式的“超级谢尔曼”坦克展示过远射炮术,在2千米外连续击毁5台叙利亚拖拉机,那时苏式坦克的准确射击距离不过500米。
但是在“赎罪日战争”的“泪谷坦克战”中,以色列“百夫长”坦克的远距离接战优势仍然无法阻挡一波又一波汹涌而来的俄系坦克,第七装甲旅被消耗到弹尽粮绝的境地,以军几乎被赶下地中海。因此,以军需要更强的炮火来遏阻进攻。
“赎罪日战争”的教训证明,要应对苏联作战条令指导下的装甲集群进攻,以军坦克兵现有的作战能力仍然远远不够,需要向更远的交战距离拓展。参考“赎罪日战争”的教训,以军提出以下目标。一,针对苏军作战条令,设计一种射程远超过坦克炮,能直接打击苏系装甲集群后方预备队的武器。二,针对苏军防空作战特点,设计一种武器,用于摧毁伴随装甲集群的机动导弹发射车。
1960年,以色列海军司令宾侬主持的导弹艇研讨会上,拉斐尔公司设计了一款名为“卢克”的新式对地导弹,这种导弹依靠地面操作人员用手柄遥控导弹飞行,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导弹在茫茫大海上飞行时很难用肉眼来控制瞄准,相关技术后来被移植到“加百列天使”反舰导弹上。
十多年后,拉斐尔公司再次启动对地导弹的研制,这就是“长钉”非直瞄导弹系统。拉斐尔公司在1980年前后研制的“长钉”系统早期型将反坦克接战距离增加到了8千米(“陶”式导弹只有3 750米),虽然当时只具备昼间作战能力,但其作战效能已经显著提高。
“长钉”-2型非直瞄导弹系统的射程增加到15千米,采用电视制导。“长钉”-4型导弹,作战半径可以达到30千米。最新的“长钉”-5非直瞄导弹系统则采用可见光/红外制导和半主动激光制导模式。通过无线数据链,将导弹头部的电视导引头的图像传回控制发射车。
“长钉”导弹与“陶”式导弹等瞄准线制导导弹差别很大,71千克的弹体重量已经属于重型导弹概念,26千米的射程也高出一个数量级。战斗部有两种类型,串联战斗部能够摧毁从坦克到巡逻艇在内的多种目标,另一种是可穿透建筑的破片/爆炸杀伤战斗部,主要用于精确击杀小股武装分子,而不伤及附近的其它建筑。导弹单发造价亦接近10万美元。从设计之初,“长钉”就不仅仅可以用于打击装甲车辆,亦可用于摧毁其它有价值的目标。
1997年之后,拉斐尔公司在“长钉”非直瞄导弹系统的基础上又研发了中短距离以及单兵使用的“长钉”导弹,使之扩展到多种平台。
“长钉”项目的研发最初受以军本尼·贝托上校直接指导。在1980年代,以军还在使用采购单价极低的“陶”式导弹,军中不乏对“长钉”的反对之声,贝托上校曾经力排众议来说服有关部队领导人。此外,1982年入侵黎巴嫩作战中阵亡的阿丹少将也对“长钉”导弹的研发给予了很多支持。因此看来在1982年之前以军就已经采购了“长钉”导弹,并有可能参与了摧毁贝卡谷地叙利亚导弹阵地的炮击。
本尼·贝托上校建议将“长钉”导弹搭载于坦克和装甲车底盘,使这种远程导弹发射车混同在装甲部队的行军车队中,不为敌人所觉察,将敌军杀个措手不及。以军首先将“长钉”发射系统秘密配备在M113装甲车上,这型美式装甲车当时在以军中存量巨大,因此也不引人注目。
以军第二步计划在坦克上改装“长钉”发射系统。当时采用“梅卡瓦”1坦克底盘自然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但新研的“梅卡瓦”系列成本较高,最终军方折中后改为老式M48“巴顿”坦克底盘进行改装。以军的不少改装车都面临成本压力,比如“梅卡瓦”底盘发展来的“雌虎”步兵战车因为造价问题,装备数量不多,而用库存的T-55坦克底盘改造“阿奇扎里特”重型步兵战车进行废物利用自然更受欢迎。
以色列武器公司(IMI)配合拉斐尔公司对M48坦克底盘进行改装,于1982年秘密定型和装备了“野人”战车。改装内容主要包括换装新的炮塔,12枚导弹及发射升降系统和通信制导天线。采用M48坦克底盘使得“长钉”导弹发射系统具备和坦克相同的机动能力,可以伴随装甲师出战,并更容易接近前线,坦克的钢甲和反应装甲也给发射平台提供了最强防护。
第一批装备这种远程导弹的单位就是贝托上校指挥的南部军区“莫兰”炮兵营,他们的任务是在埃及装甲部队再次进攻以色列时给予猛击。此后“野人”战车也配发给北部军区的“梅塔”炮兵营。这两支部队一直对外界保持绝密状态,除了极少数熟悉“野人”部队的军方人员。直到2005年之前他们的使命主要仍然是迎击阿拉伯国家的装甲战。以军总共改装了近三个营共120辆的老式M48“马加奇”坦克,使它们可以发射“长钉”导弹。
“野人”战车在以军中已经秘密装备近30年,期间曾经有过若干次走漏风声,被记者和好事者拍到奇怪造型的坦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以色列军方立刻出面干涉,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也会迅速从互联网上消失。
这种绝密战车的武器系统,采用以军曾经大批装备的M48坦克底盘,为了伪装保留了炮塔造型,还装有1门不能发射的假炮,使它看上去更像装甲部队的“马加奇”7系列坦克。但是在加宽加长的炮塔后部,原本容纳105毫米坦克炮弹的尾舱已经被一套拉斐尔公司设计的可以升起的发射架所取代,其中容纳了12发“长钉”非直瞄导弹和相应的光电系统。在一些战地照片中,这门假炮的炮管在行军作战中已经有些弯曲,显得相当滑稽。采用升降机构的发射架,将便于“野人”战车在掘壕据守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暴露面积作战。
“野人”战车的4名战车乘员分别是车长、驾驶员和两名导弹控制人员。“长钉”非直瞄底导弹采用一种特殊的作战模式,简称“发射后再瞄准”。时下的精确制导弹药,采用“发射后不管”的作战模式,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负荷,但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导弹容易丢失目标。“长钉”恢复了人在回路的控制,导弹发射后先爬升,经过40~60秒的飞行到达二三十千米外的目标区上空,瞄准手再接管导弹的瞄准和控制。
如果导弹因为情报不准确、地形、障碍造成视线不佳或者干扰因素丢失目标,控制人员将操纵导弹飞越障碍到另外一侧,再次寻找搜索和锁定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控制人员可以根据大致的情报先发射导弹到目标空域,在敌人头顶通过弹头的导引头进行观察发现和识别,最后选择和锁定打击目标。“先发射再观察,最后做决定”,每次每个操作手只能控制一枚导弹,因此在常规的坦克战中“长钉”仍然保留了“发射后不管”的作战模式,用于打击大批来袭的坦克群。
“野人”平台上有不同的版本,最远的非直瞄版“长钉”射程超过25千米,并具备白光/红外双模导引能力,能够昼夜全天候实施精确可靠的炮击。在打击装甲目标时,“长钉”可以用直瞄模式接战,也支持非直瞄制导,最后以攻顶方式摧毁敌坦克。
“长钉”每个系列都包括两类战斗部,反坦克和杀伤爆破战斗部,它们使用同样的导引头,区别仅仅在于前者采用爆炸成型战斗部,后者的多用途破片战斗部不仅能摧毁地面目标、打击敌军步兵小组,还可以击落慢速低飞的战机和直升机。
“野人”战车几乎参加了黎巴嫩战争以来的所有地面作战。在以色列和黎巴嫩交界地区的丘陵地区,“野人”战车通常占据山顶或者高地位置,从一二十千米外开火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其作战效能机动快速,及时准确,并且能够克服压制火炮的缺点,精确命中移动中的敌军目标,而且还能实时传回战区的图像情报。
美国空军中校约翰·伯德参考越南战争和中东坦克战的经验教训,在其著作《冲突的模式》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用远程航空武器和炮火对敌人战车预备队的后方集结、后勤、进军路线要隘进行持续的摧毁,消耗和折损装甲部队的进攻速度,为北约装甲部队的快速反击提供时间和空间。
“野人”战车的出现恰好和空地一体战思想吻合,给予以色列国防军极大的战术空间。在战时,“野人”利用其坦克外观可以尽可能靠近前线,以发挥它的作战半径优势。除了采用M48坦克底盘的“野人”战车,以军还将“长钉”导弹配备到AH-1武装直升机和M113装甲车上,这些武器平台将在二三十千米的视距极限上就早早开始与敌军接火,在与叙利亚地面部队的对抗中,如果叙军再次采用1973年“赎罪日战争”那样的苏军战术,凭借数千辆坦克突入戈兰高地,以军“野人”战车将占据制高点地形,对正在开进和集结的叙利亚装甲部队后方预备队进行远程猛烈打击,这些叙军第二梯队坦克投入作战之前就将遭受重创。
以军北部军区的“大卫投石器”炮兵部队是最早装备“野人”战车的部队之一,最早这种导弹是为了应对叙利亚和埃及的坦克大战。但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它的职能已经悄悄进化。2005年以后,大规模坦克战的威胁逐渐消除,巴以武装冲突却愈演愈烈,以色列国防军更多面对的是秘密渗透边境的小股武装人员。他们往往架起迫击炮或者简陋的角钢发射架,打几炮就四散消失,战机、坦克、大炮奈何不得。“大卫投石器”部队用“长钉”多次投入“野人”战车对武装分子进行炮击,摧毁黎巴嫩真主党设在边境附近的据点,压制加沙地带哈马斯武装的“卡桑”火箭阵地。
“长钉”具备“发射后再瞄准”的能力,将识别-瞄准-发射-打击的决策链压缩为发射-识别-瞄准-打击,在对付小股游击武装的快速交战中效率更高。导弹的精度能保证其足以抓住藏身窗口处暂露片刻的单兵狙击手,骑摩托穿行街巷的武装人员。人在回路的半自动控制模式能在飞行中改变打击目标(如敌军附近突然出现平民的场合),或者由操作人员控制击中隐藏在地形背后的敌人,这样给反恐作战带来极大的灵活性,并有效降低附带杀伤。为避免误伤平民,如果出现要放弃打击的情况,操作人员可将已经升空的导弹人为控制撞地销毁。
游击武装惯用打了就跑的战术,并经常利用民居和公共建筑作为掩护,传统炮兵很难抓住他们。在地面部队作战中,“野人”战车相对空军直升机和战机有更贴近前线的优势,比空袭来得更快速,很多时候战机还受气象和能见度的影响。而“长钉”导弹则能在飞行到命中过程中观察战场态势。例如在锁定目标后突然有儿童进入武装分子藏身的建筑,则能够立刻决策将导弹改变航向或者转而打击其它目标。
用于对哈马斯武装作战的“长钉”导弹采用改进的减装药战斗部,依靠导弹的精度来确保有效杀伤和较小的附带损伤。“大卫投石器”炮兵部队曾经将“长钉”导弹准确打入武装分子藏身的窗口。以军的网络化反恐作战指挥提供多种数据融合,包括前沿观察哨、空中无人机、深入敌区的巡逻队和载人战机平台,这些数据都可以为“野人”战车的导弹控制提供目标信息。
和以色列国防军的“梅卡瓦”4型战车不同,“野人”战车没有采用拉斐尔公司生产的“奖杯”主动拦截系统。这是因为“野人”发射车有超远的射程,无需进入敌占区交战,只需停在战线后方即可开火。在2014年“护刃”作战中“野人”发射车没有进入加沙地带就可以覆盖整个加沙地区。
2005年以军投入“野人”战车秘密反击加沙地带的炮击。2006年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北部城市进行火箭攻略战,“喀秋莎”火箭打入海法市区。“野人”战车部队秘密参战,共发射527枚长钉导弹。2008年“铸铅行动”中以军再次与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极端武装交火,“野人”战车发射26枚导弹。2012年叙利亚内战中流弹不时飞入以色列控制区,“野人”战车也多次进行炮火反击,但这一型战车的存在仍然不为外界所知。到了2014年夏天的“护刃”作战,以军再次与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武装爆发激烈战斗,整个50天的战争中“野人”战车发射433枚“长钉”导弹。
以军保守这一秘密长达20多年,到了2007年,英军向以色列租借了2辆搭载在M113装甲车上的“长钉”导弹系统。之后英国陆军采购了12辆M113“长钉”发射车。随着英军中“长钉”作战的增加,这款早已在以军秘密服役25年的战车才开始慢慢被外界所知。
和以军类似,英军对“长钉”的使用情况一直严格保密,还为“长钉”变造了一个名为“勒索者”的新导弹代号,用以迷惑外界。英军“长钉”系统的部分细节直到2013年才公开。这些M113底盘的“长钉”战车配备给英国第一皇家骑炮兵团。由于“长钉”导弹的控制相对传统的瞄准线制导导弹复杂不少,经过6个星期的训练部队才投入作战。2007年4月英军在伊拉克南部巴士拉使用这种导弹,作为炮兵部队的一种能打击运动目标的远程点杀伤武器,用来和城市地区反叛武装份子的迫击炮、火箭炮等“打了就跑”类型的小股敌军作战。2009年英军又将这批“长钉/勒索者”发射车运往阿富汗南部的赫尔曼德省,在那里与塔利班的火箭偷袭小组和路边炸弹小队交战。
在巴士拉,英军使用的主要是可见光类型导引头的“勒索者”MK2和热像导引头的“勒索者”Mk4型,而目前英军采用的则是最新的可见光/红外双模导引头并具备激光半主动制导能力的Mk5型“勒索者”。英军的“勒索者”还能够与无人侦察机交换数据,后者的前视红外系统性能更为强大,利用“赫尔墨斯”450无人机机载的激光指示设备为“勒索者”MK5进行制导,使这种导弹具备更强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勒索者/长钉”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武器系统。英军反馈表明,Mk2型采用三角翼,飞行速度太快,人工控制时操作人员普遍反映眩晕不适。而Mk4型导弹采用平直翼,飞行速度得到降低,控制起来就轻松很多。另外,早期型号的“长钉”采用的传感器技术是近20年前的元器件,解析度和刷新频率都不如如今的新器件。此外,由于英军从未装备过M113系列装甲车,在“挑战者”坦克和“路虎”吉普车的队列里出现这么一辆特殊的M113装甲车,很容易被反政府武装当作目标。因此英军对M113装甲车底盘进行改装,使其外观更像英军在役的FV432装甲车。
最终英军由于M113装甲车底盘的备件问题,决定改为采购牵引式的“勒索者”Mk2发射系统。以色列拉斐尔公司根据英军的需求已经设计了轻量型的牵引发射车。这款牵引发射系统也相当有特色,样机采用四联装发射系统,有现场再装填功能,待发状态的导弹采用冰柜的冷冻手段,使导引头保持足够的灵敏度。发射车运输状态的尺寸恰好能够装进一个20英尺的国际标准集装箱,借助民航铁路等进行运输。
“野人”战车及其“长钉”导弹的射程和作战模式使它能够打击多种目标,同时又以坦克的外观有效地迷惑敌人,可以看作一款披着坦克外壳的超级战车。长达30年的时间里,“野人”战车在公众眼皮下低调低存在,最容易暴露的地方反而最安全,所谓“灯下黑”的一大奇迹。在2015年M48/ M60“马加奇”系列坦克即将退出以军现役之际,以色列国防军方才公开这款武器。随着“梅卡瓦”3型及4型成为以色列装甲兵主力,老式的M60“马加奇”坦克已经很难低调地在阵地上行动,以军此时公开“野人”战车可能也是基于这一考虑。
编辑/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