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当心脑血管病遭遇“暖气病”

作者:□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有国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有国

元旦前夕,老赵一家总算从旧房搬入了“三气俱全”的新居,从此告别用蜂窝煤取暖的日子,开始享受集中供热,也算实现了小小的梦想。在祝贺赵家乔迁之喜的“温锅”聚会上,一位医生朋友提醒他们,你老两口都有心脑血管病,如今住进有暖气的居室,可要小心“暖气病”!大家听了哈哈大笑,却没在意。谁知,医生朋友一语成谶,享受集中供热还不到半个月,老赵两口子就住进医院。他俩都是从鼻咽干燥、烦躁不安、软弱无力、胸闷气短开始,老赵头晕眼花、血压波动,直到半身动弹不得;老伴胸痛憋气加剧。到医院一检查,老赵脑中风,老伴心肌梗死。幸亏他们住院及时,抢救一周后总算脱离了危险。

这到底是咋回事?医生说,这是心脑血管病遇上了“暖气病”的灾殃。

“暖气病”是一组症候群

其实“暖气病”并不是一种定义明确具体的疾病。“暖气病”是指在暖气取暖环境中的人,因房间密闭,空气不流通,室温过高或变化剧烈,空气干燥,室内外温差较大,以及致病微生物滋生等因素,致使人体适应不良,发生一系列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皮肤干涩瘙痒、鼻咽干燥出血、干咳声嘶、烦躁不安、头晕眼花、软弱无力、胸闷憋气、尿量减少、血黏度增高、血压波动等,也可以说是一组症候群。如同“空调病”称为空调综合征一样,暖气病也可称之为“暖气综合征”。它有热、干、闷、感、欺等特性:

热——过热 是指暖气供热后,控制不当,室温过热,超过23℃,与室外气温反差较大;或供热不规律,室温变化很大,忽冷忽热,致使老弱病人不能适应。

干——干燥 是指暖气、火墙、火盆、火地等取暖的共同缺点是造成空气过度干燥,室内湿度在40%以下,甚至更低,损害人的皮肤及呼吸道,导致人体水分丢失。

闷——憋闷 是冬季居室封闭,缺乏空气流通交换,甚至氧含量下降,人有憋闷的感觉。

感——感染 在干热及缺乏换气的条件下,致病微生物大量滋生,导致居民特别是体弱者发生感冒、口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欺——欺弱 “暖气病”有欺软怕硬、欺老凌弱的劣性,对老弱病残孕妇婴幼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大加施虐。特别对心肺功能不佳、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可加重病情或致旧病复发,甚至制造悲剧。

“暖气病”加重心脑血管负荷

那么,“暖气病”是如何危害心脑血管的呢?

  1.损害呼吸系统,卡住心脑供氧生命线。

“暖气病”最早侵犯的是呼吸系统,外在表象是鼻咽干燥、咳嗽声嘶等,其实质损害是呼吸道黏膜因干热气流刺激而失去自我保护(会导致黏液分泌枯竭,纤毛失去摆动,免疫球蛋白、抗体及吞噬细胞减少消失等),抵抗力下降,以至发生呼吸道感染,直接影响肺脏气体交换,首先受到威胁的是心与大脑,因为心脑是人体内耗氧量最大的器官组织。原本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更耐受不了氧气缺乏,这不等于暖气病掐住了心脑的供氧生命线吗?

2.破坏内环境,致病态心脑雪上加霜。

别看“暖气病”的症状似乎都在表皮,并不十分严重,但它对人体内环境的干扰破坏却非常严重。人体内环境中60%以上的成分是水——体液,组织细胞就生活在体液的海洋中。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皮肤蒸发掉600~700毫升水分,呼吸道呼出300~400毫升,加起来约1000毫升。然而,供来暖后,室内燥热,丢失的水分就明显增加,甚至加倍。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人体就会处于缺水状态。这样一来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都会发生紊乱。心脑都是人体活跃的组织,代谢旺盛,最不能耐受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若是已有陈疾旧病的心脑器官,怎不旧病复发,或又添新疾呢?

3.扰乱循环,制造血黏血凝血栓。

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是全身氧与营养供应的保障。循环最需要的就是流畅,最浅显的道理是“水足则流,水缺必滞”。大家都知道,“暖气病”造成水分流失,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血流缓慢,再加上血液成分的紊乱,这都给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很容易促成动脉硬化患者发生心梗和脑梗。老赵夫妇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病,在“暖气病”的推波助澜下,发生脑中风和心肌梗死也就不奇怪了。

预防“暖气病”4要领

第一,调理心态消除越冬取暖的恐惧焦虑。“暖气病”虽然对心脑血管危害不小,但也不必担心惧怕。须知,恐惧焦虑对心脑血管更为有害。恐惧焦虑感可致应激激素增加,脉搏和血压上升,这都是中风发病的风险因素。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容易焦虑的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他们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会比其他人高出38%。其实, “暖气病”严重程度也只不过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一类的水平,可防可治,人们大可不必恐慌焦虑。我们的科普宣传应讲明道理,教会措施,消除恐病心理,给大众以充足的信心,这样就可以减少发病,特别是减少疑病症的发生。

第二,保护好呼吸系统功能。呼吸道是“暖气病”发病的策源地,呼吸系统又是心脑的门户,供氧的生命线。保护的方法是避开有害刺激:雾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等,戒除烟酒,远离辛辣食物。寒冷季节应适量进食羊肉、狗肉、牛奶等高热量御寒食品及新鲜蔬菜瓜果,确保维生素C、维生素A的摄入,以保护呼吸道黏膜,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不可滥用抗生素,以免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不随便用镇咳药物,避免影响分泌物排除。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5年1次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第三,加强监测,调整用药。原有疾病病情可能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改变。比如,秋冬寒冷季节高血压患者要经常测量血压,根据血压升高的情况,即时增加降压药的剂量;使用防栓抗凝药者在秋冬干燥季节,也须加强监测(血流变学检查、凝血活酶标准化比值INR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患者应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剂量,以防干热脱水,血黏度加大导致血栓梗塞;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减少呼吸道分泌的药物,强烈镇咳药如可待因、美沙芬、那可丁、咳必清等,均应禁止使用,以免造成呼吸道干燥损害。

第四,尽早发现心脑血管病发作或复发苗头,及时处理。这里指的是在“暖气病”症状缠身的同时,尽早发现心脑血管病即将发生的蛛丝马迹。脑血管疾病早期症状是:困倦嗜睡、哈欠连绵、反应迟钝、说话不流利、步态蹒跚等,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预示轻微中风或中风即将发生。不要等到意识不清、半身不遂再去看医生。

再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只要发现任何心脑血管病的蛛丝马迹,就要立即到原来就诊的医院专科去找主治医生诊治,因为那里熟悉患者的病史资料,可少走弯路,争取到可能早期溶栓(发病3~6小时内)的宝贵时间。中风患者能及时得到控制高血压,降低颅内压、脑水肿及恢复内环境平衡等治疗,对康复十分有利。而心梗患者能及早得到心电监护、安静休息、吸氧、溶栓或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加上合理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心功能恢复回复非常有利。

 

汗蒸养生有讲究

用药之道·传统医学

2015年度 医学事件大盘点

迷走神经刺激术,助癫痫儿童重拾快乐

不可不知的10大用药常识

老慢支咋过冬天这道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