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岩
和希特勒拥有的许多秘密武器一样,早在二战初期,德国就已经开始了空射反舰制导武器的研究。1939年,古斯塔夫·施瓦茨推进器工厂设计出一款无动力滑翔炸弹,其上安装有自动驾驶仪,轰炸机可以在敌舰防空火力范围之外投弹,随后炸弹可以自动保持直线飞行。在此基础上,德国人为其加装了HWK109-507火箭发动机和Fug203/230“凯尔-斯特拉斯伯格”无线电遥控系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反舰导弹——亨舍尔Hs-293。
1940年中期,未搭配动力装置的Hs-293开始进行遥控试飞,同年末,安装火箭发动机后的飞行测试也取得了成功。生产型的Hs-293看上去像一架身材短粗的滑翔机,在弹体前端是由SC500航空炸弹改装的战斗部,内装295千克高爆炸药,弹体后方是控制单元,在未收到遥控指令时,Hs-293可依靠陀螺仪实现自主稳定飞行,液体火箭发动机位于弹体下方,尾喷口向下倾斜30°以抵消短小弹翼的升力不足。1941年,纳粹空军人员开始接受Hs293的操作训练,次年一月,这种导弹开始批量生产。
Hs-293的作战流程是这样的:导弹投放后,火箭发动机启动,5.9千牛的推力在随后10秒钟的时间内将导弹速度提升至260米/秒,同时,载机需要将飞行速度降低四分之一,并保持直线水平飞行,投弹手使用操纵杆遥控导弹飞向目标,而Hs-293尾部的彩色曳光管能够帮助投弹手跟踪其飞行轨迹。无线电遥控装置共有18个信道,每个信道可以控制1枚导弹。当导弹的飞行距离小于3000米时,由于修正时间太短,操作手很难指引其命中目标。而射程取决于投放高度,在1400米高度时,Hs-293的射程为12千米,在6000米高度的射程可达16千米。虽然投放高度没有最高限制,但如果导弹的俯角超过30°,急速提升的飞行速度会使其变得难以操控。所以,轰炸机一般会在较低的高度投放导弹,令其以小角度俯冲飞向目标。
第一支使用Hs-293导弹的部队是1943年春成立的纳粹空军第100轰炸机联队第2大队,该大队装备的Do-217E-5型轰炸机可以在双翼下挂载2枚导弹。1943年8月25日,第2大队使用Hs-293对比斯开湾的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大队进行了袭击,击沉了1艘轻巡洋舰。2天后,该大队再次出击,取得了击沉1艘轻巡洋舰,击伤1艘驱逐舰的战果。同年9月7日,该大队从德国科隆转场至法国伊斯特尔,意图对地中海的盟军舰队发起打击。但此时,Hs-293的弱点也暴露出来,由于投放导弹后,载机需要做低速水平直线飞行,无疑成为盟军战斗机的绝佳目标。所以,第100轰炸机联队第2大队不敢在白天贸然出击,转而主要执行夜间反舰任务。
另一支装备Hs-293的是第40轰炸机联队,主要目标是大西洋上的护航舰队。1943年11月21日,该轰炸机联队第2大队使用He-177A-5轰炸机携带Hs-293首次出战,但由于天气恶劣而未获成功。随后,第40轰炸机联队第2大队转场至地中海,而装备Fw-200 C-3巡逻机的第3大队接过了使用Hs-293执行大西洋反舰任务的接力棒。第3大队的Fw-200出动率不高,未能对盟军舰队形成真正威胁,而第2大队在地中海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好景不长,11月26日,该大队在袭击阿尔及利亚海岸的盟军护航舰队时遭到空中拦截,损失惨重。
Hs-293的战斗部是由500千克级别的普通航弹改装而来,威力较小,只能用来攻击商船或非装甲战舰。为了对付重型巡洋舰和战列舰等防护完善的大型舰艇,德国人在PC1400穿甲高爆炸弹基础上加装了遥控装置,将其改造为一款精确制导炸弹,绰号是“德国兵”-X。
“德国兵”-X使用了与Hs-293相同的“凯尔-斯特拉斯伯格”遥控链,18个独立信道可以保证在战场上同时投放和控制多枚同类武器。与Hs-293所不同的是,“德国兵”-X的外形更像是一枚炸弹而不是滑翔机,弹体中部装有4支呈“X”形布置的弹翼,尾部则是用于控制飞行轨迹的遥控装置和结构复杂的扰流片。
和Hs-293一样,“德国兵”-X同样是目视制导,在它的尾部也安装有便于操作手识别的彩色曳光管。在投放后,炸弹可以在载机的遥控下在前后约500米、左右约350米的范围内偏移,所以轰炸机在投弹前仍然需要进行瞄准。一名有经验的操作手可以让50%的炸弹落在距离瞄准点15米的范围内,大约90%的炸弹能够落于距目标30米的范围内。与二战中广泛使用的自由落体炸弹相比,“德国兵”-X的精确度十分令人惊叹。
“德国兵”-X的威力巨大,通常会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投放,击中目标时的速度可接近音速,穿甲弹头装有延时引信,在起爆前即可侵彻130毫米厚的装甲,让重达320千克的高爆战斗部在敌舰内部引爆。
1942年春,“德国兵”-X开始进行试验,作战部署的时间与Hs-293大致相同。纳粹空军唯一装备“德国兵”-X的部队是第100轰炸机联队第3大队,该部队的前身正是1940年11月在“X-装置”精确导航下空袭考文垂的第100轰炸机大队,此时他们的主战装备已经由He-111更新为Do-217K-2轰炸机。1943年7月21日,“德国兵”-X首次投入作战,对西西里岛的奥古斯塔港进行了打击,而后,德军使用这种遥控炸弹对西西里和墨西拿进行了袭击,但取得的战果并不显著,盟军也没有察觉到这些从天而降的重磅炸弹是一种革命性的精确制导武器。1943年9月9日,“德国兵”-X终于取得了诞生以来的第一个战果,同时也是整个服役周期内最著名的战果,但它的目标并非盟军的任何一艘舰艇,而是德国当时的盟友——意大利。
当时,意大利海军舰队的主力意图驶向马耳他向盟军投降,但德军早已破译意大利的密码,对他们将要采取的行动有所准备。9月9日,意大利舰队离开了拉斯佩齐亚港,第100轰炸机联队第3大队接到了一份简明而决绝的命令——“如果驶向北方,保护它,如果驶向南方,击沉它”。14时,第3大队获知3艘意大利战列舰、6艘巡洋舰及若干小型舰艇正向南驶去,几小时后即将进入盟军战机的防区,遂派出6架Do-217从伊斯特尔起飞,每架轰炸机都挂载了1枚“德国兵”-X。为了防止被过早发现,它们保持低空飞行了一小时,而后爬升至5500米高空。很快,Do-217发现了倒戈的意大利舰队,而密集的防空炮火证明对方同样也发现了它们。德军轰炸机保持平飞,并将速度降至180千米/小时,投下了“德国兵”-X。意大利舰队的旗舰“罗马”号被其中2枚炸弹直接命中,20分钟后便带着1255名船员一起葬身鱼腹,另一艘战列舰“意大利”号也被1枚“德国兵”-X击伤。出于保密因素,德国对外宣称这是普通穿甲炸弹所取得的战果。
9月11日,第3大队使用“德国兵”-X攻击了在意大利萨勒诺强行登陆的盟军舰艇,这种炸弹得以在盟军面前展示出其巨大的威力。上午10时,1枚“德国兵”-X击穿了美军轻巡洋舰“萨凡纳”号的炮塔,随后引爆了在其下方的弹药舱,舰底当即被炸穿了一个大洞,舷侧也被撕裂,锅炉舱燃起大火。“萨凡纳”号像一条死鱼一样漂浮在海面上,前甲板几乎与水面齐平,但在损管人员的努力下,8小时后,这艘遭受重创的战舰依靠自身动力驶向马耳他。“萨瓦那”号的姊妹舰“费城”号也与死神擦肩而过,1枚“德国兵”-X在它旁边15米的海上爆炸,仅仅造成了轻微的损伤。2天后,皇家海军轻巡洋舰“乌干达”号被1枚遥控炸弹击中,这枚“德国兵”-X直接击穿7层甲板,在龙骨下的海水中引爆。该舰涌入1300吨海水,动力完全丧失,最终被拖回马耳他进行维修。9月16日,英国战列舰“厌战”号在萨勒诺被“德国兵”-X击中,其中1枚炸弹侵彻了6层甲板,在4号锅炉舱爆炸。丧失动力的“厌战”号带着5000吨海水被拖回了马耳他。
从战俘口中,盟军才了解到德国正在使用无线电遥控炸弹的事实。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将干扰德国导弹的研究列为AAA1优先级项目,技术人员必须24小时轮班工作,放弃周末和休息日,直至任务完成。但是,当时盟军连德军导弹使用的频率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干扰了,所以,首要任务是设法截获导弹的制导信号。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美国海军在DE-136“戴维斯”号和DE-137“琼斯”号两艘驱逐舰上安装了可覆盖15千赫兹至3000兆赫兹频带的搜索接收机、全景适配器、信号记录仪、摄影设备与可覆盖10~35兆赫兹的干扰机,舰上还搭载了1名军官、2名技师、2名操作手和2名摄影师组成的无线电对抗小组。这两艘驱逐舰的任务是:搜寻并记录制导炸弹的遥控频率和调制方式,继而对其实施干扰。
1943年10月,这两艘驱逐舰从诺福克海军基地起航,穿越大西洋抵达地中海战区,它们将在频繁遭遇德军精确制导武器袭击的直布罗陀-那不勒斯航道执行任务。11月6日,德军飞机使用鱼雷和遥控炸弹对“戴维斯”和“琼斯”号所在的护航编队发起攻击。在瞭望员目视观测到德机投弹时,无线电侦察设备突然记录下了一段48~50兆赫兹的信号,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德军所使用的遥控信号。随后,两舰很快换装了能覆盖这一频段的干扰机。11月26日,在另一场长达2个小时的空袭中,两艘驱逐舰监听到约20次遥控信号,也就是说德军飞机投下了20枚Hs-293或“德国兵”-X,乍一看并不多,但德军此前在击沉“罗马”号战列舰的行动中仅使用了6枚遥控炸弹,所以20枚的数量绝对可以算是一场大规模袭击了。“戴维斯”和“琼斯”号的干扰机发挥了作用,瞭望员报告称多枚遥控炸弹在遭遇干扰时失去了控制。为了能够完整记录德军使用的遥控信号,无线电对抗人员必须冒着巨大的风险尽可能推迟干扰机开启的时间,而这一天所获得的无线电情报,对后续大功率专用干扰机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盟军发现“凯尔-斯特拉斯伯格”制导系统的设计精良,干扰起来没那么容易。弹体上安装的接收天线对于上方的信号十分灵敏,而对于来自下方的信号接收效率较低,也就是说,导弹很容易接收到载机发射的遥控信号,而即使在载波频率和调制方式极为相近的情况下,来自水面舰艇的干扰信号也需要更大的功率才能被导弹接收。而导弹的飞行时间通常不足1分钟,干扰机操作手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信号的截获和干扰。好在截获的遥控信号非常清晰(在普通的甚高频接收机中,遥控信号在160千米外就能听到)。在空袭现场侦收到的信号均为48~50兆赫兹,而盟军获得的一部完好的遥控发射机中的晶振也进一步印证了信号处于该频段无疑。通过分析Hs-293和“德国兵”-X的遥控信号特性,调制方式也很快水落石出,其在水平方向使用1000和1500赫兹调制,垂直方向使用8千赫兹和12千赫兹调制。
1944年1月底,一千瓦功率的专用干扰机还没来得及测试完毕就被装在“戴维斯”和“琼斯”号驱逐舰上参加了安齐奥登陆行动。德国空军在安齐奥的抵抗十分顽强,接连使用导弹和俯冲轰炸机对盟军舰艇实施攻击。由于只有这两艘驱逐舰装备了大功率干扰机,所以它们必须一直留守在被持续空袭的海域,以保护其它登陆舰只的安全。这两艘驱逐舰的任务持续了整整48天,经历了德军飞机75次猛烈空袭,记录和干扰遥控信号100余次,使德军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大大下降。
1944年初春,第8舰队的无线电对抗人员自己又制造出2部干扰机,加上刚刚从美国本土运来的6部,分别安装在了该舰队4艘驱逐舰和扫雷舰上。而包括12名军官以及约40名技师和操作手在内的所有导弹干扰人员被纳入了一个独立的编制——无线电对抗Z分队。装备专用干扰机的舰只被称作“J”舰,由地中海战区总司令直接指挥。自此之后,虽然地中海的护航舰队仍然时常遭遇空袭,但在“J”舰的干扰保护下,没有一枚遥控炸弹击中目标。
在获得了数枚未爆炸的Hs-293和“德国兵”-X之后,盟军对这两种武器的了解更进一步,但盟军并没有放松对德军遥控信号的搜集。当遥控信号出现时,要做到侦收记录和干扰破坏并举十分困难,所以,美军在“维持”号扫雷舰(AM119)上安装了监听和分析设备,专职负责对遥控炸弹控制信号的截获和记录,所有情报都被送往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此外,无线电对抗Z分队还在阿尔及利亚设立了一个车间,进行对抗设备的安装、维修和训练。
在诺曼底登陆的准备期间,有超过40艘盟军舰艇安装了导弹干扰设备。德军使用Hs-293和“德国兵”-X对诺曼底沿岸的空袭没有盟军预期的多,大部分还是在夜间,基本上没取得什么战果。
除了无线电干扰,目标舰艇的烟幕遮蔽战术,盟军战斗机对制空权的夺取,德军机场遭受的打击和占领,都对Hs-293和“德国兵”-X的使用带来了麻烦。此外,德国人还曾遇到无干扰时Hs-293导弹频繁失控的状况。经过严密的技术检查,发现遥控发射机和天线之间的馈线被人为破坏了。这根馈线是同轴电缆,中心是一根金属导线,外部包裹屏蔽网和介质层,而破坏者的手法如外科手术般精确,他拧下了电缆接头,将中心导线切断,然后再将接头原样装好。这样一来,外观上与正常导线完全没有两样,即使在地面进行辐射测试时,馈线的中心导线接触也是良好的,不会发现异常,而一旦到了空中,馈线就会在飞机发动机的震动下出现接触不良,遥控信号也就不能顺利地从天线发射出去。发现问题原因之后,德国空军下令对所有使用Hs-293的轰炸机进行彻底检查,结果发现大约有一半的飞机都被做过手脚。而这个高明的破坏者究竟是谁,对于德军和盟军来说都是一个谜,时至今日也未能解开。
为了应对盟军的电子干扰,德国还试验了电视制导的方式。Hs-293D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安装电视导引头的导弹,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导弹在接近目标的时候,操纵杆移动的幅度稍大一点就会让目标脱离导引头狭窄的视场。同样,采用有线制导的Hs-293B也一直处于试验阶段,未能进行实战部署。
1944年8月,为了阻滞巴顿将军的推进,纳粹空军曾使用Hs-293对法国瑟堡两条河流上的桥梁进行打击,但任务失败了,6架轰炸机被击落,而只有一座桥梁轻微受损。1945年6月,纳粹空军第200轰炸机联队对德国奥得河上的桥梁采取了类似行动,但这次阻滞苏联红军进攻的任务同样没能成功。
在Hs-293和“德国兵”-X短暂的服役周期中,共获得击沉击伤30余艘舰艇的战绩。战争后期,牢牢掌握制空权的盟军让携带导弹的德军轰炸机不敢贸然出动,即使出击也会在盟军强大的电子压制下无法实现对导弹的有效遥控。反舰导弹的这二位祖师爷,最终也没能在历史长河中搅起惊天动地的波澜。在二战战场上,还活跃着一批专职负责无线电侦听人员,他们在电磁频谱中纵情穿梭,并带着搜集到的军事情报“穿越”回现实世界,敬请关注下期文章《二战期间的电子对抗——倾听者》。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