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为e农计划引入了社会企业的概念,让公益有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其实,公益与创新本来就是一对好搭档,当公益注入创新元素后,其迸发出的能量无法估计。在2014年,一款国外的公益游戏让中国公益界感受到这股创新能量。
冰桶挑战,一款好玩的公益社交游戏,要求参与者要么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要么向公益组织捐款。挑战者成功完成后,可以公开点名要求3人参与挑战。当公益融入了娱乐,加上点名参与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挑战者的人数呈几何级增加。在IT大佬、微博公知和大牌明星接受挑战后,很快就风靡全国。虽然有人质疑冰桶挑战来到中国后是否变味了,但用娱乐的方式做公益,民众还是乐于接受。许多人在欢快玩耍的同时,也慢慢改变对公益的刻板印象。他们在浇完一桶冰水后突然意识到,做公益其实没有那么难,做公益也不一定要悲情,“哪怕只是浇一桶水,也是公益,过程可以很快乐。”
近年来,民间公益呈现出蓬勃的创新能力,他们不因循旧路,不惧怕权威,在互联网搭建的多维空间里,他们用一种近乎颠覆的方式行动着。
徐昕的大案法援就在新媒体的助力下风生水起。2013年,徐昕联合一群公益律师发起大案法援,将法律援助这件专业的事情搬到了互联网,让普通民众能够坐在电脑前进行免费的法律咨询。借助博客、微信和自媒体的帮助,大案法援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网络法律援助平台。公益律师徐昕渴望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人,这要感谢互联网发展,否则,他的计划根本不具备可行性。
郝南的“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是令人惊艳的互联网公益产品。在灾害发生后,他们能第一时间发出灾情简报。简报包括灾情、交通、天气、物资等信息,并标注“已核实”、“信息有效期”等字样。经历玉树、芦山、鲁甸等地震后,卓明已经成为许多救援队伍的可靠助手。有公益小伙伴认为,卓明的信息比地方政府更及时、更准确。
互联网,以及因互联网而产生的无穷创意滋养着中国的民间公益土壤,令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有人说,互联网是上天赐给中国的一个机会。这句话用到公益领域, 同样恰如其分。
活动家 邓飞
这是2014年11月29日,e农计划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会开始前,100多名嘉宾冒着重度雾霾和绵绵细雨赶到这里。邓飞置身人群中,忙于招呼各个出席嘉宾。有参加采访的记者印象深刻,“大家都围着他转,有点呼风唤雨的感觉。”
一个从媒体转型的公益人,能在经济学家和企业高管云集的场合“呼风唤雨”,他是怎么做到的?
翻开邓飞的简历可以得知,成名以前,他是一名记者,在调查报道领域深耕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到大山里的饥饿孩子,并为他们发起“免费午餐”行动,从此走进公益领域。凭借着记者时期积累下来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他在公益道路上走得颇为畅顺,甚至可以称得上顺风顺水。
有人认为,不管是免费午餐还是乡村儿童大病医保,邓飞的公益行动似乎总能踩准国家政策的前进节拍,并由此带来极高的人气积累和可观的捐赠数额。根据邓飞自述,三年来这一系列公益行动筹集超过1.5亿元捐款,直接服务超过100万名孩子,几乎拿下中国公益所有重大奖项。邓飞从公益门外汉走进了青年公益领袖的行列。
2013年,他拿到了两份奖学金,加上经济学家许小年的资助,得以进入中欧学院学习。在这里,他见识到了企业家的思维逻辑,也隐约感受到社会企业或许比单纯的公益更能解决问题。
公益领袖希望用商业的思维解决社会的问题,e农计划大概由此诞生。邓飞动员了190多名中欧校友发起e农计划,利用电商平台把大山里的原生态农产品卖给城里人,提高农村收入,吸引农民工返乡,借此解决乡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实现乡村再造。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用公益改变中国。
当然,那暂时还只是梦想。眼下,邓飞和他的伙伴们正在农村寻找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利用商业的力量来改变乡村发展困局,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资助农村发展或者简单的扶贫。他们把e农计划当作了公益创新的试验场。
“大哥”邓飞
临近年底,邓飞特别忙,从他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知,他隔三差五就会参加一场交流会、研讨会或者颁奖典礼。作为“免费午餐”、“大病医保”、“暖流计划”等多个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他活跃在各种公益活动和圈内聚会。
他已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这个人群活跃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热心公益事业,既能广泛斡旋解决社会矛盾,又是各种社会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及领导人物。
这个人群的一大特点是活动多,时间少。邓飞亦是如此,有时候记者想采访他,他有点为难,“兄弟,确实很忙,我只回答大方向问题,具体细节,直接问我们的媒介传播官员可以么?”完了还不忘加句:“兄弟,拜托了。”
邓飞依旧不忘大哥本性,聊天时喜欢称男性的对方为“兄弟”,而他的朋友和同事,也都习惯把他称为“飞哥”。
这么多年了,这位大哥一直关心偏远地区的乡村儿童。但他总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想了几年,他想明白了,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乡村儿童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怎样才能让父母回家?他想到了办个社会企业,用商业手段帮助农村把农产品卖出去,提高农村收入,让在外的父母回家。
做公益倡导,邓飞在行,但要操盘一个严谨精细的社会企业,这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因此,他找到了中欧的老师和校友。
中欧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由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合办,被喻为国内最强、亚洲顶尖的商学院。这所学校的老师都是一流的经济学家,校友大多是企业高管或老总。得到他们的支持,就相当于找到了国内顶尖的管理人才和人脉资源。
中欧教授许定波很快就加入了。许定波来自农村,他知道还有许多农民没有融入现代经济体系,希望e农计划能够作出改变。成为发起人后,他时常在课堂上向学员推介e农计划,并鼓励他们支持和参加,“我会偷偷地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不参与,我就亲自给他们改试卷,给他们点压力。”
其实,就算没有老师的鼓励,许多校友还是会被邓飞“感召”。
姚远在一家房产地企业担任要职,2013年和邓飞一起入读中欧学院。通过她的牵桥搭线,她的公司为邓飞提供了办公场所,可以免费使用三年。新办公室位于杭州余杭区,面积500多平方米,有3面玻璃墙,能看到窗外的小花园和垂柳。这还不够,这家房企还承诺2年内帮邓飞解决50名志愿者的住宿问题。
在邓飞身边,正在聚集起这样的一群资源掌握者。e农计划媒介经理何盼娅对外宣称,截至2014年12月23日,已经吸引191名发起人,筹集382万元,“每天还保持一到两人的增长。”
乡村再造计划
这笔钱最终流向了e农计划,一个颇具雄心的农村再造计划。
大城市化的大潮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离乡进城,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邓飞一直关注乡村儿童,2013年10月,他发起了e农计划,帮助农村孩子父母在乡村获得合理收入,让父母回家,从根本上解决儿童困境。
邓飞居然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这在公益圈内一度引起了热议。在2014年11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他主动谈到e农计划的优势,他认为这个计划首先倡导了“购买就是做公益,消费就是帮孩子”的新理念,其次是积累了中欧校友的资源,他们投入资金资源,但永不分红,利润最终用来帮助乡村孩子的免费午餐、大病医保等。
最后,邓飞强调:“我们获得了道义!”
假如情况理想,他们将建立一个私募基金会,基金会全资控股、注册成立公司,通过独立、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实现盈利,部分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他利润上缴基金会,用于免费午餐、大病医保等公益项目的捐赠。
眼下,基金会还在筹建中,但运营公司——北京益农创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注册完成。这是一家商业公司,负责与合作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以高于市场价5%左右的价格收购农产品,经过检测和包装后,再销售出去。
算上仓储、物流等费用,这些从大山里运出来的农产品价格自然不便宜,但城里人乐于接受。
2014年11月底,e农计划新闻发布会现场的一个临时市集上,摆满了产自云南漾濞500年树龄古树的核桃、每年只采一次的陕西大巴山野生原蜜、中国茶叶之乡湖北鹤峰的上好茶叶……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原生态产品让参会嘉宾争相购买。
云南漾濞、湖南新化、湖北鹤峰都是e农计划的合作县,邓飞设想,如果在贫困县形成模型,能够顺利发展,“就可以去帮助100个县、1000个县,中国3000多个县都可以这么干,这是一个可以持续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远的事业。”
销售团队可没想得那么远,他们更为关注当下的销路问题。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e农计划的团队提出了“春雷计划”,到春节前尽可能多地卖出农产品年货包,力争销售额突破万百。据说,邓飞听到这个计划后,悄悄把目标提到了500万元。
这个细节的真实性尚待考证,至于春雷计划的最终销售额是多少,以及e农计划最终能走多远,现在还不好说。但对于这个民间发起的公益计划,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杨团还是相当看好,她认为这是用创新的力量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