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遗址景观的完整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保护模式研究——以西安4个汉唐园林遗址景观资源为例

作者:张颖 / ZHANG Ying 刘晖 / LIU Hui

张颖 / ZHANG Ying 刘晖 / LIU Hui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原处于城乡接合部的遗址遗存快速进入新建城区,形成遗址密集区。如何处理好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课题。以西安汉唐园林遗址景观资源为例,通过分析具体遗址案例,提出了在城市化大环境背景下,城镇化过程中遗址景观的完整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为我国遗址密集区域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发展提出经验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化;园林遗址;保护模式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2-0058-04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7-30; 修回日期:2015-11-10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城乡统筹中城市化视角的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人文社科类)(编号2013JK0494)资助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remains of ruins originally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quickly enter new city area, forming a dense area of ruins sites. How to deal with the ruins site protection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issue. In this paper, with the ruins landscape resources of Han and Tang Dynasties in Xi'an as the example, and through case studies of specific sites, the protection mode of complete and dynamic combination of the ruins landscap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in site protec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ruins intensive areas of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ization; landscape ruins; protected mode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其物质文化的遗址遗存众多。古代园林遗址是西安诸多遗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含古代的皇家园林、庙宇园林、祭祀庙坛等,其本身贮存着大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它是文化与历史、艺术与社会的重要见证。

农耕时代,这些遗址遗存以自然方式保存,处于田园之间、树林之旁,以开放式的空间格局存在,供人们踏青观赏[2]。

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解决日益紧张的城乡二元矛盾找到了路径[3]。但随着经济要素与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城市的扩充即圈域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使得我国遗址密集区域的遗址越来越多地快速进入都市圈发展范围内。随着遗址区内外发展落差的不断扩大,遗址保护也不断受到严重冲击[4]。本文以西安汉唐园林遗址的4个景观资源为例,就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和谐共生及如何挖掘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城市化视角园林遗址地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为世界瞩目[5]。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城市化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与问题;市政设施不够完备造成交通拥挤,城乡接合部的环境生态状况较差,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6]。而对于遗产保护和管理问题也同样面临上述困扰。

1.1 园林遗址地的空间和地域被挤压

中国古代园林遗址遗存地构成要素包括:道路与植物、水体与建筑等,除这些构成要素外,园林的空间要素显得尤为重要。是人们认识园林的基本架构,可以说园林的本质就是空间[7]。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高层建筑迅速崛起,园林遗址地的空间被挤压,像昔日可视的开放式、闭合式或“两山一河”式等空间格局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几乎再也不能重现。而伴随着土地的过载开发,房地产、道路、商业等项目的建设,使得园林遗址地的地域也被挤压。有个别的遗址地龟缩在居民小区附近,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1.2 园林遗址地的生境状况差别较大

国家投资、政府规划的园林遗址地,或建成为遗址公园的园林景观,不管是景观意境、植被绿化,还是生境状况都较佳。而处于城乡接合部,或未进行开发的遗址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由于当地某些部门管理不善,人们环保意识不强,造成部分城乡接合部的农民,随地排污,使当地的水体与土壤污染严重[8],使大遗址地的旅游质量受到影响[9]。

2 遗址遗存保护利用原则与城市和谐发展机制

对古代园林遗址的要素进行详细剖析,得出遗址遗存地的保护与利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 遗址保护要注重其原真性与完整性特色

“原真性”(authenticity)是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10]。原真性是国际公认和较为权威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要素。在1964年所制定的《威尼斯宪章》中,提出了“将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这一决定,从此即奠定了原真性对现代国际遗产保护的方向和意义。1994年在日本古都奈良通过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也是一部有关遗址保护原真性问题的重要国际文献。该文献指出:“原真性本身不是遗产的价值,而是说明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11]”所以,要将遗址遗存作为历史时空中的一个发展过程加以保护,要将原真性和完整性理解成一种建构性的标准。

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遗产资源得以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这无疑应是实现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平等地享有遗产价值的唯一正确选择[12]。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引申到园林景观遗址的范围,还应考虑其空间格局、地形地貌、植物要素等,为遗产的保护划定原则性范围。我们应该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进行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对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纵深认识,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参考,使之服务于我们的遗产保护事业。

2.2 遗址遗存开发利用原则

不同类型的遗址遗存,诸如大遗址、寺庙遗址、园林遗址等其具体情况各异,采取的保护策略与开发方法也有区别。但其开发利用原则有其共性。

其一,充分挖掘遗址遗存的文化价值。遗址遗存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自然与历史、人文与时空等各个方面,是园林遗址或遗址公园的灵魂。这种文化价值的发掘,其前提是不以破坏遗址或遗迹本身为代价[13]。

其二,遗址的开发与保护要互动进行。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开发促保护。有时可采取适当的商业性运作,获得必要资金用于遗址的维护,这对于遗址的保护十分有益,而这种商业运作必须考虑与历史文脉的延续相辅相成。

其三,构建遗址保护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机制[14]。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建设中,面临着与遗址所在地的居民争土地争资源,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存权利,城市建设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凸显,使得遗址保护工作难有作为,面临困境。因此,必须构建遗址保护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机制。

3 城市化视角下西安4个汉唐园林遗址案例的保护利用研究

选取西安市的大明宫、曲江池、乐游原、唐天坛4个汉唐园林遗址为例进行分析,它们均为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园林遗址,现已成为著名的遗址公园或遗址保护地。

3.1 大明宫遗址公园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安城内著名的“三大内”之一,同时也是唐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统治中枢[15]。现已建成为西安著名的遗址公园;据《唐两京城坊考》载:大明宫中有26门、40殿、7阁、4省、10院及楼台堂观池亭等,各种建筑百余处,是长安三大内中规模最大、建筑物最多的宫殿建筑群[16]。大明宫基址处于龙首原上,其中较为雄伟的含元殿地势最高,登殿远望,长安美景饱览无遗。大明宫内的太液池是其最为著名的园林风景区,水景迷人。唐代末期,国运衰落,从此大明宫沦为废墟,成为著名的古典园林遗址地,更使长安永久失去了国都地位。

在农耕时期,大明宫遗址具有明显的农耕特色,被几个农业自然村分隔,与农田或自然山水相伴,与自然相存,除受自然风化破坏外,人为的影响与破坏极少。而城市的迅速扩充使这些农业村沦为了城中村,城中村的乱建和扩建直接影响了大明宫遗址的保存,而且造成了局部遗址被破坏。

21世纪初,国家决定在大明宫原遗址的基础上修建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通过宫苑区等的恢复,利用现代技术成果,采取了加固、围栏等有效方式,对崇明门等十多处建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其次,通过一系列载体的活化,特别是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唐代流传至今的关中社火、宫廷歌舞、唐代马球体育、迎宾与卫队巡逻等活动内容,用来展示唐代的礼仪文化[17]。在其建造过程中,政府管理的要素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当地政府对景区内市民进行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对城中村市民进行较好的搬迁安置,使大明宫遗址的地域与空间得以展现。设计部门进行重新规划与精心设计,建造了多处仿唐建筑和文化景观景点。其中最大亮点是:依照大明宫建筑群的历史复原图,运用15:1的比例,进行微缩建造的景观建筑,建筑数量多达1 100多座,展现了唐代的风采。是一处成功的遗址公园力作。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成是西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十分璀璨的一笔,大明宫遗址公园在建造过程中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其特色是:政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投资了8.6亿人民币,运用大投入、大手笔建设这一世界级的项目,取得可喜成果,对遗址区的市民教育宣传十分到位,真正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进行搬迁安置,城市规划部门与有关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与设计,施工单位和有关开发商进行精心施工,区域内的市民热爱遗址保护事业,做到了顾全大局,服从政府统一安置。这4种因素的协调配合,是遗址遗存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3.2 曲江池遗址公园

曲江池遗址曾是中国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在西安市东南隅,因水流曲折而得名。“曲江流饮”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在唐代,曲江池也是人们进行踏青郊游的好去处,现已建成为以水景著名的遗址公园[18];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恢复了当年曲江南湖湖面水景景观,对当时曲江池的进水口、出水口进行了考古考证,寻找到了这些遗址,并进行了较好的保护。恢复了具有关中特色的植物景观,例如种植水生及驳岸植物,保留了许多原有的乡土树种等,现已成为西安居民较为理想的游乐场所。遗址公园成型建好后,由于其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方便,所以很快成为西安市房地产投资的热点,拉动了西安市的房地产市场,推动了西安市的经济发展。但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仍存有缺陷与不足,即房地产开发过于密集,特别是楼房的设计过于雷同,直接影响了公园的空间效果。因此在湖区周围的建筑布局上一定要注意保留较大的视觉空间,采用环形道路设计方案以及利用草坪、低矮植物带等隔出较大的空间距离,划出空间距离红线,严格控制在空间距离红线以外才允许营建传统式的建筑,确保曲江遗址地原有的空间格局。

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建造与保护过程中引入了遗址保护由静态管理进入动态管理这一观念。虽然遗址公园建好了,但其周围的空间随着房地产的开发,不断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城市规划部门对湖区周边的建筑进行精心的规划与设计,并注意建筑不能过于雷同,建筑的位置摆放应注意湖区的空间感及空间效果。

3.3 乐游原与青龙寺遗址公园

乐游原是一处呈现为东西走向的狭长形土原,唐代时期其东部的制高点在长安城外,中部的制高点在当时城内的新昌坊,西端的制高点在升平坊[19]。遗址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城南铁炉庙村附近,距大雁塔东北1.5km。是唐长安城内当时著名的风景区,因地势高平轩敞,为登高览胜最佳景地,因此也留下了许多骚人墨客的游踪与诗句。如白居易的《登乐游园望》:“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矿,怀抱郁不伸。”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成为家喻户晓传唱千古的名篇。在乐游原上曾建有太平公主庄园与青龙寺。

乐游原与青龙寺风景区在唐代久享盛名。而青龙寺曾是我国较为著名的佛教密宗寺院,北宋时期因故废毁,寺内建筑已不复存,只剩埋于地下的殿宇遗址,现已成为著名的历史遗存[20]。

1963年对乐游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研,依据历史资料,在乐游原西端原来遗址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建造新的青龙寺。2009年对青龙寺景区又进行了一次系统规划与扩建改造,使景区初具规模,青龙寺遗址公园建成。扩建后新增加古原楼正果堂、北大门及东大门等建筑。遗址公园现有面积达约15hm2(219亩)。形成五大功能区域:即遗址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绿化水景、唐文化体验。

遗址公园充分体现了唐代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其建筑风格,展现了乐游原当年部分的景观意境。

虽然青龙寺得以重建,乐游原部分环境得以改善,但整体乐游原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及时恢复,有些地方破坏较为严重,昔日长安登高赏景之地已经面目全非,由于砖瓦厂长期在此取土造砖,已使原体遭到破坏分隔,原来完整的乐游原现已成了东西2个部分,其中处于低凹地带的中部,现已成为一处垃圾之地,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在此随意堆放,这是需要即刻进行保护清理的。站在乐游原的高处环视一周,周边均被因城镇化发展而建造的高层建筑所包围,昔日向北远望滚滚如带的渭河流水,向南翘望苍翠碧绿的终南山,也仅能借助史书之记载展开丰富的想象了。遗址周边环境在视觉和空间上被刻意侵犯,而且由于周边环境的土地不能被合理地规划与科学地使用,使得乐游原周边可观赏的重要天际线变得较为模糊不清,向外辐射的景观视线遭到破坏,施工建设与遗址保护关系令人十分堪忧。

因此必须采取抢救式的保护措施:首先将青龙寺与乐游原统一为一个景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及时清理乐游原被砖厂分隔的低凹部位的垃圾,运用植物廊道绿化原理,根据乐游原的原始走向进行植被覆盖,形成生态植物体系,展示乐游原新的风貌,即可运用图片、文字及古诗说明等展牌,宣传乐游原的历史文化内涵。

3.4 唐天坛遗址公园

西安唐天坛初建于隋,唐代沿用。天坛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21]。唐天坛现坐落在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南区运动场以东,天坛东路的南侧。天坛主体建筑是用经过选择的优质黄土夯筑而成,是一座圆形高台式坛体建筑。平面图呈四重同心圆形状,直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底层直径最大,约为53.15m,顶径最小,约为20.59m,高度8.12m。它比北京天坛早1 000多年,堪称“天下第一坛”。历史悠久,气势也较为磅礴。

21世纪初,曾对唐天坛主体进行过保护性维修,首先将坛体上的杂草、荆棘铲除,并依据历史有关资料,对坛体的形制、结构进行了原真性的复原,使用黄土、白灰进行复合加固,使其陛道层次分明,便于人们上坛游览观赏。

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冲击影响较大的还是唐天坛遗址。唐天坛遗址首先是受其周围城中村无规划的建筑影响,其次是受周边环境及其单位对其的空间挤压,使其龟缩在一处十分狭窄的地带里,后来城中村进行开发改造,多座高楼拔地而起,唐天坛遗址原周围空间格局已经荡然无存。这样一个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唐代园林遗址,未能发挥其文化价值的作用,是需要进行及时保护与利用的。要对唐天坛遗址采取断然的保护措施,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把对天坛周围环境有影响的企业、工厂进行搬迁或者进行土地置换,建造诸如中、小学这样的文化单位,营造天坛地区的文化氛围。城市规划部门要对唐天坛遗址公园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将唐天坛遗址重新融入市民生活,使其由封闭式保护转向为开放式保护。因此必须扩建周边的道路,重新组织交通,加强绿化,多置草坪,以绿色地带充当缓冲区域,实施对唐天坛的软性保护。严格控制其周边的建筑高度,使其变为视线开敞的景观场所[22]。

4 结语与讨论

城市化快速推进与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时期遇到的新矛盾、新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上述几个遗址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营造过程中,政府主导、规划部门全面规划、开发商精心施工及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4种因素是缺一不可的,而政府主导的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政府的引导、宣传、组织工作做到位,其他几个方面相互协同,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才能做到最佳。

第二,西安遗址公园特别是景观资源的管理与遗址的保护,引入由静态到动态管理这一新的理念模式显得十分必要。过去的管理方法只管局部而不顾整体,只管遗址地区域的自然景观建设,而不考虑或根本无法考虑其周围的生境变化、环境变化及空间结构变化。其结果是好端端的一个遗址公园或一个自然风景区被其周围不合理的建筑布局所破坏。因此,城市规划部门要加强城市的统一规划,时时进行监控;遗址区域的管理,也要运营动态管理模式,特别是植被体系的配置与更新等,文物大遗址应向反馈型保护转变,上下级之间、同级的不同部门之间应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反馈机制,出现问题及时交流,共同解决[23]。通过动态管理使城市得以更好地协调发展。

第三,构建遗址保护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机制。即对本地区的遗址遗存、文化景观资源进行系统的调研,充分考虑遗址区域居民的发展意愿,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遗址保护与社会民生的互动发展,并进一步促进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融合。

当然遗址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是可以很好利用的,而能够得到利用的遗址才是活的遗址与有价值的遗址,也是能够激发本身及周边地区活力的遗址,这与国与民及遗址本身都是一件好事[24]。遗址保护的景观规划不能一劳永逸,而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与欣赏水平的提高,进行适时的调整。

遗址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宝藏极其有价值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永恒与无价的,在当前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其遗址公园各种要素进行剖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有利今后的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25]。

参考文献:

[1] 赵晓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中国世遗总数达41项[EB/OL].[2011-06-27].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culture.people.com.cn/ GB/87423/15002011.html.

[2] 张建忠,孙根年.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2(1):142-146.

[3] 汪光焘.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2012(1):9-12.

[4] 冉淑青,裴成荣,张馨.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人文杂志,2013(4):45-48.

[5] 李静,李雪铭.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分析[J].城市生态,2008(2):9-35.

[6] 郭荣朝,顾朝林,等.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应:以襄樊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3):292-300.

[7] 张颖,董芦笛,刘晖.中国古代园林空间模式研究:以甘泉宫、武侯墓和黄帝陵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01-105.

[8] 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8):2042-2045.

[9] 廖军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952-7953;7956.

[10] 徐红罡,万小娟,范晓君.从“原真性”实践反思中国遗产保护:以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2(1):107-112.

[11] 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

[12] 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29137.

[13] 张凌.从遗址公园的分类看保护与开发[J].中外建筑,2009(7):73-75.

[14] 裴成荣.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

[15] 肖爱玲.论大明宫之历史地位[J].丝绸之路,2010(24):5-13.

[16] 周云庵.陕西园林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116-120.

[17] 张建忠,孙根年.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2(1):142-146.

[18] 张韵,马贝娟.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修复与保留对城市景观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43-15244.

[19]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50-251.

[20] 周亚莉.谈西安青龙寺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管理研究,2012(8):51-52.

[21] 段小群,王伟,贺林,等.唐天坛遗址保护工程[J].文博,2005(4):56-58.

[22] 华予,张慧珠.古城墙遗址的综合保护与周边景观再生文化学研究:以朔州平鲁为例[J].文教资料,2014(16):74-76.

[23] 张祖群,胡丽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文物遗址保护的困境[J].城市展研究,2014,21(增刊):1-9.

[24] 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上)[J].旅游学刊,2002,17(6):1018.

[25] 吕琳,吕仁义,周庆华.中国大遗址问题研究评析与展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517-522.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张颖/1978年生/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西安 710055)

刘晖/1968年生/女/辽宁沈阳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北脆弱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地景文化历史与理论/本刊编委(西安 710055)

 

丹陵沜中小天地,杏花春馆山水情——圆明园杏花春馆景区土山理法初探

中国传统园林中“题咏”参与审美的机制探析

基于最佳管理标准的自然保护地评估体系构建——IUCN绿色名录标准解读及其指标的探讨

基于“CMDR”理论模式的城市复兴策略研究——以晋城生态圈规划为例

“三十而立,继往开来”——记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教育30周年系列活动

屈氏庄园的文化景观特色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