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中国郊野公园规划研究在供给(Supply-based)领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法,但对基于居民需求(Demand-based)的规划方法关注不足,使郊野公园在类型选择、选址、票价制定方面,缺少自下而上的量化依据。使用叙述性偏好(SP)法,探讨上海居民对不同配置郊野公园的选择偏好,拟为规划关键要素的决策提供建议,结论是:上海居民最喜欢的郊野公园类型是原生态类,其次是科教、农业和文化类;愿意为相应类型支付的最高门票价格分别为38、19、27、13元;愿意花费在交通上的最长时间分别为85、42、60和28min;男性比女性居民,青年人比中年人,高收入比低收入人群,对时间的支付意愿更强,即前者倾向选择票价高、离家近的公园。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郊野公园;叙述性偏好法;上海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4-0050-06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5-20; 修回日期:2016-0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风景园林的游憩规划设计标准与规范研究”(编号51278347)、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课题“SP实验方法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和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课题“居民使用特征视角的上海城市公园空间布局评价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共同资助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ountry park planning in China more focuses on land policy and planning method of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development in country area and area of urban edge area. The planning method of the supply-based field have been under research, but less attention have been paid to the demand-based method. There is a lack of quantification basis of the selection of types, location and ticket price of country park. This paper use the stated preference(SP)method to study the choice prefer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rks and provide decision suggestions of the country park planning. The conclusions are, the residents in Shanghai prefer ecological type of country park and then science type, farmland type and culture type of country park. The ticket price of ecological, farmland, science and cultural park are 38yuan,19yuan, 27yuan and 13yuan. The corresponding time arriv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country parks are 85minutes, 42minutes, 60minutes and 28minutes. Male residents are more willingly to spend money on time. They prefer to choose the park which should spend more money on ticket but close to home. The similar conclusions can be found in young people and higher income group.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ntry park; stated-preference; Shanghai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郊野公园作为加速城乡发展模式转变,优化城市总体布局,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民生项目,被列入多个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受到持续关注。
郊野公园(country park)的概念最早于1929年在英国被提出,用于应对英国休闲浪潮对乡村区域的冲击。维基百科解释为“供人们在郊野环境中游憩而设计的地域”①。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各城市陆续开展了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实践,2013年上海启动郊野公园建设,全市初步规划了21座郊野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00km2,其中5座公园已基本规划完成,拟自2016年起将陆续开放。满足上海居民的游憩需求是上海郊野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维系公园持续发展的动力;但上海郊野公园规划应解决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维护、公园运营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十分繁杂,且缺少既定模式,在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方面,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应对,极易忽视对上海郊野公园主要服务对象——上海居民的游憩需求的研究[1]
。当前,虽然上海郊野公园规划从土地政策、生态保育、游憩项目策划等方面,均开展了创新性研究与实践;但对郊野公园的服务对象缺少研究,基于上海居民游憩偏好的量化尝试不多。
从研究视角解析,当前国内基于游憩需求调查[2]的郊野公园规划方法缺少;特别缺乏基于游憩偏好调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为郊野公园规划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的实证研究。公园的功能类型、价格制定、区位选择是郊野公园规划的关键要素,虽然居民游憩偏好是这些要素建立的依据,但偏好程度很难提取。研究发现,游客对某一游憩产品功能类型的偏好程度,是可以通过其对价格、距离等的付出不同而表达出来的[3],但国内缺少此方面的实证研究。
1.1 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在郊野公园规划领域的研究多注重生态保育、协调郊野地区用地关系、规划管理提升策略以及提升文化内涵与视觉质量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基于使用者游憩需求的公园规划方法涉及不多。代表性研究有:路遥,吴承照等通过上海市居民游憩行为调查,用居民游憩活动类型、频率、到访公园类型,用各指标人数占总样本的百分比等指标,描述了居民的游憩偏好;分析了当前上海城市公园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游憩导向的上海城市公园体系的建构设想[4];尚凤标对国内8个城市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其对郊野公园的类型、诉求、公园应提供的管理与服务内容等的需求,提出了构建郊野公园开发体系的6个要素[5];朱江对深圳2个郊野公园的游客行为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游客对出行时间、方式、花费时间、去公园的动机、行为、活动类型、时长等指标的选择百分比,描述游客的游憩需求;提出郊野公园游憩设施的概念建议[6]。当前,我国有关使用者游憩行为和需求的调查方法,多适用于已建成环境,对未来要建设的新设施的使用者偏好研究方法缺少;而且,对郊野公园使用者游憩需求的关注局限,且大多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调查和统计,得出的结论与规划缺少衔接。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游憩环境营造和设施配置,大多参照已有案例,基于本地居民游憩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可指导规划的建议的方法很少。
叙述性偏好法( S t a t e d P r e f e r e n c e Method)是一种基于使用者偏好的空间研究方法,是为获得“人们对假定条件下的多个选择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7]而进行的意愿调查方法,又称作SP调查、意愿调查法。SP法通过简单的情景偏好问卷,来获得人们复杂情况下的空间环境偏好,能很便捷地移植到空间环境规划设计中。SP法因可以模拟未在现实环境中产生的要素,具备较好的预测性;且有可控性好、成本较低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分析、环境评定[8]、价格制定、产品选择、住宅选择等市场调查。目前,在城市规划领域,SP法研究对象多聚焦于以交通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用于游憩领域,并以郊野公园为对象的很少。国外将SP法用于游憩领域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偏好要素之间关系的影响要素解析、情景模拟与偏好预测方面。例如,合崎英男对郊野公园中居民愿意为不同类型广场支付的费用进行了研究。基于居民对市民农园的离家距离、使用经费、指导项目和设施供给需求进行的SP法调查结果,对3个不同配置的方案进行居民的偏好预测[3]。Steven D. Bullock对Acadia国家公园中的Cadillac山“公地”管理策略,提供了4类模拟情景选择;基于游客偏好,预测游客可能选择哪个方案[9]。Benedict G. C Dellaert基于旅行者SP调查,用模型描述了旅行者对旅行价格、时间的偏好,并细致分析了影响偏好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旅游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角度,使用SP模型分析了确定效用和回答一致性差别的影响要素[10]。S. van Cranenburgh对高成本旅行条件下的度假行为进行了解析,在方法优化方面提供了SP-off-RP评估步骤。在应用方面,基于SP模型,可模拟制定不同策略产生的各类情境后果,为决策提供选择依据[11]。
1.2 研究目的
国内将SP法用于郊野公园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为在公园建成前,基于居民游憩偏好,对其环境类型、区位、项目、票价等关键要素的合理性判断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尝试通过SP法,更加精确地把握和了解上海居民的郊野公园游憩偏好特征,为公园类型、吸引人群定位、票价选择、管理措施制定提供居民游憩偏好依据,在公园建成前进行有效预测,避免重复建设,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使用。本研究中的SP法,是将居民选择公园考虑的关键要素:游憩体验功能类型、门票价格、离家距离和各要素的不同水平标准进行组合;将2个组合划分为1组选择方案,形成27组选择方案。通过人们对方案的选择结果,生成选择偏好模型。基于模型解析,将居民游憩偏好,通过其对方案的选择体现出来,并结合功能定位、门票、离家距离,与公园规划中游憩环境营造、可能开展的活动类型、门票价格制定、区位选择对应起来,拟为这些规划中关键要素的选取提供基于居民需求的理性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属性与水平界定
本文中SP法的研究路径为:首先,通过预调查,获取空间要素属性与水平;通过正交设计,提取偏好选项,在其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然后按照样本选取、发放调查设计方案获取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建立离散选择模型。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模型解析与应用。
本研究于2014年7—8月,通过专家、使用者访谈的方式进行预调查。预调查以发现最关键的可能影响上海居民选择郊野公园的要素为目标,访谈可能涉及该问题的不同群体的代表。专家访谈对象主要为从事公园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学者、规划师、公园管理人员、公园使用者。访谈对象样本随机选择,均为3~4人。通过预调查选取出影响上海居民选择郊野公园的3个关键要素——公园类型、从家到公园花费的时间和门票,作为SP调查属性。根据该公园提供给使用者的游憩体验,将郊野公园类型细分为原生态、农业、科普教育、文化4个类型;用“有”“无”描述公园是否包含这些类型,“包含”“未包含”分别以“1”“0”虚拟变量代替。从家到公园花费时间属性的水平,根据近期上海建设的5处郊野公园和上海主要居住区的分布空间关系,参照百度地图公交线路推荐时间,可大致划分为乘坐公共交通花费30、60和120min抵达3个距离层次。门票属性的水平,参照现有上海公园的门票价格,划分为0、20、50和80元4个花费水准。通过属性水平的确立,建立评价上海居民郊野公园偏好的评价表(表1)。
2.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如图2所示,为提高受访者对SP法问题的理解程度,依据3个要素和不同水平,设计了传统问卷中经常采用的偏好排序选项,设置传统选项5个,用于对SP方法的回答辅助和检验。第二,受访者社会背景信息。第三,SP调查选项。SP问题为:“假如上海要建设A、B两个郊野公园,请选择您更想去的公园。如果都不想去,请选择C。”郊野公园A和B是分别从6个属性的2~4个水平,共2 048①个组合中,通过SPSS进行正交设计,选出最有代表性的32组选项;再由研究团队人工筛选,去除效用差别非常大的比选项7组,保留25组选项。选项C是受访者对A和B都不满意时的选择,是理论上比A、B标准更高的对郊野公园的要求。为减少由于受访者比选次数过多带来的回答有效率降低的问题,将25组选项分散到3份问卷中,每份问卷中分别有8组、8组、9组选项。研究组于2014年9月发放30份试验性问卷,通过反馈建议,对各类型公园增加图片说明提高问卷的可理解性(图1)。于2014年10—11月正式发放210份问卷。为保证问卷回收效率和准确性,全部以纸质问卷形式发放,现场回收;在杨浦区世界路某居民委员会发放80份,同济大学发放40份,浦东某外企发放40份,华东师大发放20份,普陀区发放30份;共回收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由于年龄是对居民游憩行为影响的突出因素[12],问卷样本覆盖少年、青年、中年、老年4类群体。有效问卷中,少年人群(18岁以下)2份,青年人群(18~34岁)92份,中年人群(35~60岁)53份,老年人群29份;男性88份,女性88份。
3.2.1 模型建构
SP法通过居民对想去的郊野公园的选择,来获得各要素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符合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随机效用理论。根据该理论,郊野公园带给居民的效用是个人进行选择时的判断依据,即进行问卷回答时,受访者会选择对其来说效用最大的郊野公园。本文采用的离散选择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根据以上原理,本文建立了郊野公园离散选择模型以求得各因素间的权重关系。用统计软件StataSE V13对174份有效问卷形成的4 380次选择记录进行模型拟合,拟合结果见图3。整体样本模型的McFadden系数约为0.23,总体拟合结果较好②。
3.2.2 模型结果的解释
由离散选择模型推算出的模型系数是各要素的权重。通过对3类要素中单位和量纲相同的要素权重值比较可以发现,选择原生态、农业、科教和文化类型公园的权重系数分别为1.10,0.54,0.78,0.37。离散选择模型中,如果模型系数均为正,则系数越大,受访者获取的效用越大。基于本研究模型系数分析,受访者选择原生态类型公园获取的效用最大,文化类型公园获取的效用最小。到公园时间与票价的权重系数均为负数,表示在其他前提相同的条件下,去公园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越少,效用越大,符合郊野公园使用者偏好的一般规律。
通过本研究中的模型,可分析出:假定选择某一类型公园的效用一定,则花费时间和金钱呈负相关关系。根据模型还能计算出受访者愿意为某类型公园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的数量。例如,如果受访者选择原生态类型公园,则其愿意花费10min抵达公园,花费票价33元;如果抵达时间增加至20min,花费票价则会相应降低,约为29元。以此类推,若分别假设去某一种类型的公园花费时间和价钱为0,可计算出相应去公园花费的最多金钱和时间,进而绘制不同类型公园的等效用线(图4),更加直观地描述花费金钱和时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
3.2.3 基于模型应用的选择偏好解释
1)“受访者愿意最多为不同类型的郊野公园游憩体验花费多少时间和票价?”——最大当量价值计算。
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在郊野公园能提供的游憩体验类型一定的前提下,抵达该公园花费的时间和公园票价呈负相关关系。假设抵达郊野公园花费的时间为0,则可计算出受访者为不同类型郊野公园支付的相应最高票价,其中,愿意为原生态类型郊野公园支付的票价最高为38元;其次为科教类型27元、农业类型19元、文化公园类型13元(图5)。同理,假设票价为0,则可计算出愿意花费在抵达公园上的最长时间为:原生态公园85min、农业公园42min、科教公园60min、文化公园28min(图6)。该结论作为郊野公园票价制定、区位的选取提供量化参照依据。
2 )不同人群分别倾向选择“离家近票价高,还是离家远票价低的公园?”——特征人群对时间的支付意愿比较。
城市居民特征多样,不同人群对郊野公园的偏好各异。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对不同人群的郊野公园选择要素权重进行分析,可以解析特征人群的游憩需求特征。将不同人群进行比较,可有针对性地为郊野公园规划目标人群的界定、选址与类型确立、游憩项目策划与设施引进、管理提供依据。使用统计软件StataSE V13,将样本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类型、收入进行分类,分别建模,并绘制假设选择原生态类型公园前提下的等效用线。可以看出,不同人群的等效用线均存在一定差异。纵轴上的端点y值以花费时间为0取值,横轴上的端点x值以花费票价为0取值,可绘制等效用线;比较不同人群的直线斜率和端点纵坐标值,可发现:分人群等效用线的斜率绝对值反映出该特征人群对时间的支付意愿——斜率绝对值越大,支付意愿越强。以不同性别人群的等效用线来看,男性比女性对时间的支付意愿更强(图7),即男性对时间更敏感,愿意多花钱抵达公园。如果同样选择原生态公园,从不同年龄人群等效用线来看,青年人(18~34岁)对时间的支付意愿比中年人(34~60岁)更强,即青年人更在乎去公园路上花费时间的多少,宁愿多花票价去更近一点的公园。老年人(60岁以上)的等效曲线反映了效用随花费时间缓慢增长的趋势,虽与总体样本模型、票价、去公园的时间均与获取效用负相关的结论相反,但体现了该人群大多休闲时间充裕,但对公园票价的承受能力有限。在身体健康允许的前提下,选择离家远、票价便宜的公园的偏好。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而言,除月收入少于1 500元群体外,呈现收入越高,对时间越敏感,对时间的支付意愿越强的明显趋势;即收入越高,越倾向选择离家近、但票价高的公园。月收入少于1 500元的群体呈现特殊性,与其多为学生群体相关。从职业属性看,全职职员和自主经营者对时间的支付意愿相似,但都低于学生,即学生更倾向选择出行距离近,但票价相对高的公园。
按照郊野公园的区位、环境特征、规模界定要素特征,选择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东平森林和西沙湿地公园作为类郊野公园的研究对象,可基于上文建立的选择偏好模型,对现有郊野公园票价可能得到的评价进行预测实验。根据3个公园中的环境特征和设施配置,将其归类:东滩湿地公园中多为原生态湿地环境,有扬子鳄科研中心、地震站、鸟类救助中心等机构,将其划为原生态、科教类型结合的公园;东平森林公园有观光果园、花卉基地、东平奶牛场等农业基地,并提供烧烤区、阳关浴场、攀岩、滑草、赛车等项目,属于农业与文化类型结合的公园;西沙湿地公园以生态保育为主,属于原生态类型公园。根据3个公园所属类型,可绘制其相应的等效用线(图8)。将等效用线与X、Y轴围合,可形成三角形区域。根据受访者对时间(横坐标)、票价(纵坐标)组合方案作出的选择,可绘制出一个点;如果选择点落在三角形区域内,受访者认为付出少于得到,即用少的花费“赚”得多的游憩体验;如果该点落在区域外,则受访者感受相反。
本文使用SP法,通过对上海居民郊野公园类型、花费时间、票价偏好的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建立离散选择模型。根据模型中各属性的权重比较,得出上海居民的郊野公园类型偏好:原生态类型郊野公园最受欢迎,其次是科教、农业、文化类型公园。模型系数显示:如果受访者选择的公园类型一定,其抵达公园付出的时间和票价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分别假设付出时间和票价为0,则可推算出受访者愿意为各类型公园花费的票价和时间:原生态、农业、科教、文化公园最高票价分别为38、19、27、13元,愿意花费在抵达公园上的最长时间为85、42、60、28min。通过绘制“等效线”描述花费时间和票价的负相关关系,等效线斜率的绝对值能体现受访者对时间的支付意愿。根据人群社会背景属性,分别绘制各人群的等效线,通过斜率的差异,比较其对花费抵达公园时间或票价的敏感程度。基于研究分析,可为上海郊野公园提出的规划建议是:多建设原生态类型的郊野公园;公园离上海主要居住区的参考交通时间最多不超过85min;对上海青年人与高收入人群较集中的区域,可选择建设距离居住区相对近的原生态公园,为维持公园的环境品质和使用者的游憩体验质量,可适当收取比其他公园高的门票。
SP法与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对受访者偏好的抽象概括。但由于方法技术的局限,为保证建模的效度,在调查中仅能选取6个代表性指标体现受访者的偏好。在使用SP法的过程中,对郊野公园类型数量、受访者偏好要素等很多方面均作了简化;且其精度直接依赖于抽样质量和样本数,因此必然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SP问卷调查与建模,可以发现受访者偏好中主要的内在规律,从而做到以小见大,为郊野公园规划和管理中,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如何拟定量化依据方面,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的初步结果表明,这样的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可靠程度有待于郊野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方家,吴承照.美国城市公园与游憩部的地位和职能[J].中国园林,2012(2):114-116.
[2] 方家,吴承照.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的研究进展探析[J].中国园林,2012(11):62-67.
[3] 合崎英男.農業農村の計画評価:表明選好法による接近[M].东京:農林統計協会,2005.
[4] 路遥.大城市公园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7.
[5] 尚凤标,周武忠.基于游憩者需求的郊野公园发展分析和体系构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1):199203.
[6] 朱江.我国郊野公园规划研究:以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四城市的郊野公园为例[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7] Louviere J J, et al. Stated Choice Method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Kindle Edi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8] 赵倩,王德,朱玮.上海市杨浦区的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2(6):90-95.
[9] Bullock S D. Managing the "Commons" on Cadillac Mountain: A Stated Choice Analysis of Acadia National Park Visitors Preferences[J]. Leisure Sciences , 2008, 30(1): 71-86.
[10] Benedict G, Dellaert C. Variations in Tourist Price Sensitivity: A Stated Preference Model to Capture the Joint Impact of Differences in Systematic Utility and Response Consistency[J]. Leisure Sciences, 2003, 25(1): 81-96.
[11] S. van Cranenburgh, Chorus C G, van Wee B. Vacation behaviour under high travel cost conditions– A stated preference of revealed preference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3: 105-118.
[12] 张庭伟,Gobster P H,胡忆东,等.一个美国华裔城市社区的休闲喜好和开放空间需求[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4):29-37.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方 家/1981年生/女/湖北宜昌人/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城市公园系统规划、游憩学、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上海 200092)
王 德/1963年生/男/江苏泰兴人/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分析LAB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方法论、城市规划模型、大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规划(上海 200092)
朱 玮/1978年生/男/上海人/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方法(上海 200092)
宋 姗/1988年生/女/山东济南人/名古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