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石·书·树”集装箱阅读体验舱庭院景观设计

作者:郝卫国 / HAO Wei-guo韩冬 / HAN Dong王淼 / WANG Miao

郝卫国 / HAO Wei-guo韩冬 / HAN Dong王淼 / WANG Miao

  摘要:集装箱阅读体验舱是校、企联合搭建的创新型教学实践平台,也是建筑学院教学实验中的亮点之一。鼓励多个学科团队参与建筑、室内及庭院的设计和建造,并由相关老师结合教学实验课题,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团队继续对其进行创造性、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改造更新。从庭院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延续集装箱阅读体验舱的使用功能,确定“石·书·树”为庭院景观设计的主题。通过阅读体验舱庭院景观设计,表现集装箱建筑的工业美感与文化内涵,营造阅读体验舱的微小生态环境。

关键词:风景园林;集装箱阅读体验舱;工业美感;文化内涵;庭院景观;参与性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2-0092-06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8-19;修回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CZH048)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TJSR12-008)共同资助

Abstract: Container reading experience cabin i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platform jointly setup by the school and business, one of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highlights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are involved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interior and courtyard. The teachers related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mental subjects, organized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s, different graders team to continue with its creative, intelligent and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upd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sign,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stone, books, and tree" theme for the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continued with the theme of the container function. A tin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eading experience cabin is created and the industrial beaut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ntainer construction is performed by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tainer reading experience cabin; industrial beauty; cultural connotation; courtyard landscape; participatory

集装箱阅读体验舱①选址位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西楼(原为附中)操场南侧,利用8个废旧海运集装箱改造而成(图1)。40尺高箱(2.7m×2.4m×12.0m)具有空间大、移动灵活、铁质坚固、密闭和防水性能优越的特点。设计实践中,利用废旧材料,结合被动式节能手段,设计出绿色低碳的小型图书馆。集装箱阅读体验舱一层沿场地东西向横向错动排列,二层竖向搭构箱体与一层箱体T型或L型相交,呈现5个凹字形的空间形态。形成自东到西的视觉轴线,串联一系列具有不同方向性院落空间的空间序列。根据四进院落不同的空间特质赋予不同主题,丰富师生的阅读、学习、观展与社交空间②(图2)。

1 庭院景观的设计要求

集装箱庭院景观设计有别于一般园林景观,有着自身相对特殊的属性和要求,在凸显工业美感的同时又要符合主题文化内涵;结合院落位置与场地特点,遵循工业感、低成本的设计要求。让师生身处于面积有限的院落也能够深刻、清晰地感受到工业与文化碰撞出的艺术火花。

1.1 工业蕴含文化

庭院位于集装箱建筑营造的工业氛围之中,集装箱建筑又位于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之内,因此庭院景观需要处理好工业美感与文化内涵的融合。一方面,庭院配合集装箱建筑,充分延续该项目给人印象深刻的特殊工业美感;另一方面,作为师生阅读、教学、观展与交流场所,要求营造符合师生需求的文化氛围。庭院面积均十分有限,在20~40m2之间,方寸之地要表达丰厚的文化韵味,需要清晰的逻辑结构、典型的景观片段作为表现载体,通过手法取舍和局部强化,以最为简洁有力的形式表达庭院的文化魅力。

1.2 最低成本投入

作为公益项目,要求最低成本投入,并带来尽量多的文化与生态价值。集装箱裁切后的剩余部分作为庭院维护结构的主要材料以及植物种植箱;选择本土植物,自行承担选苗、移栽及养管工作;师生参与施工建造,尽力节约人力成本;庭院建造施工及后期使用尽量避免破坏原有地面及所处环境。一旦基地使用功能改变,集装箱建筑及庭院可以迁移至其他地方继续使用[1]。草坪采用人工播种的方式,庭院部分区域做了生态透水地面,潜流湿地收集屋顶与操场的雨水,西侧“水吧”污水净化后用于灌溉,项目实现了“低干预、低消耗、低维护、低排放”的低碳景观设计理念①。


图1 选址为西楼(原为附中)操场南侧


图2 集装箱阅读体验舱鸟瞰图(建筑学院AA工作室提供)


图3 4个院落范围图(建筑学院AA工作室提供)


2 庭院的主题构思

2.1 基地概况与分析

阅读体验舱由8个完整的集装箱箱体进行切割再组合,建筑首层平行相错摆放着5个集装箱,其上搭接4个切割后的集装箱体,箱体的搭接方式最终形成4个庭院。4个庭院分别分布于建筑的东侧、西南侧、西侧和北侧4个方向。庭院基地面积较小,地形平坦,4个庭院由一条东西轴线相连接,使之相互呼应。庭院南侧现状有一排高大的白蜡,对东侧、西南侧、西侧庭院起到了围合与借景作用,对建筑起到良好的遮阴作用,并且为整座建筑提供了尺度怡人的绿色背景(图3)。

2.2 主题推导与立意

通过主题构思作为庭院景观设计的切入点,将4个庭院主题与场地内建筑物、小品、植物等元素有机结合,创作出一组多层次并具有文化内涵的庭院景观空间。古典园林艺术中,山石、水体、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一石一木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空间。一座建筑小品,实际上代表了造园家的人格理想。文人的诗歌、绘画等创作为传统庭院注入具体而生动的内容,提升了传统庭院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价值,同时陶冶了文人的自身情操。庭院要在小范围内表现意态天然的大千世界,更需重视庭院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石都要有灵有性,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2]。设计方案以景观元素“石”“书”“树”为主题,通过小品、绿化、铺装、材质的巧妙组合,为4个庭院重新赋予新的主题,东院为“石”院、西南院为“书”院、西院为“树”院、北院为主院。



图4 “石”院范围图(左下)与院效果图


图5 “石”院效果图


图6 “书”院范围图(左上)与院效果图


3 庭院的设计表达

方案的整体设计表达主要利用工业废旧材料来表现庭院园林景观。密斯说过:“所有的材料,不管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都有其本身的性格,我们在处理这些材料之前,必须知道其性格。[3]”设计中对于材料的使用,不仅考虑其功能方面的实用性,还要通过材料来表达作品的文化内涵。

3.1 “石”院方案

“石”院由西侧和北侧集装箱围合成一个半私密性庭院空间,面积41.5m2(6.8m×6.1m),该庭院是师生进入建筑区域内看到的首个景观节点。这种围合的空间具有形式和功能的多样性,是师生阅读、交流的重要场所。基于该场地的位置特点与功能要求,结合整体方案的设计要求,以“石”为基调进行方案创作(图4)。

庭院平面布局以横向交错的形式语言,配合片石穿插于路径之中,地面铺装以旧砖、料石区分动、静区域,以青砖铺地强化休憩空间与行走路径。场地绿化因考虑到不破坏原有操场地面,选用了以锈铁皮为主要材质的种植箱,在保证庭院绿化效果的同时起到与外界隔离的作用,又与集装箱相呼应而凸显工业美感。种植箱采用了1.5mm铁板弯角喷防锈漆的制作工艺,红色喷漆与集装箱建筑立面二层部分相呼应。片石、料石、种植箱、植物相配合,丰富了庭院竖向景观层次,同时呼应了“石”院的主题。植物选取乔灌木、藤蔓及地被植物,乔灌木类如西府海棠,藤蔓类如爬山虎,草本如马蔺、大花萱草等。院落中心场地可灵活展示学生的建构作业(图5)。

3.2 “书”院方案

“书”院由三面集装箱围合成一个私密空间,庭院面积21.4m2(3.5m×6.1m),书院的主要功能是读书、休憩。庭院西侧是阅读体验舱的一个次要出入口,东侧是可以观景的落地窗。创造建筑的内院环境,增强建筑的空间感和趣味性,使书香与景观相结合,营造空灵、深远的传统意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6)。

考虑到场地的阳光、风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庭院中心偏北位置种植1棵红枫作为院内点景树。为了增加更多的读书、休憩空间,以“书山有路”的景观意向,为庭院空间增设了一条既可以休憩,又可以行走的路径。其余位置简单采用料石铺地。材料通过形态、质感和色彩三部分表达自身的性格,料石铺地及扁钢收边,与生态木质路径及软质植物景观形成对比,让人感受到工业景观的井然有序与园林文化的耐人寻味(图7)。

3.3 “树”院方案

树院由东侧和南侧集装箱围合而成,西侧和北侧面向操场,属于一个较为开敞的庭院空间,庭院面积28.7m2(4.7m×6.1m)。庭院东侧是建筑的出入口(图8)。

场地主要以生态木质平台为主,木质平台为师生提供观赛、休憩、聚会的场所。为减少夏季的西晒,平台西侧种植美国白蜡,与南侧绿化背景的高大乔木相呼应,增强了建筑立面的层次性。利用树木改变了整个庭院的环境气氛,因而取名为“树”院。为减少建筑西晒,平台的东侧还种植了爬山虎,利用集装箱立面垂直绿化降低集装箱表面温度,增强庭院的视觉景观效果(图9)。

3.4 主院方案

主院是阅读体验舱的主要入口区域,三面箱体围合,庭院面积41.5m2(6.8m×6.1m)。庭院南侧是建筑的景观形象墙,西侧是建筑主入口。场地同样主要以生态木质平台为主,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敞的集散场地。为强化主入口的标志性和引导性,种植3株银杏,配植草本植物大花萱草,作为景观引导,背景墙种植爬山虎,一面矮石墙由室外延伸至室内,镂刻铭牌,将其定义为主院(图10)。


图7 “书”院


图8 “树”院及范围图(右下)




在银杏种植过程中,选取了1棵干径8cm、2棵干径6cm银杏成角度种植,规格较小容易成活,并且塑造一种丛生的效果。爬山虎采用了以废弃生态木为材料的种植箱,保证了原有地面的完整性(图11)。为保证主院两侧窗下良好的景观效果,窗户下面摆放的木质正方体种植箱是学生建构作业单元,该作业也可以通过多单元组合的形式放置于“书”院。这种单元组合式种植箱的特点在于可以多种组合形式摆放(图12)。


图9 “树”院


图10 主院及范围图(右上)(侯鑫摄)


图11 主院9


4 多元化的参与

方案从开始的自由创作到实地踏勘,经过师生多次探讨调整,形成最终的低成本、可参与、可实施的方案。

4.1 共同建造

在建造过程中,师生在施工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与工人一起铺砌平台与地面、开挖树穴与种植池;多次赴郊区苗圃实地考察、精选苗木;参与种植、修剪枝叶、固定树木;按时段进行浇灌,背起喷雾器给叶面降温,选购营养液给树干注射。直接参与建造过程,更能增强学生们的知识运用与实践体验(表1)。

4.2 参与维护

激发师生对阅读体验舱庭院后期景观维护工作及更新课题产生兴趣,将多元化的参与巧妙置入于庭院中,增加师生在此交流的时间。阅读体验舱作为学院多学科的教学实验基地,庭院不仅具备休憩、观赏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教学实验功能。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完成庭院景观设计,并在施工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完成景观建造工作之后,继续跟进完成植物养护等后期景观维护工作,提高了实践能力(图13)。在庭院更新设计的研究探讨过程中,为体现庭院教学参与性,陈列展出了本科生建构实验作业,成为庭院的景观小品。

阅读体验舱场地南侧保留了操场上原有的雨水管网,并进行了疏通修缮。建筑四周与庭院砾石铺装之下设置排水管沟,基底北高南低,砾石层间充满空腔,屋顶与操场收集的雨水可经此汇流至东侧小型的潜流湿地。如遇大雨源源不断地进入,亦可快速排入南侧雨水管网。西侧“水吧”产生的污水经“书”院砾石铺面下厂家援助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后,作为灌溉用水,也可汇入潜流湿地。研究生们定期轮流负责砾石铺面、管沟、潜流湿地及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的清理、维护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

5 结语

集装箱阅读体验舱庭院景观设计,秉承了工业蕴含文化、最低成本投入的设计要求,推导出“石”“书”“树”的设计主题,全过程倡导和贯彻低成本、可参与、可实施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一个供师生阅读、教学、观展与交流的空间。集装箱庭院景观设计通过将工业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对传统园林文化的元素提炼,用简洁的手法展现出工业美感与文化内涵相融合的生态庭院。在面积有限的庭院空间里,通过赋予庭院以明确的主题,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建立庭院与建筑、庭院与人的和谐关系。师生全方位参与到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景观之美与建造之乐。

建筑设计指导:张颀、王志刚

建筑技术顾问:刘刚、许蓁、杨建民、曲晓舟、安海玉、张阳、贡小雷

建筑设计团队:林舒玲、刘涵冰、廖路喆、马宇婷、马思然、刘佳宁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图12 利用学生的建构作业作为种植箱和小品


图13 师生参与景观建造和后期维护


参考文献:

[1] 纪尚志,孙维琛,刘渊博.集装箱建筑的应用与探索:从青岛积米崖渔人码头概念规划说起[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30(1):37.

[2] 杜道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J].中国文化研究,2011(4):150-156.

[3] (日)小形研三,高原荣重.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M].索靖之,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78.

(编辑/刘欣雅)

作者简介:

郝卫国/1977年生/男/山东济宁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景观设计与保护,建筑环境设计及理论(天津 300072)

韩冬/1991年生/男/河北衡水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与乡村景观设计(天津 300072)

王淼/1992年生/女/山东烟台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与乡村景观设计(天津 300072)

 

丹陵沜中小天地,杏花春馆山水情——圆明园杏花春馆景区土山理法初探

中国传统园林中“题咏”参与审美的机制探析

基于最佳管理标准的自然保护地评估体系构建——IUCN绿色名录标准解读及其指标的探讨

基于“CMDR”理论模式的城市复兴策略研究——以晋城生态圈规划为例

“三十而立,继往开来”——记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教育30周年系列活动

屈氏庄园的文化景观特色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