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引导人们渐入佳境并使之留连忘返应作为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法则与追求目标,因为这种法则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含蓄内敛的美学追求与传统;并阐述了为达此目的可采取的若干设计手段与策略,包括注重对空间的切割与划分不同功能的活动区域,善于调动游客的视、听、嗅、触等感官体验,吸引游客不断发现新的兴趣点和产生新的体验,注意营造私密空间,防止相互干扰,以及注意建筑环境的时间性设计等。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渐入佳境;留连忘返;园林环境设计;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1-0072-02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10-30;
修回日期:2015-11-16
Abstra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guiding people gradually while entering into a wonderful scenery and keeping them lingering ther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principle and main target for garden and scenery regions' designing.Because this principle reflects an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 of advocating implicit aesthetics. Some practical methods for realizing this kind of design are also suggested here such as dividing the space into different area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stimulating people's seeing, hearing, smelling and touching functions so that they can have new interests; creating private spac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emporal designing.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uide people gradually to enter wonderful scenery; keeping people lingering there; garden and environment designing; behavior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渐入佳境”堪称是一个用于指导建筑与环境设计的重要法则,也是使所设计的环境空间能取得令人留连忘返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文艺创作中,就经常采取引人入胜,设置悬念或欲扬先抑等手法,诱人渐入佳境。如一部有吸引力的小说,多需构思一些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开头部分即埋下伏笔,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逐渐解开包袱,使读者的部分好奇心得到满足。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读者欲罢不能,最终将故事引向高潮。一场好的晚会,也总是经过精心安排,让节目越来越精彩,并让最重量级的演员压轴,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如果一开头很精彩,但接下去越来越平淡,或者让人一目了然,毫无悬念,观众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建筑与景观环境设计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一些园林,总是在入园部分布置一些较狭窄的空间,作为过渡区或缓冲区,取得欲扬先抑的效果。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种境界,多为造园者所仿效。例如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在当年设计时,便本着“凡入门处必小委屈,忌太直”的理念,将入口设计得曲折幽深。对外的小门需经过一条长约100m的狭长巷道转折至大门方可入内,大门偏离了小巷轴线,又在大门入园正对处设置巨型假山屏障,塑造欲扬先抑、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外部噪声的侵入,以造就安静的园林内部环境。这些古典园林的内部设计,也讲求避免观赏者入园后便一览无余,将全园风光尽收眼底的情况,而是通过曲折迂回的观赏路线,利用一些假山、土丘、障壁、花坛或植物起到局部遮挡、屏蔽的作用,让游客渐次观赏园中的各个景区,直至最精华的部分。人们常说的曲径通幽,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指的也就是这种效果。中国古代的院落建筑,也是采用纵深布置的办法,每一院落称为一“进”,若干进院落沿轴线串联称为一“落”。大小院落构成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从户外到室内,一再出现照壁、屏风、帘幕等布置使得视线曲折迂回,并将建筑整体分隔成不同的功能空间,使人们渐次进入建筑与庭院的各个空间,直至最核心最私密的部分。一些重要的建筑,也常以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可望而不可即的期盼心理。如此,当主建筑呈现于眼前时,人的兴奋感及艺术感染力必然增加。就如欧阳修词中所描述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就是此种渐入佳境布局方法的生动写照。
笔者参观过不少近年建成的广场、景区等户外公共活动场所的景观环境,发现不少规划设计者往往仅单纯追求视觉效果,为追求宏大气派采取过于暴露、直白的手法,将面积很大的户外公共空间,设计得可让人一览无余,毫无悬念。这些广场、景区等户外公共活动场所,通常以喷泉或大型雕塑等构筑物为视觉中心,采用规则的几何图案来划分空间,布置植被、台阶、花圃及其他小品,或整齐种植行道树等单一树种,使视线穿透性极强,毫无私密性可言。尽管有些空间也会布置一些坐凳,但由于使用者常处于众目睽睽之下,环境通常又较嘈杂,使用者必然不会久留。由于缺乏引人入胜的设计,未能采用相关手法设置能让游客探幽索隐、自得其乐的设施和活动节点,令偌大的空间缺乏人气,仅能让游客在其中暂留片刻,大致浏览便匆匆离去,使空间利用率低下,殊为可惜。
固然,出于举办群众性集会等大型活动或营造庄严纪念性场所的需要,某些广场可以采取上述宏大、一览无余的规划设计方案,但笔者认为,对于大量户外公共景观与活动空间,尤其是园林、景区的设计,宜多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取得让人群能在其中留连忘返作为规划设计的目标。
欲取得让人留连忘返的效果并非易事,需经过精心设计,仔细推敲。除了前述的设置悬念、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诱人渐入佳境外,也必须注重对空间的切割与划分,对观赏路径加以设计安排,同时还要对人的各种活动,包括行走、停留、观赏、参与、伫足、坐憩的地点与空间加以布置,设置在恰当位置,分配不同的面积。对于不同功能的活动区域,考虑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节点,安排不同的内容,充分利用不同的动植物、山丘、水体、器械、建筑与小品,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同时还要善于调动游客的视、听、嗅、触等感官体验,刺激他们产生多重感受,吸引他们不断发现新的兴趣点和产生新的体验,享受探幽索微的乐趣。为了使人们能在局部区域作较长时间的停留,还应注意营造私密空间,防止相互干扰。此外,还应注意建筑环境的时间性设计,考虑一天中晨、午、昏、夜和一年中春、夏、秋、冬的景观和游赏娱乐主题的变化。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南方建筑》2012-01期)一文中已作了详细论述
[1],兹不赘述。总之,渐入佳境与令人留连忘返是我国传统景观与建筑设计的重要法则。它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性与环境心理感受,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重视含蓄内敛的美学追求,有别于西方园林景观设计中过于直白,过于追求气派和过于注重视觉效果的传统,值得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认真继承,付诸实践,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J].南方建筑,2012(1):4-5.
(编辑/刘欣雅 王媛媛)
作者简介:
吴硕贤/1947年生/男/福建诏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广州 5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