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 陈正雄
[摘要]文章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程》书稿为例,从稿件总评、编辑加工等方面阐述如何撰写一篇优秀审读报告,以期增加广大理工科编辑撰写审读报告的积极性,拓展编辑加工工作的思路,以及提高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效率。
[关键词]编辑加工 审读报告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国家出版管理制度层面和出版社实际运营层面历来都十分重视编辑加工工作,将其视为保障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刚刚过去的2014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专项年”,并重申管理机制,特别是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和责任校对制度等对于保障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作用。各个出版社也都设有类似质量检查办公室的机构,定期、常态化抽查本社出版物,对编辑加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学会和研究机构经常性组织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编辑加工业务经验和教训交流常常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好的编辑加工工作是撰写一篇优秀审读报告的前提,而撰写审读报告是对编辑加工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图书质量管理等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撰写审读报告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篇图书审读报告应该包括编辑对于稿件的总体评价、编辑加工的详细内容,以及编辑—作者沟通情况,特别是作者对于编辑加工意见的反馈。稿件总体评价体现了编辑对于稿件的总体认识,恰如其分的稿件总体评价不仅能够让二、三审编辑尽快了解稿件情况,使其在二、三审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对编辑加工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而且能够切实增进编辑与作者的交流。编辑加工应该以有所作为、尊重作者、多就少改、改必有据等作为原则,出色的编辑加工能够大幅提高稿件质量。所谓有所作为,是指编辑应该坚信任何稿件都确有编辑可以做工作的地方,并且能够实实在在使质量较好的稿件更上层楼,一般的稿件质量有所提升。所谓尊重作者,是指没有原则性问题、表述在两可之间、编辑的意见只是“另一种”选项时,应该充分尊重作者意见,切忌强行修改。所谓多就少改主要是指能不改的尽量不要改、能少改的尽量不多改,这一方面体现对作者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减轻编辑工作量,而且有些在编辑看来不够常规的表述或许隐藏着作者的独特风格或创新。所谓改必有据是指修改时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对于文字、标点、修辞等问题要重视工具书的作用,就某一专业问题而言更要多查相关专业书,值得一提的是,“据”也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迁,编辑要对此有一定的敏感性,并随之更新自己的认识。编辑—作者沟通是成就高质量的编辑加工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撰写优秀审读报告的保证。大多数书稿进入编辑环节之初,常常已经通过同行专家的评议,编辑在发现尚存问题时切忌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抡过去,笼统指斥作者“不用心”或“写得不行”等,而应该与作者“并排”站在真知的面前,有较为具体的问题指向,“对事不对人”。编辑加工工作所涉问题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编辑通过查证觉得比较明确可以直接修改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编辑一般会直接修改,并征求作者意见以最终确认;另一类是编辑觉得有疑问或不够恰当或比较费解,但是自己又无从下手进行修改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编辑必须清楚地向作者描述问题所在,或从逻辑,或从修辞,或从内容更新等方面来描述。作者的反馈如果是肯定修改或否定修改,则较好处理,如果遇到“不宜修改”“可不修改”等表述则需要进一步辨析,必要时大可与作者进一步沟通。本文拟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程》审读报告为例进行阐述。编辑主要从学科发展态势对编写本教材的推动,本教材相对于其他同类教材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以及本教材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等方面来做总体评价;然后分类阐述、逐一罗列稿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再将作者意见逐条体现在审读报告中。
二、稿件总体评价
环境问题是高度复杂化的,环境污染绝大多数也是复合型的,所以,环境学科实验有从单一项目检测实验向综合实验发展的趋势,南京师范大学钟文辉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程》将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材合为一本,有利于实验教学向这种综合化方向发展。全书分为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物理实验、废水处理工程实验、废气处理工程实验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等八篇,有利于读者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考虑实验内容,与各个学科都编写一本实验教材相比,减少了重复性内容。全书内容全面,可供不同类型院校选择,对推动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验内容包括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方法、步骤、数据记录和报告,以及思考题等,编写规范,符合教学要求。
本教材实验项目的选择不但全面,而且具有前瞻性,对于学科实验创新具有推动意义。例如,PM2.5、电磁辐射等因为其常见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渗透和离子交换是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是满足持续提高的环保要求的技术保障;臭氧氧化法等高级氧化技术对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毒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三、编辑加工的详细内容
书稿行文较为流畅,表述较为清楚,体例较为统一,但第六篇讲述自由沉淀实验等内容时对物理量的阐述不够准确,第七篇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三部分物理量较为混乱,表达不够清晰。这些问题需要主编与相关章节的作者沟通进行处理。其他较为明确的细节性问题由编辑根据查证结果直接修改,供作者审核,主要包括实验项目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未更新,以及少数化学反应式、数学公式和知识性错误等。
(一)标准或数据未更新
行业标准或相关数据及时更新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书稿内容是否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好,将会大大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稿件中多处提到“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GB 5749—1985)规定……”,但我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经修订并于2006年再次发布,且于2007年实施,是一部环境学科和社会大众都十分关注的行业标准,新标准不仅更新了标准号GB 5749—2006,而且稿件中提到的有关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具体的规定“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应不超过100 cfu/mL”修订为“饮用水中菌落总数应不超过100 cfu/mL”;“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应不超过3 cfu/L”修订为“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应不得检出(cfu/100mL)”等。文中存在个别标准的张冠李戴,例如“我国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卫生标准(GB/T 18204.1—2000)规定……”中提到的标准号对应的是《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 细菌总数测定》,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我国《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卫生标准》(GB/T 17093—1997)规定……”。
(二)化学反应式、数学公式或数值存在错误
本书稿涉及学科多,化学反应式和数学公式多,少数式子存在纰漏。例如公式(1.4-2)上面的正文表述为“以甲基红-亚甲蓝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馏出液中的氨氮(以N计)”,但是化学反应式却误为2(NH4)3BO3+3H2SO4=3(NH4)2SO4+2H3BO3, 实际上应该是(NH4)3BO3+3HCl=3NH4Cl+H3BO3。化学反应式CrO4 2- + 2H+→ 2HCrO4 -→ CrO7 2- + 2H2O不正确,因为不存在CrO7 2-离子,所以正确的反应式应该是2CrO4 2-+2H+→ 2HCrO4 - → Cr2
O7 2- +H2O。 对 数 式lg((Cs-C0)/(Ct-Cs))存在错误,因为(Ct-Cs)是负值,所以对数式不成立,正确的式子应该是“ln((Cs-C0)/(Cs-Ct))”。“kla =2.303/t-t0 ·lg cs-c0/cs-ct ……用Excel进行拟合获得的直线斜率即为KLa”公式正确,但是按照此公式绘图得到的直线斜率为KLa/2.303,而不是KLa,为了前后自洽,必须将公式中的2.303改为1,lg改为ln。“淀粉溶液(0.01 mg/L):称取1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加沸水至100 mL……”中浓度不对,应该是“10 g/L”。类似的问题还有“乙酸钠(3 mol/L):称取溶于80 mL无菌去离子水中,并定容至100 mL”中缺少称取的物质及其质量,实际上应该在“称取”二字之后补上“分析纯乙酸钠24.609 g”。再如“(10%过氧化氢):取过氧化氢10 mL,加入20 mL水,混匀”忽视过氧化氢的不同浓度规格,根据前后文应该明确为“取30%过氧化氢……”。(三)语句逻辑不当
逻辑不当问题有的较为明显,有的较为隐蔽,常见的有句子内的逻辑不当、段落内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甚至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不当。例如“干热灭菌有火焰烧灼灭菌和干热空气灭菌两种。火焰烧灼灭菌适用于接种环、接种针和金属用具如镊子等的灭菌。涂布平板用的玻璃棒也可蘸上乙醇后进行烧灼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干热空气灭菌是利用电热干燥箱,加热到160℃~170℃保持1h~2h进行灭菌。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此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如培养皿、移液管等的灭菌。”一段中“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一句放在句首更符合前后行文逻辑。再如“测定残余固体的重量,与MLSS相减得到……”比较含糊,因为MLSS的值更大,所以应该修改为“测定残余固体的质量,用MLSS减去残余固体的质量得到……”。
(四)概念不妥
有些说法大家经常在口头表达中使用,但是用在书中就显得概念不够准确。例如Cr6+的写法不准确,一般来说,铬在Cr2
O7 2-中显六价,但并无六价的铬离子,所以称“六价铬”更合适,或者写为Cr(Ⅵ),而且文中的Cr(Ⅳ)不正确,因为铬无四价;“被吸附物质”想要表达的准确概念对应于“吸附质”;“98%纯硫酸”提法不正确,应该是常见的“98%浓硫酸”;其他类似的问题还有“苯氰”应该是“苯腈”或者“苯甲腈”、“比重”应该是“相对密度”、“配合物”应该是“络合物”等。(五)其他问题
书稿中存在一些误拼、错用,例如“桔红色”应该是“橘红色”、“腐植酸”应该是“腐殖酸”、“融化”(常用搭配为“冰雪融化”)应该是“熔化”(常用搭配为“固体高温熔化”)、“无芽胞杆菌”应该是“无芽孢杆菌”、“档位”应该是“挡位”等;存在少数英文拼写错误,例如“Christain Gram” 应 该 是“Christian Gram”、“Fruendlieh吸附”应该是“Freundlich吸附”等;存在个别物种拉丁文名错误,例如青海弧菌的拉丁文名误为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实际应该是Vibrio qinghaiensis;存在个别单位标注不准确,例如微西门子每厘米“us/cm”应该是“
μS/cm”;另外,个别名词表述在全书各篇章间“长距离不统一”,例如“玻棒”“玻璃棒”混用,按“玻璃棒”统一,少数图片与正文对应名词“短距离不统一”,例如“台测微镜”须统一为“物镜测微镜”等。本书稿的总体质量不错,但因为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几乎所有领域的实验,对于很多内容笔者自感把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笔者常常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与主编钟文辉教授沟通、向其请教。有关标准、参考资料的更新等因为已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所以主编在表示感谢的同时立即做了修改,但是对于有些整体性层面的章节编写问题,比如前后章节的同一物理量解释不统一、不准确、或者表达形式不统一等,以及具体的某一细节问题,比如颗粒物的自由沉淀实验是废水处理领域的重要实验,本书稿对于沉淀实验的重要物理量沉降速率解释不够清晰、准确,凡此种种,钟教授都会耐心地解答,或与各章作者沟通,协调统一和改进。必须要指出的是,主编也指出了编辑所提不正确意见,从反面保证了编辑工作得当。
编辑的基本功、责任心、编辑实务、知识结构等是高质量的编辑加工工作和优秀的审读报告的基础,但是只有编辑的自说自话,缺了二、三审的把关,没了作者的反馈,那么编辑工作和审读报告都是一厢情愿、不够完善的,有些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错误。编辑除了练好专业和业务内功,也需要有意识地积极练好编辑—作者沟通等外功。只有内外结合才能产出好的编辑加工工作和优秀的审读报告。
参考文献:
[1]钟文辉.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雷群明. 编辑修养十日谈.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