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文
中国海军的雄心抗战开战之初,中央海军殒于长江,东北海军自沉青岛,广东海军泪洒珠江,中国海军主力的九艘巡洋舰全部被击沉。
1942年,如何在战后“重建海军”就成为一个课题。当时,中国几乎成了“内陆国家”,军舰不足十艘。1943年6月,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出的第一批共计24名中国海军学员,在海军上校周宪章的带队下,乘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再经印度转运输舰辗转前往英国,开始了留学和参战的生涯。
在进行了英语强化与基础科目复习之后,24名中国学员被分成两组。由张家瑾、晏海波、吴方瑞、吴贵荣组成轮机科学习班,留在格林尼治继续学习,其余中国学员则组成“中国班”,开赴查塔姆炮校,学习枪炮、航海等技术。1944年3月,这批学员完成课程,被授予少尉军衔。
中国人在战斗诺曼底登陆当天,英国皇家海军“国王”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一架架升空,执行反潜搜索任务。甲板上忙碌的官兵中,有两张亚洲面孔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便是正在该舰实习的中国海军军官楚虞璋和谢立和。在战斗中,他们的战位在开放的飞行甲板上。两人轮流担任防空和潜望。这种潜望除了防止德军袭击,还有救助落水飞行员的责任。就在离谢立和、楚虞璋不远的地方,另一艘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搜索者”号上,另外两名中国军官黄廷鑫和葛敦华也在奋战。
中国军人实际参与了诺曼底登陆的各个环节。
1943年12月,刚刚登上“肯特”号巡洋舰实习的卢东阁、郭成森两名中国海军军人就随同“肯特”号参加了在北角附近追杀德国海上袭击舰“沙恩霍斯特”号的战斗。两人在战前,以邓世昌为榜样互相勉励。在“肯特”号的炮火掩护下,四艘驱逐舰对“沙恩霍斯特”号发起了近距离的鱼雷攻击,最终将其击沉。
1944年4月3日,楚虞璋、谢立和随“国王”号,黄廷鑫、葛敦华随“搜索者”号参加了英国海军对阿尔塔峡湾中德国王牌战列舰“提尔比茨”号的空袭,在这次代号为“钨”的作战中,“提尔比茨”号连挨了13枚炸弹,再也没能出现在大洋战场上。德国最大、也是最后的一艘战舰瘫痪了,航空母舰上传送着英军指挥官得意洋洋的电文:“我们阉了一头野猪。”
在诺曼底的战斗记录中,中国军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战役结束后,丘吉尔在参加雅尔塔会议途中,曾专门对自己座舰上的中国军官提出表扬和鼓励。幸运的是,24名中国军官都看到了战役的胜利,在战后返回祖国。
摘自《当代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