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若渴之心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身处诸侯纷争、硝烟四起、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孟子已经认识到尚贤重才的重要性。在《公孙丑上》一篇中连续两章谈及用才问题,第四章讲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将重用贤能作为一国立足的重要条件;在《公孙丑上》中讲道,“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为我们描绘了“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的美好图景;他对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放宽了历史的视野,将世代建立功勋的官宦之家作为历史悠久国家的鲜明标签。对于不重用贤才的危害,孟子也有清晰的认识,“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将其上升到政废国亡的高度,令人警醒,发人深思。当前,我们的事业发展急需各方面优秀人才,也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了广阔舞台。对于领导者而言,要强化“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树立开放思维,涵养开阔胸襟,敢为事业用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带动形成爱才敬才的良好风尚,进而形成群贤毕至、英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知人善任之智
选贤任能、广聚英才是篇大文章,需要有大智慧、高境界。
人才怎么选?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中,孟子一连列举了六位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为世人增添了在逆境中奋起的动力,从另外的角度讲,也启示领导者选人用人要拓宽视野,“英雄不问出处”。对于一个人贤能与否的考察,孟子给出了有效方法——“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群众路线”、注重群众公认。孟子也注重“德”的考察,关于后羿被自己的学生逢蒙所杀一事,他认为后羿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招致杀身之祸,这与我们今天强调加强对干部德的考察和道德品行教育是相通的。
人才怎么用?孟子主张依据社会分工量才适用、各尽其能,“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每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亲自制作所需的物品,再优秀的人才也不会事事精通,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使用人才应该用其所长、用当其时,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孟子还提出,“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让德才素质高的人影响带动素质相对较低的人,从今天的视角看,这体现了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的思想,对于我们放大人才效应不无启发。
人才价值怎样评价?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困惑于君子不种庄稼而“白吃饭”,孟子给出解释: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用他,就会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诚而守信用。还有谁比他的贡献更大呢?这启示我们,评判人才的价值,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而应树立全局视角,增强战略眼光,对于贡献突出的,要给予褒奖激励,让其得到合理回报,以此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大度豁然之量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关键在于惜才敬才,既要礼贤下士、敬重有加,更要襟怀宽广、容人之短。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再优秀的人才也不会十全十美,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乐道忘势”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孟子讲道,“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乐道忘势的贤才毫无趋炎附势的企盼,即使是王公贵人,如果不能对他恭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相见,更何况要做臣下呢?有才能的人,多有骄傲之心,恃才傲物者有之,孤芳自赏者有之,盛气凌人者也有之。怎样用好人才尤其是有“棱角”的人才?
接纳“不完美”。尊重人才个性、包容人才缺点,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如果人才感受到领导者的珍视、敬重,必定心悦而诚服,以优异实绩报答知遇之恩。搭建创业平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如果一个人缺少必要的领导者的信任支持,即便本领再大,也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要着力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宽容失误失败。有错误的勇士仍然是勇士,没错误的庸人还是庸人。对于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失败,领导者应持宽容态度,旗帜鲜明鼓励探索、支持创新,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的宽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