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平,1975年生于洛阳,曾于百度、盛大与万达任多个高级管理职位。2014年创立移动互联网医疗公司一呼医生,专注在线诊后与专家预约服务。
马海平早年干销售,在当时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CA任销售总监,后来进了百度。“当时百度只有几百来人,和现在很多创业公司一样,一呼也是。”这个“一呼”说的是他创立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公司“一呼医生”。
一呼医生创立是在2014年,马海平当老板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创业之前当过他老板的,都是业界的超级大腕,除了李彦宏,还有陈天桥、王健林,清一色的首富。在他们眼里,跑过销售的马海平能“搞定很多难事”,是杀伤性极强的“核打击力量”。
《环球人物》记者眼前的马海平却是另一番景象,穿温暖的麻灰色毛衣,一张娃娃脸,不禁让人觉得“是个暖男”!他聊天常爽朗大笑,直嚷嚷“今儿说得高兴”。不过马海平嘴上从不跑火车,他不急着和你争,而是用层层包围的严密逻辑说服你。
做销售久了都不计较
马海平决定创立一呼医生,其在百度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那时他就开始跟医疗行业打交道,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医疗企业家。马海平自己也说,“在互联网圈内懂医疗的,我肯定是一个。”
也是在百度时期,马海平在互联网圈声名鹊起。有几个精彩的故事总被人提起。早期搜索引擎营销并不被大家理解,客户觉得钱花得不明不白,而百度又拿不出一个合理的“消费明细”。其中有一群民营医疗企业家,经常扯着横幅跑到北京理想国际大厦百度总部的楼下“维权”示威。百度派去解决公关危机的人正是马海平。
弄清原因后,马海平赶紧跑到闹得最凶的一家医院总部。老板办公室里站着十几个穿黑西服的彪汉,冒充黑社会给他施压。当时马海平就是这么一番话:“我不是没见过大世面,小孩子可能吓尿裤子,我不怕啊。”第一句话就把对方震住了。马海平还有层意思是不打招呼带了人,这是不讲义气,不懂规矩。不过要是不打架谈事情,那就退下。医院老板一听好像有点道理。
马海平笑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我就是送好意来的使者,何必如此?”老板一听大笑,赶紧挥手让彪汉走人。来来回回几杯茶的工夫,双方签下了和解条约。
马海平由此在公司打响了名声,又被调到商务拓展部门任总监,简单说就是把百度的品牌、线上资源转换成实在的收益。行业的规矩是,拓展部门不背销售任务,不过马海平主动请缨。老板问他要揽多少,“一个亿?”“两个亿吧!”马海平没多想。后来他以两个多亿把“社区关键词”这个冷门概念卖给了新浪乐居,李彦宏拿到合同看了10分钟就签了字,双方都很满意。
很多马海平的故事成了互联网界的段子,记者问 “真的吗?”他风淡云轻,“做销售久了的人都不计较这些。没什么神奇的”,顿了几秒后,“嗯,我做职业经理人赚钱的时候特别凶狠,一分钱都不让。”
“老马你别碰医疗”
即使有这样的人脉优势,马海平想做移动互联网医疗,有些朋友们还是劝“老马你别碰医疗”,不过他一个字没听。
有两个原因让马海平决定跳到这个大火坑里。第一他信自己。“第一批互联网从业者做了这么多年互联网运营,我想哪怕是从未接触的行业,用互联网+它,也能做好。因为它本质遵循同样的基本规律。”
另一个他相信互联网。马海平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他和大家坐在一间大屋子里,办公桌放在犄角旮旯巴掌大的地方。他说这是自由平等,沾了互联网的光。马海平总感慨,互联网让很多行业都从体制内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社会效率,比如打车。“再看其他低效率的传统行业,着急啊。”
“医疗同样是被管制的行业。”都说挂号难,看病难,马海平认为根本原因是供给不足。“我不给互联网戴高帽子,只是想既然有需求为什么不用互联网的方式试试?”大量市场调研后,2014年8月,一呼医生上线,引用了互联网法则又融入了市场化因素。为解决供给不足,目前全国有超过10万名医生在APP上提供诊后咨询、接受预约乃至线下高端咨询问诊服务,数百万患者由此免费或付费获得。它还推动了“二次诊疗式咨询”的市场普及,把上万元的价格拉低到了约2000元。一呼医生希望医生与患者能建立更亲密的交互关系,去医院看病,医生不会随便给你电话号码,但一呼医生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使双方进行语音图片交流,拉近了距离。“互联网与市场起到的作用是调配资源。”
和打车软件一样,一呼医生免不了也有些“非议”。采访前两天,央视报道号贩子利用一呼医生买下专家号再高价出售的新闻,一呼医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采访当日,马海平是从外面火急火燎赶回来的,他危机公关去了,不过跟当年在百度风风火火的谈判相比,现在收敛谨慎多了,“谦虚、小心,有点像小媳妇似的”。好在令马海平欣慰的是,“新闻一播,5分钟后用户反而增长了好几倍。老百姓看得挺清楚,我心里五味杂陈。”
做扎克伯格的“脑残粉”
在具体经营中,一呼医生目前采取了不收佣金的模式。马海平很坦然,“我们现在显然是不盈利的。投资人给你钱的时候就清楚,他购买的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急着要求你盈利。因为他们明白,在某个领域做出一些改变,这是很难的事情”。
“还有件事情现在看来很有意思。”马海平离开百度后为另一家公司提供咨询的时候,一些高管喜欢讲这么一句话。“‘你看,马总,我们的服务为什么没人用啊?买东西可以去我们的商场,住酒店我们有五星级的,旅游我们有旅社,滑雪我们有滑雪场。多好啊。’我说那是你想的,用户不这么想。互联网思维是从问题入手,从需求出发,不是你有什么别人就必须来消费。”
在马海平看来,“这种改变”是真正的互联网精神。他说自己是“开启互联网社交的扎克伯格”的脑残粉,杯子上还印着Facebook的大logo。
马海平也承认,看着一个个互联网企业长大,传统行业被颠覆,也希望成为能改变社会的人。所以当有人说马海平创业是被一把推下去的时候,他纠正是“半推半就”。“这么多年,创业对我来讲一直是个即将发生的事情。所谓的互联网情怀吧。”
现在到了创业第十八个月,马海平突然发现,自己有了几分多愁善感,接用户电话不自觉哭,公司年会也感动到掉眼泪,“做企业真会变得‘鸡汤’”。“绝望崩溃时也哭?”记者问。“创业者这样的物种都有强者心态。你问有什么委屈,我全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