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绿色中国

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

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志国

文|本刊记者 张志国

她身高不高,声音却很高。她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她说和那些到了30岁还不清楚应该做什么的人相比,她是幸福的。因为她在3岁的时候就知道,她这一生注定与歌唱结缘。结果的确如此:从小能歌善舞,15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然后在学院读本科、硕士、博士,期间又到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系、朱莉亚音乐学院做访问学者,还接二连三地在各类国内外声乐大赛中获奖。她是我国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都登上了高峰的第一人。她是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最高奖的中国音乐家,也是第一位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

在吴碧霞的成长道路上,小小的身躯、天籁般的声音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作为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又是如何参政议政、认真履职的呢?2016年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对吴碧霞进行了独家专访。

声乐界的“吴碧霞现象”

和电视里、舞台上大家看到的吴碧霞不太一样,记者面前的她更显得娇小玲珑。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吴碧霞是个爱笑的人,一张娃娃脸上总是挂着迷人的东方微笑,永远笑容灿烂,她走到哪里就把清脆的笑声带到哪里。

吴碧霞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据她向记者透露,她最早钟情于民歌专业。1990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992年年仅17岁时便获得了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组优秀歌手奖;第二年又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奥运希望之船歌手大奖赛”中获得民族组第二名;1993年被保送至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1996年读大三时参加了当年央视的“青歌赛”,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几个月后却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声乐比赛”获民族唱法一等奖。至今她也说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不过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她那甘冽如山泉的歌声。

大学毕业后,吴碧霞被保送读研,师从邹文琴教授、金铁霖教授和郭淑珍教授。教过吴碧霞的老师对她的评价,一是超常的刻苦,二是超常的悟性。吴碧霞自己对此的解释是:“我爱声乐,心甘情愿为我钟爱的事业付出”,“所谓悟性,其实就是学习中的思辨精神,我很愿意和老师交流,绝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邹文琴老师说:“和碧霞交流不要考虑她能不能接受我说话的方式,会不会伤了她的自尊心,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她一定会给你正能量的反馈。”吴碧霞说:“跟老师8年,她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什么意思,我马上按她说的去改变,老师接着就是一个点头。我在不断适应老师的同时,也告诉老师我需要什么,她也会根据我的需要调整。”她称这种交流是为了艺术的“纯粹沟通”。

读研之后,吴碧霞想尝试美声唱法。这种想法在声乐界几乎是一个禁区,因为没有人成功过。当时吴碧霞的民族唱法已经小有名气,人们认为她在这方面的前景一片光明,熟悉她的人都劝她要慎重。“这些提醒让我更谨慎地把控自己,但我希望知道自己的音乐张力和可塑性有多大,同时也认为过去学习的技巧不应该成为继续前进的障碍”,她说。

她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在跟郭淑珍老师学习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同时选修河北梆子。每天早晨,吴碧霞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录音机听一个小时的河北梆子,然后学习意大利语的发音、咬字,“就像学习绕口令一样,不断地练习、熏染”,她说。

如何界定这种尝试是否成功,吴碧霞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近乎苛刻的标准:两个老师都得满意,全部课程达到优秀。半年下来,8首意大利古典歌曲全部拿下,成绩都在95分以上,规定的河北梆子唱段的成绩也全部在95分以上。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两个老师并没有就吴碧霞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冲突进行沟通,其间的矛盾全部由她自己协调。

声乐界对吴碧霞的尝试结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将其称为“吴碧霞现象”。也有人认为,她的成功属于个案,没有可复制性。

吴碧霞的朋友说,20年间她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她是一步一叩首,拜到今天的。吴碧霞说:固然艰辛,但她一直在享受着超越自己的快乐。

“我是老师,不是明星”

荣誉是对成功者的回报。从世纪之交至今,吴碧霞以超常的付出,获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功,也收获了一项项荣誉。她现在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享誉世界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中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联委员。她说:“我看重的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这个头衔,我不是明星。”



吴碧霞参加两会期间在北京代表团会场留影

35岁时便从讲师直接提升为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尚无先例,在中国声乐界乃至整个高教界均属破格之举。

“我想知道理由”,记者对吴碧霞说。

她略略沉吟了一会,“应该是对我不循常规走路,并取得成功的肯定。其实我这样做并非没有先例,一些前辈曾经做过尝试,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向前走的。对于他们给予我的启迪,我将感恩终身”。

吴碧霞2001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三年助教转为讲师。此时,她除了1996年在全国声乐比赛中获民族唱法第一名外,又将4次国际大奖收入囊中。一个声乐艺术家在30岁之前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让中国声乐界为之震惊。不少人认为,吴碧霞在2004年转为讲师后,提前晋升为副教授是顺利成章的事。但出于人人都能理解的原因,她几次放弃了晋升的机会。

现在,吴碧霞每周有36节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我常常沉醉在做老师的幸福之中”,她认为这种幸福感更多的来自与学生沟通的过程,“过去只要我自己明白了,做到了,别人认可了,就足够了。现在你要面对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接受能力的孩子,你要分别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要让他们走进你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沟通过程具有挑战性。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语言打动他们,使他们有所进步。我想,这应该是所有老师所说的幸福感”。

这些年来,她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这使她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大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末端,大学的音乐老师常常感叹缺乏可塑之才。吴碧霞认为,童年的记忆刻骨铭心,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在这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她呼吁,要让孩子们在欢度童年的轻松氛围中学到基本的音乐知识,不能让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他们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

多次呼吁地方方言的 理性保护和传承

吴碧霞是来自文化艺术教育界的一名人大代表,因为自己是一名教师,她说自己是从大学课堂走进人民大会堂。吴碧霞说,当了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自感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很多老百姓知道我是人大代表,专门到学校去向我反映一些问题,我一定会努力把他们的意见反映上来。”

作为演员和教师,吴碧霞连续4年提出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建议和议案。她多次呼吁要加强对地方方言的理性保护和传承。早在2011年的两会上,吴碧霞就已经关注了这个问题。当年在北京代表团会场内,吴碧霞用一首优美的歌曲《说聊斋》,阐述了保护方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013年的两会上,面对中外记者的发言中,吴碧霞谈到应加强对地方方言的重视和保护时,她说,方言是文化的源泉和标志性的载体,没有地方方言就没有地方的曲艺和民歌。“打个比方,如果你不会说上海话,就无法演唱越剧,如果你听不懂广东话,很难欣赏粤剧的美。现在不少来报考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生,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但连自己的家乡话都不会说了,这也失去了他的优势和特点。”

当年吴碧霞就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强调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她说,当年《说聊斋》的词作者乔羽先生,在与该曲创作者王立平先生沟通时,用浓重的山东口音将“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的歌词念了两句,“乔老爷”抑扬顿挫的山东话顿时给了曲作者灵感,于是我们熟悉的聊斋曲调,水到渠成的就有了。

发言最后,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发挥特长,现场唱了段《说聊斋》,曲毕引发热烈掌声。

吴碧霞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大家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和英语交流,地方方言越来越淡出我们的生活。我的这一担忧,来自于我的教学体会,一个河南来的考生,我问她会不会唱河南豫剧,她说不会。听没听过豫剧?她说我奶奶是戏迷,她总听,但我不怎么听。那你会唱河南民歌吗?她说不会。我说那你会不会讲河南话?她说不会,因为家里爸爸妈妈就讲普通话,在学校也讲普通话。这让我陷入了一个深深的思考:这个孩子失去了最佳年龄段的母语文化的培养,她的优势竞争力在哪里?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失去了特点和优势的竞争,其价值和意义在哪里?这种竞争是不是容易带来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呢?中国56个民族百花齐放的音乐文化特点又从何体现呢?河南省在戏曲曲艺的传承方面,已经是走了在全国的前列,即便这样,90后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会说地方方言了,那目前有多少地方方言正在快速地消亡呢?语言的断代也就意味着文化品种的断代和消亡,没有了地方方言的语言交流平台,300多大大小小的地方剧种和浩如烟海的方言民歌就会消失殆尽,方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增强对地方方言的自信和理性保护,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吴碧霞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政府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据吴碧霞了解,目前全国有大约2000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100多人已经去世,他们的存在标志着中国具有丰富的血肉文本的文化品种,但这一类文化的传承特点是口传心授,换句话说就是,人在艺在,人亡艺亡。吴碧霞说:“我再次呼吁国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实行长效机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调控,把他们纳入到学校的文化教育体制中来,让他们走进课堂,培养接班人,不但让他们活得有质量,更要让他们活得有价值。”

吴碧霞认为,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将地方方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性保护和传承,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从娃娃抓起,推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文化艺术教育完整闭合链的形成,为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做好前期有力的基础铺垫。

骑自行车参加两会的代表

吴碧霞告诉记者,今年的两会,她还会骑自行车上会报到。 她说,自己的家离北京会议中心北京代表团的驻地很近,骑车也就15分钟。比开车要方便多了,还节能减排,提倡环保。

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两会,娇小可爱的吴碧霞和她的袖珍自行车都会成为北京团驻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5年3月3日上午10点多,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团代表吴碧霞顶着6级大风骑着自行车出现在北京会议中心门口,这也是她第4年骑自行车报到。“骑车大概15分钟就能到,所以不过是举手之劳。能够在近距离的情况下,用低碳环保的方式为北京的空气质量优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应该做的。”吴碧霞说,“环保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希望能够为北京的蓝天尽到自己的力量。”

吴碧霞说自己其实平日里上班、出行就经常骑车,一是锻炼身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买了车,但工作上班都是坐着,锻炼的机会太少。”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大家关注环保,低碳出行。”

吴碧霞说自己原来把歌唱当作比天还大的事情,认为世界上唯有音乐最大,艺术最高。但我现在不这么看了。歌唱在她心目中仍然非常重要,它也是吴碧霞人生最大的快乐。但从人的角度来看,它不是比天还大的事情。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她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等于整个生命。当她作为一个人大代表走进会场的时候,她不仅仅在履行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这也是促成她今天思考的一个重要因素。

站得更高,看得也应当更远。这对吴碧霞来说也是一个成长。有时想想:自己的歌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此担任了一些社会职务。这一方面是荣誉,另外一方面是责任。就像美国电影《蜘蛛侠3》里所说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国家忧患很多,当你有这个平台的时候,你应该做更多的事,不光为自己,要为更多的人。

 

侯欣一:“老政协”的履职新路

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

孙建博: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