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和
1998年3月23日, 第一个由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歼10在成都首飞成功!在一片欢呼声中,试飞员雷强与总设计师宋文骢、总工程师薛炽寿等都眼含热泪,宋文骢更是特意将自己的生日改为了3月23日。18年后,生日前一天的3月22日下午,这位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航空事业的老人因病溘然长逝。
宋文骢不仅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歼击机歼-10总设计师,也是战机科研体制的改革者,为中国战机研制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年前的今天,歼-10战机首飞成功。
宋文骢原籍云南大理,1930年3月26日出生于昆明市。高中毕业后于1949年7月参加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1950起在空军任飞机机械师、中队机械长。1954年8月入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飞机发动机专业深造。1960年7月从哈军工毕业,分配到沈阳601所任设计员、气动组长。1970年4月调到成都611所,1974年2月任总体室主任。1977年7月,任611所副总设计师。1980年6月17日,任611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
宋文骢参与研发的战机包括东风113、歼7C、歼8、歼9和歼10等多个型号。
他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等功、重点型号首飞特等功。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航空报国金奖、国家人事部一等功、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一航集团总公司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2006年10月30日,在珠海举办的第二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上,荣获终身奉献奖。
初露锋芒的“烤鸭”
1962年,宋文骢在601所总体室布局组工作。针对中苏破裂的大环境,作为“尖刀班”探索未来战机的方案。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薄弱异常,面对苏联以简化和易量产可消耗的低档战机米格-21都难以吃透,在生产和使用上毛病不断。面对美国新锐的第二代战机和高空侦查、轰炸机,米格-21完全不堪使用。更严重的是,中国根本无力拿出适应新战场要求的发动机。
为此,宋文骢带领小组提出了《使用2台815发动机进行米格21飞机改型的初步分析》并进行上报。然而六院并没有回复。
1964年,中央军委下达研制新机的任务,米格21改型会议召开。面对2.2马赫和2万米升限的“双二”指标,发动机所的领导流泪了,与会者愁肠百结。
这时,宋文骢那份石沉大海的双发分析报告被挖了出来。601所长说“我们以为院里将这个方案否了就没汇报……”
于是宋文骢拿着一个连夜赶制的木头模型出现在了会场上,连漆都来不及刷。被人们笑称为“烤鸭”。宋文骢从美苏战机的发展和现状讲起,讲到中国新机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和理念,最后介绍自己的双发设计方案。原本乱糟糟的会场安静下来,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很快统一了认识,歼-8战机迅速立项。
改变历史的15分钟
1982年,中国新一代战机开始方案论证。唱主角的是沈阳601所的歼13方案和洪都650所强6的衍生方案。由于洪都所的变后掠翼方案天生复杂和不可靠,再加上洪都所的科研力量不足,所以普遍认为601仿F-16的歼13将胜出。宋文骢作为成都611所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但是宋文骢获得了一个在休息间隙发表15分钟汇报的机会。宋文骢从未来战争怎么打开始讲,提出新战机应该强调机动性、中距离导弹拦射、电子对抗等需求,然后拿出了611所的鸭翼布局方案。令在座所有人印象深刻。经过讨论,会议决定暂停选型,给2个月时间让601所和611所完善各自方案再行定夺。
1984年,经过三次新歼选型会和发动机选型会的反复研究,611所的鸭式布局被选为最终方案进行发展。空军对新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性能看齐F-16和米格-29、同时满足格斗、截击、超视距空战、对地攻击等多个目标。并预计于2000年开始服役。
1986年,邓小平批准新歼研制,列为国家重大工程,代号10号工程。
项目上马后,针对中国落后的航空工业水平和不合理的科研体系弊病,宋文骢顶住压力和阻挠改革了战机的科研体制。第一是建立3级设计师系统,将参与研制的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设计师按系统配套纳入管理,明确上下关系和责任。第二是建立经济负责制,每一项成品必须经过一系列实验合格才能上机,否则不给钱。第三是推广评审技术,每一个项目的开发从方案论证到制造总装,都要经过评审合格才能进入下一流程。第四是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对影响整个飞机研制进程的技术难题进行组织攻关。在这个体制之下,中国的航空工业开始焕发生机。
1989年,中国代表团考察苏联。空军被苏-27的优异性能所吸引强力要求采购。而同时“和平典范”计划的流产,使得空军对国内航空工业的不信任进一步加重。对于研制多年还处在图纸阶段的歼10则出现了“不如下马,省钱买27”的声音。
对此,宋文骢决定先制作一个全尺寸样机。1991年样机完成,空军副司令员林虎把各大军区空军主官叫来参观并亲自介绍。全新的布局和现代感的设计让司令员们大为赞叹。空军对歼10的态度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歼10预定的涡喷15发动机依然遥遥无期。发动机拖死型号的故事可能又要上演。在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国防部长张爱萍的拍板下,宋文骢赴俄罗斯谈判引进苏-27的配套发动机AL-31F,并针对歼10的特点修改机匣附件位置,成为AL-31FN。
更换发动机导致歼10的后机身设计几乎推倒重来,进气道也进行了修改以匹配新发的特性。同时空军也提出了更高的设计指标。
1994年歼10设计完成,1997年完成新机建造,1998年首飞成功。自此宋文骢将后续试飞工作交给杨伟,自己开始探索下一代战机的气动设计。最终完成了“小展弦比比升力体鸭翼布局”为后来的歼20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的创立,给中国的战机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探索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战机,确保战机研发的正确指导方向。而“总师负责制”等研发体系的建立,则为下一代战机研发的快速有序打下了坚实的管理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从1998年到2011年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国就完成了由三代机到四代机的跨越。随着2015年底第一架量产型歼-20的出现,由宋老一手缔造的战机研发体系开始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