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糍粑是我们云南壮族的一种美食。春耕前夕,故乡的同胞都要举行祭龙节,祈求天龙在一年之计的春天赐雨水给大地,让一年有个好收成。据说天龙很挑剔,最喜欢吃有滋有味的糍粑,而绿糍粑,正是故乡人每年必为祭祀龙精心制作的美食:新糯米要用山泉水泡两天,绿蒿是山上采来的嫩叶芽,白肉慈菇是水田里挖出来的,榨出的汁就像牛奶。糯米泡好了,用甑子蒸熟,和着鲜嫩的绿蒿和慈菇汁,放进石巢里用碓舂(打),鲜美的绿糍粑就做成了。一张张一坨坨的绿糍粑,带着春天的颜色,散发着原野的芳香。舂好的绿糍粑最后还要揉成长圆不同的形状,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用山上采来的松针叶一层层盖上保鲜,两天后绿糍粑里又多了几分松针的清香……
糍粑,也是南方各民族共有的美食,它牵动了无数游子的情愫和对人生的回味。
故乡的壮族爱糍粑,一年四季都会做不同的糍粑。嫁女儿时,他们请客人来做客不是来吃酒席而是来吃糍粑的。
大山里的苗族则重视糍粑的功用:逢年过节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招待贵宾要用糍粑。最有意思的是苗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都离不开糍粑。
侗族爱糍粑,他们专门有个“糍粑节”,其来历也与春耕有关。据说很早的时候,侗族祖先为鼓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勤恳劳作,过完年就组织全寨人共同打糍粑,然后分到每户,用于人们上山劳作时食用。
广西桂平的各族同胞一年四季都喜欢“整”糍粑,他们把“整”出来的糍粑也叫“米果”或“茶果”,是著名的小吃,已有上千年历史。
土家族打糍粑的传统从古至今,有句俗语为证:“过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妈。”从过去一家只打三至五升米,多则打一斗米,到如今不少人家一次可打上百斤米,并且花色品种翻新,除了糯米糍粑,还有小米糍粑、苞谷糍粑、高粱糍粑等。
湘西少数民族也酷爱打糍粑,已成为一种流传了上千年的风俗。他们打的糍粑圆圆扁扁,白白嫩嫩,口感爽滑细腻;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种俗称“麻将块子”的糍粑,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和月饼齐名的节日必备佳品。
在西南民族地区,还有一种“仙桃糍粑”广为流行。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郊万峰林风景区下五屯纳灰村,是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打“仙桃糍粑”技术非常讲究,常有外地人去学他们打糍粑的技术。
再来看看福建、浙江畲族的糍粑,“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说的就是他们心爱的糍粑,表达的是他们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以及合家团圆的美好心愿。
如今,随着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城市的传播,人们在民族餐厅里也能品尝到各种各样滋味悠长的糍粑啦。
今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井冈山看望干部群众时,曾在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家,拿起木槌,同村民一起打糍粑;2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贵州黎平县大山深处的侗族寨子蒲洞村,给乡亲们送年货,其中也有很多是村民们爱吃的糍粑……
糍粑,浓缩了隽永的乡愁,沉淀了故乡的味道。在这春寒料峭的早春,它们带给人春意、喜气、温情、生机和希望,谁能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