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副市长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采访!据我们所知,西城区的城市民族工作一直以来都位居北京市前列。请问,面对民族工作新常态的大背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西城区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王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民族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化对民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西城区将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有为地谋划和推进全区民族工作,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一是高站位认知西城区的民族工作。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民族成份相对较多,民族人口相对集中,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北京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窗口地区,是城市民族工作的示范区。全区50.7平方公里内,有52个少数民族、8万少数民族群众,所辖15个街道中,有10个民族重点街道,坐落着7座清真寺。区内既有培树多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老典型——牛街街道,又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代表——德胜街道。牛街礼拜寺是北京四大清真寺之一,历经千载,享誉世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也坐落于西城。西城民族工作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西城区的民族工作具有极其敏感的政治性、极其重大的责任性和极其特殊的示范性。区委区政府始终从事关首都窗口形象、事关和谐稳定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重要使命和责任,积极促进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是全方位谋划城市民族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区域民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保障机制。我们建立了街道和部门绩效评估的激励机制,完善维护民族权益的网格化监管机制,形成了“一个组织、两个体系、三级网络”的民族工作社会化服务管理大格局。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在民族重点街道中,保证各层级少数民族干部按1/3比例配置。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不断激发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划、民族团结工作纲要、民族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民族工作服务标准和绩效考核细则。要以改善民生、维护权益、促进团结为目标,以强化宣传、培树典型、开展创建为抓手,以加强领导、优化机制、绩效评估为保障,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构筑民族团结的保障,注入民族团结的动力,打造民族工作社会化管理的大格局。
三是高标准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要坚持首善标准,将凝聚民心作为民族团结之本,将文化融合作为民族团结之魂。坚持民心推动,努力让各族群众共享城市美好生活。坚持文化推动,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抓住文化这个维系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强大精神纽带,积极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不断丰润各民族群众的精神家园。坚持创新推动,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激发老典型创造新经验,以机制创新带动民族工作水平提升,推动民族工作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社会化发展。以党建创新为龙头,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在民族工作重点街道推行党小组“建在楼上、建在网格里”,形成各民族群众共建共享、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有效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作用。
目前,我们正着手制订《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这是西城区的第一个民族工作五年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将继续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全面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切实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为城市民族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新时期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形成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稳定的局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尊重民族习俗、呵护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融合、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必须千方百计地解决好各民族群众需求,通过人性化关怀、个性化服务,让工作和生活在西城区的各族人民感受到舒适、快乐、幸福。面向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记者:西城区有一条著名的牛街,27个少数民族总计5.4万少数民族群众在这里定居生活,是穆斯林群众在北京最主要的聚居社区之一。那么,牛街街道在服务、引导、保障穆斯林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王宁:牛街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市最具特色的民族工作重点街道之一。西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牛街工作,始终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作为事关稳定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将民族工作与民生工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社区和谐的良好局面,牛街街道多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新形势下,西城区努力探索做好牛街民族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服务与管理并行,使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巩固成绩、固化经验,制度化推进牛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抓党的领导、抓特色服务、抓民生改善、抓制度保障,始终是牛街推进民族团结创建的重要做法。我们把以往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经验固化形成制度机制,将其纳入牛街社会建设的整体工程中,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系,发挥政府、街道、社区三级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落实民族工作责任制,形成合力。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保证牛街地区各层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到三分之一。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坚持“牛街三入门”教育,强化宣传的针对性和形式新鲜感,打造文艺宣传队、数字社区影院、视频通工作室,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和网络等新手段开展宣传。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落实“五关心五问候六联系”制度。
二是拓展民族工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手段,努力推进牛街民族工作社会化进程。建设街道综合指挥调度平台,通过民族工作进网格实现全覆盖全响应,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管理。将街道划为66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都设立民族政策监督员,并制定了《牛街民族政策监督员工作职责》、《牛街民族政策监督员管理办法》、印制了《牛街民族政策监督员工作手册》。通过民族工作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基础数据进网格,重点工作进网格。充分发动社会参与,引导企业建立自律机制,确保民族政策和食品卫生两个安全达标。牛街地区30多家清真企业自发发起安全承诺倡议,引导企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牛街地区目前正在组织筹建牛街清真食品商会,以商会名义注册集体商标,做大做强牛街清真食品品牌,净化清真食品市场。
三是以文化促和谐,共建牛街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随着民生建设的不断投入,牛街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显突出。西城区顺应群众需求的变化,启动了牛街地区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工作,探索以文化软实力促进创建的新做法,并将其确立为今后一段时期牛街民族团结创建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成立了牛街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组建专家顾问团队,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了三年工作规划。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增强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开展了牛街记忆系列文化沙龙、牛街往事大型主题征集、听爷爷奶奶讲牛街主题征文、百位牛街老人讲牛街口述史收录等活动;推进了北京回族民间故事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街往事》影视作品选题策划和回族民间故事收集工作;与北京电视台共同策划了《回到牛街》专题节目。
记者:对于逐渐增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西城区的牛街街道突出亲情服务与管理;月坛街道强调多角度全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保障;新街口街道努力实现社区服务市民化、就业创业便利化、就学就医均等化、遵纪守法公平化,加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辖区居民的融合。请问,西城区在实现民族工作进社区及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方面,还采取了哪些得力举措?
王宁:为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西城区坚持“加强宣传、密切联系、积极引导、同质服务”的十六字方针,抓住“以房管人”这个核心环节,面对新形势、新特色,采用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新方法,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当作社区民族工作的重点来抓,以亲情服务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具体而言,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在宣传中注意“抓源头、抓日常”,抓住房屋中介机构和地下空间管理单位这个源头做宣传,把流动人口管理员培训成为民族政策宣传员,将宣传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
建立流动人口数据库,动态掌握地区人口分布和变动情况。
广开言路,利用人大政协组织和居民代表大会等渠道,听取流动人口的意见建议,引导他们参与地区事务管理,发挥正能量。
注意吸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加入民族工作志愿者队伍,发挥其在处理地区突发事件和维稳工作时的特殊作用。
依托街道公共服务全响应工作大平台,对流动人口实现一视同仁的无差别服务,满足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记者:长期以来,西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民族工作者用卓有成效的行动诠释了民族工作“两个重在”的理念,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各民族兄弟姐妹,需要我们付出真情、献上真心。西城区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理念,从民生工作入手,做好民族工作,巩固民族团结,努力让各族群众共享城市美好生活。
一方面,努力抓好事关少数民族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大力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深入到社区、企业、宗教场所、民族统战人士中,听取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大对清真食品源头监管力度,组建了一支70人参加的民族政策监督员队伍,以更优质、更安全的服务回应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诉求。累计投资约3000万元修缮了牛街礼拜寺,积极推进牛街地区危房改造,为近万户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
另一方面,抓好入学、就业、养老等生命全周期的公共服务。积极探索民族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打造了回民小学等41所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校;改扩建回民幼儿园,学位数从200个增加到400个,让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更满意的教育。升级建设全国唯一的三级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方便的民族特色医疗服务。结合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好市中心最大的公办民营民族敬老院,增设礼拜殿、阅览室,让少数民族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进一步规范了回民殡葬管理处运行管理模式,提升设施品质,每年约有400位穆斯林群众在这里得到体面而有尊严的殡葬服务。我们通过办好这些难事、实事、小事,让少数民族群众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好地凝聚了民心民意。
相关链接:
【一个组织、两个体系、三级网络】一个组织是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两个体系是党委统一战线工作体系和政府民族宗教工作体系;三级网络是区级部门、各街道以及社区全响应管理服务网络。
【牛街三入门】对新到街道工作的人员,及时进行“三入门”教育,即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教育、街情教育。
【五关心五问候】走访问候优抚对象、了解家庭困难和需求,做好关爱服务;走访问候失业、特困家庭,落实低保政策,做好温暖服务;走访问候残疾人、空巢老人家庭,了解他们生活情况,做好扶助服务;走访问候统战对象、民族宗教人士、专家、学者,征询意见建议,做好凝聚民心的服务;走访问候老党员、老书记、老主任、老积极分子,做好亲情服务。
【六联系】处级领导联系地区的大单位、纳税大户、非公企业、教育机构、困难家庭、统战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