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给我一个温暖的家

作者:本刊记者 张瑶

本刊记者 张瑶


银海社区举办第一届“民族团结一家亲”百家宴活动

早上9点,杨梅准时打开自己杂货铺的门,开始一天的生意。

杂货铺有两间铺面,一间经营五金产品,一间售卖各种生活日用品。店铺就开在临街的居民楼下,社区的邻居路过店铺门口,杨梅一边招呼生意,一边亲切地与他们闲谈。看她熟络的样子,很难相信她是2009年才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搬到南宁的苗族妹子。

杨梅的儿子如今正在读幼儿园,小小的杂货铺维持着三口之家的生计。而对于当年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杨梅来说,如何找到合适的铺面着实让她犯了难。“社区民族之家的工作人员得知我们的困难后,热心地帮着联系,最后帮我们找到了地段和租金都比较满意的商铺,还帮我们办好了各种经营证件。”

杨梅提到的“民族之家”,是南宁市良庆区大沙田街道银海社区2009年成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

银海社区属于典型的商、住混合型社区,私人住宅楼有1293栋,其中用于出租的有1259栋。大量出租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在邕打工经商的人员,其中居住的有壮、汉、瑶、苗、回、侗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80%。

据银海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远萍介绍,2009年社区以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为宗旨,相继成立“民族之家”、民族图书馆、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培训室和就业帮帮团,还专门成立民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小组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日常困难的“亲亲一家人QQ群”,服务组织涵盖了就业、就医、就学等各项民生问题,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疑难解惑、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综合性服务平台。

2014年,杨梅家的商店拓展经营范围,从最初的五金店到经营各类生活用品,生意日渐红火起来。“我们已经融入到了这里的生活。”杨梅说。如今夫妇俩都把社区的工作人员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社区的“民族之家”也成了他们自己小家之外的另一个可以依靠的“大家”。

以“功能更完善、服务更便捷、办事更高效”为宗旨,良庆区成立了南宁市第一个便民中心——大沙田为民中心,整合多项行政服务职能,把大沙田街道、玉洞街道及所辖社区相对零散的服务职能规范起来,建成统一的办公网络,通过设立流动人员办证、房屋出租税代征、失业就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购房申请服务等12个服务窗口,打造“一站式”便捷服务平台。

走进大沙田为民中心大厅,一行大红标语映入眼帘:“能帮就帮,马上就办,您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为民中心的宣传栏中也醒目地写着“有困难找民族之家”。

为民中心二楼的居住证办理窗口,银海社区居民李大姐顺利办完居住证,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由于不熟悉居住证的办理流程,此次李大姐没有提前在社区开具婚育证明。但出乎她意料的是,为民中心把街道所辖社区的服务职能全都整合到一起,办证所缺的材料大都可以现场补办,没花多少时间居住证就顺利办下来了。

除了位于第一、二层的12个办事窗口,在为民中心三楼还设有“安全之家”,4105个摄像头覆盖了大沙田8个社区的暗巷死角,并与公安“天网”监控系统联动;中心的“知识之家”既是培训场地,也有“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前来中心的民众可以从中获得就业、招租等信息。

据大沙田街道党工委书记蒋宝宁介绍,为民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安全满意度、民生满意度和居住满意度,让各族群众在南宁能够更加幸福地工作生活。

随着民族团结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推进,2011年10月,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成立,统筹推进了1个市级技能培训基地、2个清真食品供应点、4条少数民族创业街、29个创业孵化站和20个示范社区服务站、53个服务点的服务工作,使南宁50多万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真正“找到了组织”。

在服务中心的就业培训室,周老师正带领几位少数民族妇女手工编织丝网花。每周六,周老师都会来到中心开设培训课,课程所需的材料由中心提供,学员们不用任何花费就可以学到一门谋生的手艺。“丝网花制作简单,一般学员上3次课就可以掌握。制作一盆花能有10多元的纯收入。”当记者问起丝网花的销路时,周老师介绍道:“销路不用担心,中心有联系批发市场专门收购。这个技能特别适合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妇女,只要有时间,随时都可以做。”

除在培训室开展就业培训之外,服务中心还将附近的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打造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技能培训基地,为少数民族提供烹调技术、普通话、计算机、家政护理、电动车及摩托车维修等教育培训。

在南宁经营10多年的古源香生榨米粉,2011年成为服务中心29个创业孵化站之一。从横县来到南宁市务工的壮族小伙黄善华2011年开始进入古源香学习,培训结束后继续留在店里工作,如今已经是新水街美食长廊分店的店长了。“当时我就从最基础的剪粉学起,慢慢掌握了米粉的制作方法。”在孵化站学技术包吃住还有工资,优渥的条件对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务工人员来说很具有吸引力。5年过去,如今一技傍身的黄善华已在南宁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近年来,南宁市不断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在全市39个街道(乡镇)建立服务中心,332个社区(村)建立服务站,组建1100人的协管员队伍,为流动人口实行一站式服务。据南宁市民委主任苏志刚介绍,2010年以来,覆盖全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网络体系,累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服务4.3万人次,解决住(租)房问题5万多人次,技能培训3.11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3000多人次,追讨工资500多万元,解决近5万名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真正成为南宁市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是决定他们能否在南宁扎根,成为“新南宁人”的重要因素。只有让外来少数民族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让身在异乡的他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南宁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希望的“新南宁”。(责编 许鑫)

 

喀什 :棋眼中的棋眼

敬老院有个“保姆院长”

开一扇窗,折射成长的阳光

我们这代人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打造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新样板

守望者 :传承民族文化 振兴八桂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