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科学博览

晚清海军教育的兴衰及启示

作者:吴猛猛 肖 楠 龚文超

吴猛猛 肖 楠 龚文超

(海军潜艇学院 山东青岛 266042)

摘要:本文在回顾晚清海军学堂教育和留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考核等方面分析了晚清海军教育的特点,最后对晚清海军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军事思想培养和战斗精神养成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晚清 海军教育 战斗精神

晚清,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和沈葆桢等洋务派大臣的有力推动下,西方模式的水师学堂终于创办起来。之后又促成向西方派遣海军留学生,使中国步入了近代海军教育时期,大大缩短了与世界海军教育的差距。这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重大突破,加速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建设的进程。

然而在清朝封建制度和传统守旧观念的束缚下,海军教育兴盛一时后便衰败了。尽管如此,晚清的海军教育,在办学思想、教育制度、训练方法等方面都有十分成功的经验。晚清的海军教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宝库,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反思,同时在有些方面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一、晚清海军教育的两个发展时期

晚清海军教育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学堂教育时期和留学教育时期。

(一)学堂教育时期

1.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设立于福州。船政学堂分为前、后学堂。前学堂学习造船,又称制造学堂,学生专学制造专业。这实际上是一所船舶制造学校。后学堂学习驾驶,又称驾驶学堂。1868年,该学堂内又增设管轮专业,培养操纵、修船用机器的人才。因此,后学堂实际是一所海军军官学校。学生学业期限为五年,前三年在学堂进行了理论教学,后两年进行航海实习。

自1866年开办以来,福建船政学堂先后培养了600多名各类海军人才,还先后选派了80多人出国深造。这些毕业的学生大都活跃在清末民初的海军队伍中,构成中国近代海军指挥人员的主体,包括刘步蟾、林泰增、邓世昌、叶祖硅、林永升、方伯谦、萨镇冰、林履中等人。

福州船政学堂为近代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海军军事技术人才的学校,是之后建立的水师学堂的样板,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人才的摇篮。它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军事教育的兴起,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

2、天津水师学堂

因北洋水师筹划添购各种舰船,急需海军人才,而仅靠福建船政学堂无法满足,由李鸿章奏请于1881年8月建成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班,课程分为内堂课和外场课两部分。学生学业期限为五年,前四年在学堂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进行航海实习。

天津水师学堂自1880年开办,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被八国联军炮火毁坏而停办,先后开办了20年,共培养了驾驶专业六届毕业生,125人;管轮专业六届毕业生,85人,总计210名。基本上满足了北洋水师对管驾人才的需求。该校的毕业学员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同样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骨干力量,如黎元洪、郑饮成、蒋拯、饶怀文、谢葆璋、沈寿塑、曾兆麟、刘传缓、林永漠等,均为清末民初海军和政界的重要人物。同时这所学堂也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士官学校。

3、其他学堂

1882年,经两广总督刘坤一、张树声等奏请,于广州黄埔建立广东实学馆,后经张之洞改革,与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合并为广东水陆师学堂。学堂课程、章程仿照福建船政学堂。

1886年,由醇亲王奏请在北京昆明湖编设立昆明湖水师学堂,目的在于培养满族海军人才。学堂课程、章程等均仿照天津水师学堂。

1890年,由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奏请在威海卫刘公岛设立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又称刘公岛水师学堂,专门学习海军驾驶。甲午战争失败后停办。

1890年,由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奏请设立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9月正式开办,又称南洋水师学堂,设有驾驶、管轮两科。辛亥革命后停办。

1894年,设立山东烟台海军学堂,只设立航海专科,先后毕业学生达233人。

19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成立的这些海军军事学校与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相比,无论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层次上难以比拟的,但也为近代中国军事的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二)留学教育时期

1、首批留学美国

1871年,李鸿章联名曾国藩上书专奏选派幼童赴美留学,第二年由陈兰彬、容闳带领头批幼童三十名赴美留学,至1875年每年选派30名幼童赴美,共4批120名,学习年限为15年。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这些学生并没有按计划学业而中途撤回。这是中国第一次选派学生去外国留学。这些留学生虽未完成学业,后来仍然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实业和教育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煤矿工程师吴仰曾、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

2、留学欧洲

1875年,在沈葆桢建议下,福建船政学堂学生刘步蟾、林泰曾等五人去英国学习游历。1877年,李鸿章、沈葆桢联名奏请派遣福建船政学堂35名学生留欧,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派学生赴欧洲留学;1881年派福建船政前后学堂10人第二次赴欧留学;1886年4月第三次赴欧留学成行,选取天津水师学堂10名,船政学堂学生24名,共34名分习驾驶和制造课程。

这三届留欧学生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容低估,特别是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把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技术推到了一个新水平,使之后的舰艇国产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留欧学生成为近代海军重要将领的人选,如林泰曾、刘步蟾、叶祖硅、黄建勋、方伯谦、萨镇冰、李鼎新等。
综合看来,留学教育是对清末传统海军教育内容及人才选拔制度的重大变革,引起和移植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开创了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形成了最早的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体制。

二、晚清海军教育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

各学堂均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并强调外语学习。各学堂均聘请洋人教员,一律用外语授课。学员所用教材,都为英法原版课本。福建船政学堂开设的课程除经史之外,更多的是外语、算术、几何、平面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力学、机械图说、航海理论、航海天文学等等。这些课程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两类,公共必修课是全体学员都必须学习的,如外语和算术、几何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专业课则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而开设,如驾驶专业学员要学习平面三角、航海天文学、航海理论、地理等,制造专业学员要学习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力学、机械图说等。练船学员主要学习航海技术、炮术、指挥等海军应用学科。天津水师学堂学员前四年的功课有:(一)英国语言文字;(二)地舆图说;(三)算学至开平立诸方;(四)几何原本前六卷;(五)代数至造对数表法;(六)平弧三角法;(七)驾驶诸法;(八)测量天象、推算经纬度诸法;(九)重学;(十)化学格致。

(二)教学方法上着重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各学堂采取了将书本知识、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尤其强调实作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福州船政学堂前学堂的学生“半日在堂研习功课,半日赴厂习制船械”,以熟悉船厂各部门的功课,这就属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后学堂驾驶班的学生在堂课修毕以后,要到练船上练习实际驾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1870年,船政局将自制的“福星”号轮船作为实习船,后又购置德国制造的“建威”号机帆船作为实习舰船,聘英国海军军官为教师,让后学堂驾驶专业学生上船实习。沈葆祯亲自考察教学效果,于1872年亲率学生出海练习,返航时正遇狂风巨浪,他乘此机会默察了这些驾驶学生的“手足之便利如何,神色之镇定如何,以分其优劣”。管轮专业学生除学习理论课程外,还分别在陆地和船上动手拆装80匹及150匹马力发动机。

(三)教学管理考核上十分严格

1、制定严格的管理章程

1866年,左宗棠在创办船政局时就拟订了《求是堂艺局章程》,作为办学的根本方针。《求是堂艺局章程》规定:学制五年,修业期间“不得告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每“逢端午、中秋,给假三日”;年节时,学生可回家探亲,其余别无任何节假日;同时还规定“每日晨起后、夜眠前,听教习洋员训课,不准在外惰游,致荒学业。不准侮慢教师,欺凌同学”。天津水师学堂规定,在校期间学生不得自行告退及请假完娶,亦不得应童子试。学生入学三个月后,根据成绩分别去留。同时每月仅放假一天,端午、中秋放假3天,过年放假15天。

2、采取严格的淘汰制度

福建船政学堂规定每三月考试一次,只要“三次连考三等者”,便勒令退学。学堂开办之初,学生和艺徒总计300余人,到1874年,只剩下163人,有100余人被淘汰。天津水师学堂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学堂规定:“学生每年春、夏,冬三季小考”,秋季考试由李鸿章亲临阅校。考试科目除课堂所学课程外,驾驶专业学生还须加试算学、驾驶两项;管轮专业学生加试船艺、炮学、蒸汽学三项。一年级学生,如第一年秋考不及格立即淘汰;二年级学生秋考不及格,可延期六个月至次年春季再考,如果仍不及格即立即淘汰。

3、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

福建船政学堂中除了规定淘汰差生外,对于优秀学员则给予奖赏。福建船政学堂规定;“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为鼓励学生努力向上,学堂还实行助学金与奖学金相结合的制度。每个学生除按规定免费供应膳食外,每月还发给四两白银作为赡养费,以后还略有增加。

三、几点启示

首先,晚清的海军教育,重视自然科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外交流广泛而深人,为军事教育近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然而晚清海军教育昙花一现,没有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纵观晚清海军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教育的兴盛往往来源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洋务派的强力推动,一旦这些有识之士遇到人事变迁或冷遇时,海军教育事业就面临缩减和衰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封建制度和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引进西方模式的学堂教育和留学教育遭到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步履维艰;另一方面没有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无论是海军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教学投入保障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等等均未有效建立,于是在福建水师学堂设立后,全国各地水师学堂纷纷建立和效仿,出现了教育资源的重叠和浪费,没有进行有效的统筹和管理;同时也出现了随着推动者人事变迁而导致学堂衰败的现象。

其次,无论是学堂教育还是留学教育,偏重的都是技术的教育,主要集中在驾驶、轮机和制造等专业,这就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教育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对于军事思想、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等制度、精神方面的关注微乎其微。指挥军官缺少这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为之后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北洋水师没有深谋远虑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先进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军事理论的水平低下,决策层对海军作战的战略、战役、战术问题研究甚少。受李鸿章“保船制敌”思想的影响,北洋海军消极避战,自始至终都未发起一次主动进攻,舰队的进攻性和灵活性受到抑制。而日本之所以取胜,是因为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十分重视海军作战理论的研究和海军发展方略的制定。在马汉的海权论影响下,日本不断推进军事理论的发展,抓住了历史机遇期,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推进了海军的跨越式发展建设。

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只注重技术的灌输,而忽视了军人武德的培养,忽视了战斗精神的养成。战争史上大量的战例表明,军队人数的多寡、装备武器的优劣并不是与其战斗力相对应,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事实昭示我们:军队的灵魂是对战斗的渴望,是勇于冒险的需求。军事科学家将其总结为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是双方战斗力对抗的精神标志,是军人特有的职业精神。为什么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会全军覆灭呢?究其原因,在于海军官兵缺少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缺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当然,北洋海军官兵中不乏英勇战斗、慷慨赴死的英雄,但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不敢出战的、主张投降的、临阵脱逃和投敌的比比皆是,最终导致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由此看来,军事教育、军人的培养不单单是技能上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人战斗精神培育也是绝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清末海军史料》,张侠等主编,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

2.《中国教育史(第3版)》,孙培青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李鸿章与北洋舰队》,王家俭著,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4.《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5.《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史全生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开展数模活动 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1

浅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 ZigBee 的节水灌溉系统设计

枸杞皮渣的综合利用

采用 PPP 模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路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