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科学博览

彗星的利用

作者:储为贤

储为贤

(浙江省鄞州供电局 浙江宁波 315100)

作者简介:储为贤于1964年6月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力洋镇储家村男性助理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变电工程的设计与管理。

摘要:彗星中如有兰色彗尾,它就有反冲力,遵循非周期轨道,可用核弹改变其彗尾反冲量而对它掌控,可利用它调大地球自转轴倾度,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增大温带面积减少热带区域,利用它将反照率大而质量与月球少不太大的木星卫星移给地球,让其增加一个月亮,使地球表面不再出现黑夜又能改善沿海潮汐,利用它将金星移至地球轨道,金星上的气候可被改造成能让人生活居住的新金星;从地球诸成份形成中可以推测外星生命区带,利用非周期彗星的自行力,人类有望移民其上。

关键词:彗星天体动力全球变暖荒漠化卫星金星外星生命

一、彗星的新认识及彗星的掌控利用

彗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天体,它的主要标志是它有彗星尾巴。彗星尾巴分二类. 一类彗星其彗尾在接近太阳时受热和光压而挥发形成长长的彗尾,彗尾反射日光呈黄色或红色称“尘埃彗尾”,本身不发光亮,具有周期性,遵循周期轨道,称周期彗星。另一类彗星其彗尾除了具有周期彗星的尘埃彗尾外还有彗尾长而直,主要由气体离子和光子组成,由发光热部位喷发而成,放射出大量短波长能量,在光谱的兰色部份而呈兰色,它有一种产生方式是太阳系外边存在着发光热的小天体,与不发光天体非常靠近时因万有引力而结合在一起,由于结合体发光不对称,就变成了有光子反冲力能自移的彗星,这种情况也受到观察的支持,在1996年发现彗星辐射出X射线和远紫外线光子,因为X射线辐射通常与非常高温的天体联结在一起,说明彗星含有高温天体。有自行力,遵循非周期运动轨迹,这是我们对非周期彗星的新认识。

其实非周期彗星由于万有引力将相近的发光与不发光小天体吸合在一起的产生方式,在星体间在星系间也普遍存在,如星系撞合最后结合体光子发射不均匀,都会产生自移。太阳若太阳黑子分布悬殊,太阳光子球表面分布就不均匀,太阳也会自移。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一个天体受到另一个天体的引力影响下,它的运行轨道都是某种园锥曲线,由于太阳质量足够大,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影响很小,除非二者非常接近需要修正外,轨道是可以确定的。

没有兰色彗尾的彗星遵循周期轨道,即正园轨道或椭园轨道,它在空中运动时的受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不变的是正园轨道,方程为x2 +y2=a2,,a为彗星至太阳的距离;此外就是椭园轨道方程:x2 /a 2+y2 /b2=1,a为椭园长半轴,b为短半轴。通过观察彗星在空中位置,代入轨道方程式就可确定其参数值。

有兰色彗尾的彗星遵循非周期轨道,即抛物线轨道或双曲线轨道,抛物线轨道方程为x2 =2py,p为参数;双曲线轨道方程x2 /a2–y2 /b2=1,a、b均为参数。通过观察彗星在空中位置,代入轨道方程式就可确定其参数值。

根据有无兰色彗尾特征可确定它是否有周期性,选用相应的轨道方程,再观察运动情况,速度大小、方向及加速度大小、方向,确定轨道参数。有兰尾特征的还要确定其反冲力,反冲力F=ma-mg,m为该彗星质量,a为它此时刻的运动加速度,g为太阳对该彗星的重力加速度g=Gm日/d2,其中G为引力常数,m日为太阳质量,d为太阳与彗星之距,代入便可获取彗星反冲力。

非周期彗星有自行能力,会脱离太阳引力,一去不复返。首先,利用周期彗星巡天,早早发现它,掌握它的运动规律,并在它必经的轨道上等候它,利用周期彗星的周期性规律,在与地球最近时,让其运载着核弹,在空中候备着或再将核弹转载其周期更长的周期彗星接近非周期彗星,然后发射核弹轰击其非周期彗星光子喷口,产生更高温度和压力,引发更多光子反冲,达到控制方向或改变速度的要求。据轨道偏离要求可要求核弹量多少。这是人类可以拥有的移动大型天体的方法!

截至2013年7月,已知彗星有4894颗,平均每年都会有一颗裸眼可见的彗星。近几年来,应用高科技每年平均发现上百颗彗星。地球受小天体撞击是必然存在的,利它彗星的自行力改变撞地天体的轨道,可增强保护地球能力;也可管理太阳表面球不对称光子辐射,防止太阳自行。

二利用彗星调大黄赤交角改善地球气候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造成太阳照射角度不同,日照时间的不同,形成五带,表明气候带是由太阳辐射决定的,热量分布的不均匀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性意义。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所以改变黄赤交角可以改变气候,日照强度随日地距离改变,改变日地距离也能达到改善气候的目的。

现在,地球自转角倾度即黄赤交角为23.5°,太阳光垂直日照并在赤道南北来回,致使热带占全球面积40%,寒带占8%,温带占52%。

若地球自转轴倾度没有现在大,地球上生物会严重不适,极区冻死,而气温适宜的温带也更小,全年酷热的热带却增大,地表动植物生存区带会更小。如果黄赤交角很小近0°,热量、风向、气候、生产、生活等影响使中高纬度地区产生干旱和中低纬度地区产生洪涝,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热量的分布情况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如现在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热量不足,会不适宜小麦生长,从而使粮食生产面积缩小,引起人口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当这种情况在世界上蔓延时会引发土地和资源的争夺甚至战争。

热带不是单有太阳直射的范围,而是全年不管太阳回归情况都有阳光直射到的范围才称热带,热带终年炎热,气候恶劣,故随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就变小了,同样,寒带范围也变小了,而温带范围则大大增大了,虽然地球吸收日直射光热总量未变,但是气候偏寒冷区带多获热量有利其动植物生存生长,这会使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生存范围得到扩大。

增大地球自转轴倾度后,有利于日照快速在地表来回移动,日照热量分布广大,不致长时太冷或太热,地表均热化程度增大,对南北极地因寒冷而荒芜的土地会得以开发利用,赤道高温带降温仅高纬度区增热,气候会得到很大改善,可生产更多粮食以适应全球人口增长。

随着黄赤交角变大即地球轴倾角调大,造成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地球表面五带区域发生变化,变化了的五带一并随季节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温带范围区域面积增大,温带范围日照增多,气温升高,使地面更多地处在温暖湿润的西风带控制范围,降水增多,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气温良好会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率,有利于人们生活和农作物生长。赤道与二极地之间热量运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性的更加平缓。南北回归线更靠近赤道,过热的热带范围将缩小,其热带沙漠气候对大陆的控制范围也缩小,能有效地防治荒漠化。具体如:

非洲撒哈拉沙漠乃世界第二大荒漠,仅次于南极洲,它位于非洲北部,占非洲总面积的32%,气候非常恶劣,不适合生物生长,由信风带南北转换受控制,北部是干旱副热带气候,南部是干旱热带气候,北非在北回归线二侧,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范围大,干热面积广,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阻挡湿润气流,使内陆受不到海洋影响。目前撒哈拉沙漠计划建设世界上最大太阳能电厂,对此,建议改用空气压缩机不断吸入过热的沙漠空气并将其压缩成高温高压空气代替用煤烧锅炉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去冲击汽轮发电机叶子而发电来得简单方便,大型汽轮发电机发电效率高发电量大而且汽轮机排出的乏空气又能使周围环境降温。黄赤交角调大后,北回归线更靠近赤道线,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范围缩小,将由温暖湿润的西风带控制,降水量会增大,沙漠气温也会降低,有了水,沙漠将重焕生机。

澳洲中西部沙漠几乎占澳洲一半面积,南回归线贯穿其中,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不易降水。黄赤交角调大后,改受温暧湿润的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将增大,有了降水量,澳洲政府日前待建的投资20亿澳元贯穿整个沙漠世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或许不用建设了。

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北回归线贯穿其中,常年受副高及信风带控制,沙漠占半岛总面积的1/3,几乎都在热带沙漠气候区,非常干燥。黄赤交角调大后,北回归线退出,沙漠改处于温带,气温下降。

对于大陆性气候造成内陆干旱缺水,可利用热空气发出的电力作动力筑渠,让冬季的冰雪融化的水流,流向可灌溉缺水平原或沙漠,同时治理风沙。

另外对于沙漠边缘附近有降雨地区,如非洲东侧的埃塞俄比亚高原阻挡了湿润气候使内陆受不到海洋影响;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阻止了太平洋气团向东侵入,使得西部湿润,东部干旱;澳大利亚东部的大分水岭阻挡终年多雨的海洋气候深入内陆。对于这些地势很高阻止湿润气候而导致另一面缺水干旱,都可在有雨水坡面半高处筑水渠汇集上坡面雨水并让其流向缺水干旱的下坡面,灌溉农业。

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统计,每年失去1200公顷肥沃土地,有20亿人生活在旱地区域,用上述措施不仅可以扭转其荒漠化而且还可使沙漠变绿洲。

如何调大地球的黄赤交角呢?控制非周期彗星着陆地球南极,利用它们的自行力推动地轴轴向移动,使它增大黄赤交角,改变地球公转的黄道面,温带面积增大,使太阳直射到更多地表,产出更多粮食,而且其日地距离也随之有所增加,这会减弱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将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这一大举措,粮食问题和气候变暖二大问题都会得到缓解。

非周期彗星有一定的速度和自移力,用核弹引爆其彗尾改变其自行力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让它着陆于地球南极地,彗尾不断喷发的光子就推移地轴轴向移动,对地球自转不影响。在控制其氢量及发射间隔下,用氢弹射入其彗尾发光热部位,控制它发光反冲量和时间要求,让它激发出需要的光子反冲。非周期彗星若很小,可以很多颗推地球,也有利于控制调整对地球的效果,实现联合国要求控制全球变暖气温降下2℃要求。

日地距缩短5%,地球生物就不能生存,若日地距加长1%,地球就被冰川覆盖!所以人类为了生存,导航和控制并利用非周期彗星的自行力控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必须的事。

三给地球增加一个月亮

给地球增加一个反照率高的卫星作新月亮,让新月亮和月亮在地球的二边且三者的质心在一直线上,让月亮和新月亮轮流承担地表黑夜的照明。

从天体中选择作新月亮,它的质量不能与月亮相当,如果相差不大,地表海洋潮汐会很弱,它将导致海洋溶氧量减少,海洋生物可能受其影响;但若质量差太大,潮汐也会太大,也不利海上作业和海边生活,也不能大出月亮质量,否则地表重力加速度会过大且推移新月亮的力也要大,这样潮汐海浪比目前会安静些,也适合人生活,全年也将没有大潮汛;它的反照率要求大一些,为防止它阳光受热后反光率降低,宜选密度大一些的;由于新月亮承担着月亮无法反照到地表的半个月的夜间照明,它与月亮绕地球转的角加速度相同,距地球的距离也相同才行;为便于非周期彗星推动和就位方便,宜在太阳系内寻找。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选择木星卫星木卫二作地球的新月亮。木卫二的反照率为5.3,平均密度为3.014g/cm3,质量为 4.80*1022kg,比月球质量小,月球质量为7.36*1022kg,木卫二直径3138km,也比月球稍小,是最佳成为地球第二月亮的首选。

地球有新月引力作用下的好处:

新月亮质量比月亮小,有新月下的地球表面物质所受地心引力比只有一个月亮下不太大,它们合在一起的重心围绕在地球中心附近随双月绕地而环绕运行,地表海洋会比只有一个月亮时平静,潮汐很弱。由于地球海平面同时被新月亮和月亮引力约束,海面会降低,海涂田地就会增多,岛国人们可照常生活不必担心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岛而移民。防海潮海浪的海堤大工程和围海造地工程也可不建,即使建设,工程质量也可降低,海潮海浪的平缓有利于跨海大桥的建设。

地球内部活动在新月和月亮引力作用下会相对安静,会抑制地震。因为地震是由地球自转造成地表下物质移动有快慢,产生空腔,当空腔上部溻陷下落时,地震就发生了。赤道区带的自转力、速度都大,且其底下有水渗入,或其岩层晶体易滑动和断裂,地层滑动就多,地震也最多,例如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区。也会改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害。

双月亮的存在对地球表面及空中的重力加速度值会增加,对空气吸附力更强,高山缺氧会得到改善。也会影响在空中云、雨、热气流、台风的移动速度,导致地表降雨区域发生少许改变。届时需要地表及其空中不同高度下的等值重力加速度的绘制,有利于水利建设及风雨雪云移动预测。

地球有新月光照的好处:

新月与月亮一起轮流承担每个月中半个月的夜间照明,地球从此不再有夜的漆黑。夜来临时,月亮或新月月光高照之下,便于农民可干农活,工人可野外作业,渔民可捕捞,驾驶员可车船交通。尤其在酷热夏季里,白昼酷暑烈日照射下家里休息避暑,夜里皓月照明下野外作业。也可免去路灯照明等等。

四金星的地球化改造

目前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在465℃~485℃,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浓密的大气和云层,CO2占97%,少量的氧、氮、氩、CO、水汽等气体和20~30KM厚的H2SO4浓云等自然条件,不适合生物生存。

要把金星改造成地球一样,可让人生活居住,就需要把金星上的阳光、日夜温差、季节气候、水,氧气产生和来源及其吸附能力等改造得与地球相当。

金星离太阳近,阳光辐射强,是生物难以生存的主要原因,如果金星离太阳远点,太阳辐射会减弱,金星表面气温会下降,同时大气压也会下降。用非周期彗星把金星绕日速度加大,它的轨道半径就加大,金星就远离太阳,若推至地球轨道和地球一样在太阳的另一侧绕日公转,那么金星上的太阳光照就会与地球上的相当,那它的气温、气压也会与地球一样,H2SO4、CO2、水汽将变成液体附在金星表面上,云层也会变稀薄。

6500万年前,半径100~150km小天体撞击地球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深约3km,大洋表面水温下降约10℃,全球冰川化,形成新冰期。如果这些是真的,那么让地球轨道上的金星也遭此一撞,让它加速冷却。或许人工的干预会使它地球化进程加快。

金星自转一天长于公转,它即使在地球轨道上,日夜温差也很大,需要用非周期彗星调整它的自转速度,若它有地球自转速度一样,金星就有地球一样的日夜温差和日夜时间。

金星的转轴倾角为177.36°,也需要用非周期彗星调整到与地球相当,才能捅有地球一样的季节气候。

金星表面高温,液态水难以存在,表面十分干旱,但探测器探测到岩石里含有水,若金星处在宜居带地球轨道上,表面就有充溢水的海洋。生命需要水,金星要改造成地球样有生命繁衍,必需有大量水。水大量地存在寒冷区域,冥王星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用非周期彗星迎头挡慢冥王星,使其落入金星,可为金星提供部份水。

金星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约占96%,有少量氮气占3%。为了让金星大气层中氧气含量与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含量相当,必须增加其氧气来源,可源于三个作用,一个是非生物参与的水的光解,一个是非生物来源于含氧丰富的化合物的氧的释放,一个是生物参与的光合作用,在金星早期可将厌氧生物放养在金星上,再种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来改造成地球样的氧气含量。

地球上空与外界无阻隔,约束大气主要靠它的万有引力。金星也一样,达到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氧气就能吸附在金星上,人的行走习惯,大气循环,雨水循环,及由此的热量循环也会与地球相类似。植物生长,适宜鱼类的水域中含氧量等也与地球一致。

金星质量为地球的4/5,人在上面行走会很轻松,但它吸附氧气的能力会弱一点,需增加金星的重力加速度,可以将水星推至地球轨道上的金星,作其卫星,可以将金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获得增加。

有资料显示,2002年5月至12月期间,有颗距地球2万光年的红巨星“V838Monoceretis”一个接一个吞噬了环绕其运行的三颗行星,每次吞噬都伴随能量大爆发。在太阳系,太阳球面黑子分布悬殊或吸入了其他天体,造成光子辐射球不对称,太阳会自行,与水星就能更接近,受吞噬可能就大,水星一旦吞噬,激发太阳大幅自行,金星与地球也就难逃厄运了,所以将水星、金星推离太阳是十分必需的。如用半径为100公里发光天体,其单位面积光子辐射如同太阳(太阳总辐射率为3.92*1026瓦特,太阳半径6.96*105公里),与水星合在一起,其不对称的光子辐射推水星至地球轨道需 40年,如用可发现的非周期彗星,可能要多只,速度才会较快,好处是推移金星到地球轨道并调整到地球样运行状态会很平稳,与地球相近,方便地球来的移民。一举三得。

五从地球物质到地外生命

太阳原始时因吸附大量原始氢云成团,继而吸附力更大,聚集物质越多内部压力就越大及至发生核聚变反应,放出大量能量,高温使内部压力更大,高温高压使太阳内部剧裂爆炸,导致一部分物质分离出来,其中有的形成原始地球(原始地球再爆分出月球)。此时地球充满氢的高温液态球体,自身继续着氢核聚变反应,生成氦元素也叫α粒子,同时释放大量热量维持其反应不断进行。α粒子具有放射性,它由二个质子二个中子组成四面体稳定结构,具有聚变性,会形成新的稳定结构而存在下来,若形成不稳定结构元素或化合物,又会分离,直至稳定结构为止。3个α粒子会形成在平面结构中最稳定的正三角形的碳无素,故含碳量较多。4个α粒子合在一起在空间上组成一个正四面体的结构极其稳定的氧元素,没有别的结构能更稳定,故地球上氧元素含量最多(在宇宙中,氢、氦、氧最多,氧占笫三多),这与原始氢元素结合氧产生大量水创造了物质条件,5个α粒子形成氖元素,6个α粒子形成镁,7个α粒子形成硅元素,8个α粒子形成硫元素,9个α粒子形成氯元素,10个α粒子形成钙元素。一系列与α聚变生成:硅-28———氪-36———钙 -40———钛 -44———铬 -48———铁 -52———镍 -56———铁-56(经衰变)。所以,生成新元素的稳定性是由它们组成的结构决定的,以α粒子为一个单位进行元素转化,释放热量决定制造元素的能力,在一定温压条件下形成诸元素热量盈亏是热核反应持续与否的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乃是当时诸成份的密度,即满足:n(离子数密度,每立方厘米离子数)*t(稳定时间,秒)≥常数,反应就越充分,这一条件称劳森判据。元素周期序56铁元素之前核聚变放出热量,裂变则吸收热量;56铁元素之后则核聚变吸收热量,核裂变放出热量。在超高温核聚变放热形成某元素过程中,若能满足劳森判据,反应将持续下去,便成该元素的富矿,若密度少,反应量少,热量不足以维持,该区域为该元素的贫矿。进一步反应转入高温下元素之间的化合,氧含量大由于其活泼,氧化性强,主要形成氧化物继续放热,之后在接近地表的次高温区形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和水,一起形成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岩放热,盐岩组成地壳。地下水应称为水矿,来自地壳内大量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合形成水,数量超多,熔点又低就渗出地表形成海洋。

原始氢元素包裹在地下,通过富氧区会化合成水,若渗入富碳区会化合成复杂的石油,富碳区域含大量氧元素会化合成二氧化碳形成气田。若富碳区域缺氧又缺氢元素,会形成煤田,缺氧又缺氢的地方不会形成水也即是陆地,煤田都是在陆地开采,这也与事实相符。这个观点也能指导其他矿物的探寻。

地球离太阳较远,地表高温受冷却,地下热水上升变热汽遇冷回落地表,有液态水使物质间相互作用增加,地壳表面常温常压是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形成植物动物生命的温度区域。

在外星球上若有液态水常存的温度区域也一样会出现生命。

那么,在外星系上有没有液态水常存的宜居带呢?距太阳系最近的是南门二,即半人马座的α星座,是最近的亮星,由甲、乙、丙三颗恒星组成,是目视三合星系统,丙星也叫比邻星。甲星与乙星相距最近时为11.2天文单位,约太阳与土星的距离; 最远时为36.5天文单位,约太阳与冥王星的距离。丙星即比邻星距甲星、乙星约13000天文单位(约0.21光年或太阳与南门二之间距离的1/20倍),距太阳4.22光年,被星际旅行中当成“第一个停靠港口”。

若距甲星1.25天文单位(公转1.34年)有类似地球的行星,则其光热辐射强度对于该行星而言与太阳对地球的太阳常数相当,则该行星同样处在有液态水常存的宜居带上,若质量与地球一样,甲星对该行星的引力为2.5168*1022牛顿,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0.00421m/s2,远小于地球重力加速度值,而且又是乙星对该行星的引力的99.0~1243倍,故不存在其上行星被甲乙两星撕裂情况; 若距乙星0.71天文单位(公转周期0.63年)有类似地球质量相同的行星,则其光热辐射强度对于该行星而言与太阳对地球的太阳常数相当,同样处在有液态水常存的宜居带上,乙星对该行星的引力为6.43*1022牛顿,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0.0108m/s2,远小于地球重力加速度值,而且又是甲星对该行星的引力的178.93~2082.91倍,故也不存在其上行星被甲乙两星撕裂情况,同样丙星即比邻星距甲星、乙星约13000天文单位,自身也有适宜生命的宜居带,也不会被撕裂。南门二被认为最有可能捅有一个适合外星生命存在的行星。

对于双星及多星系恒星周围并不是不可能捅有宜居带,当然单星系较易于接受,但其在宇宙中所占比例很少。这些说明有恒星,其周围就有其行星可存在的宜居带。它为人类就近一步步迈出太空创造了条件。从地球生命历史中可以推测太阳系外恒星系可大量存在或可建设成大量存在生命的条件。但宜居区域在太空中是极其狭窄的,若生命对自己生存的气候无法掌控,恒星外绕行星偏移宜居带,生命全部热死或冻死,生命也会消失,这是外星生命找不到原因之一,也将决定其文明能否延续,地球文明也一样,这一定要引起重视;由于行星不发光,若没有技术手段,在太阳系周围也难以发现,就象人们对发现不久的金星的了解一样。

据观测恒星扰动而计算其中一颗恒星是否存在一颗行星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摸拟发现,其中乙星应该至少捅有一颗岩质行星位于宜居带,而且大小与地球相当,其实类地类木行星存在与它们到所在恒星的近远和行星质量大小有关。90年代哈勃天文望远镜所量测资料显示应该有一颗尚未观察到的暗淡伴星,未能完全证实可能是大质量行星或棕矮星,但断言在距比邻星0.008~0.69天文单位的轨道上并没有一颗大行星存在。不管围绕哪星恒星,位置如何,只要质量、大小与地球接近,就可以象金星一样移到该恒星的宜居带,让其生命繁衍,为人类就近一步步迈远太空创造条件。移民到其他恒星系上行星可用非周期彗星的自行力。

目前已确定700颗彗星中,300颗为周期彗星,而有的周期彗星是由非周期彗星因彗尾光子喷发逐渐消失自行力而形成的,说明形成非周期彗星是很普遍的。非周期彗星从形成看,由于天体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合方式普遍存在,它是不限质量的,大至恒星级的甚至是星系级的,星系相撞时撞合体造成光子发射不匀也会自移的。有人预测40亿年后,我们的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若发现太阳与其中相撞可能,可用太阳与木星或土星相合,造成太阳严重发光不对称,从而产生巨大自移力,带跑地球以免撞合。

让彗星巡天扫视太空中发光热天体的位置和行动情况,用夹有化学炸药的核弹发射到非周期彗星发光彗尾处,化学炸药起爆创造核弹引爆条件,使彗尾喷发更多光子,达到掌控要求,进而用其掌控的非周期彗星人为地将发光热天体与不远处的不发光天体结合,产生更大推动力的大非周期彗星,大非周期彗星乃是行星际恒星际间大推力交通工具,天然的光子飞船。

最近数十年,人类开发的宇宙探测器已经多次近距离掠过彗星,收集有最有价值的彗星资料。

2004年1月,星尘号探测器收集了维尔特2号彗星彗发的颗粒,外观在黑暗侧和明亮侧是一样的,不是松散粘合的瓦砾堆,其彗尾的结晶可能仅在火中生成,取回的物质表明,彗星尘埃类似于小行星物质。为了解彗星物质,目前正计划与周期彗星做一次会合。星尘号耗资2.12亿美金,成本低却采集到高质量数据,这将成为低成本探索宇宙发现计划一部份,显示无人太空探索的优越性。

2005年7月,耗资3.3亿美金,“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撞出一个坑穴,显示彗星的冰水大部份在表面之下,反映了航天器无人控制技术完美,这对远足太空有重大意义。

即将进行的太空任务让我们更清楚彗星的组成。在2014年欧洲的罗塞塔探测器前往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在其表面安放一个小登陆艇,表明已有了着陆彗星的技术。有此技术,在彗星上着陆天文观察设备就可随彗星移动了解到离地球更远处的天象,且不用带推进能源,能做到低成本远足太空。

人类在太空望远镜和成本相对较低而推力又巨大的非周期彗星的帮助下,可促使宇宙中发光和不发光星体结合,产生的自行力可改造星系中行星的相对位置并使其行星上生命演化繁增,人类生活空间的发展和存在的可靠性,就可以不断推进。

 

开展数模活动 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1

浅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 ZigBee 的节水灌溉系统设计

枸杞皮渣的综合利用

采用 PPP 模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路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