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秋,根据毛泽东主席发布的“发展华中根据地的部署”和“新四军北上抗日的指示”,由陈毅同志率领的新四军一部渡长江北上进军苏北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同志奉命率领八路军一部(后编入新四军为第三师)南下,迎接与配合新四军北上苏北建立抗日根据地,两支部队于1940年10月10日在江苏北部盐城附近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赶走了盘踞在盐城阜宁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部队,从而开辟了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在地区、县和区乡迅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自此,苏北盐阜地区的抗日斗争揭开了新的一页,苏北盐阜地区的历史也开始谱写新的篇章。
盐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在为根据地人民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有几件事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人民排难解忧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是当年在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的一首民谣。那时,根据地周围有日军,有汪精卫的伪军,还有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根据地人民根据亲身的感受,认为在所有这些军队中新四军最好,把新四军比做白菜中的菜心,因为菜心是白菜中最好的一部分。根据地人民之所以把新四军看做最好的军队,是因为只有新四军是真正抗日打鬼子的,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儿子、亲人送去新四军打日本鬼子。
根据地建立后,由于新四军三师黄克诚的部队就驻扎在根据地里,所以日本鬼子来到这个地区之后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偶尔出来扫荡骚扰一下,显示他们的存在,大多数时间都龟缩在县城里面。根据地人民之所以把新四军看做最好的军队,还因为盐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驻扎在这里的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盐阜地区人民办了几件大实事、大好事。
第一,消灭土匪,为民除害。消灭土匪,为民除害,是新生政权为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大好事。当年,盐阜地区在新四军、八路军未到来前和根据地未建立前,当地土匪横行,日夜抢劫,民不聊生,甚至在根据地建立之初,还不时袭扰抗日民主政府,导致人心惶惶,不仅夜晚不敢外出行走,即使是在白天,也是提心吊胆。针对这种情况,抗日民主政府和当地驻军迅速采取行动,在全根据地范围内开展剿匪斗争。经过半年多的斗争,剿匪行动取得彻底胜利,彻底消灭了那里的土匪,不仅白天老百姓可以放心大胆地外出行走,甚至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治安状况获得彻底好转,根据地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二,减租减息,为民谋利。抗日民主政府和驻军为盐阜根据地人民办的第二件大好事就是推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民主政府的十大政策之一。当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策主要有这样十项,即: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发展教育、“三三制”、减租减息。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就是为了减轻农民群众负担,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抗日斗争。减租就是减少农民向地主上交的地租。减息就是减少农民偿付借贷利息的负担。至于减多少租,减多少息,这里就有一个政策与策略问题。减少了,不能帮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减多了,就可能使农民借不到钱,租不到地种,对农民也不利。对此,毛主席曾有明确的指示:“要适度。”据我的记忆,当年在苏北盐阜地区实行的是“四六分租”、“二五减息”。所谓“四六分租”,就是按原来规定减少四成(40%)的租。所谓“二五减息”,就是减少25%(1/4)的利息。这样做,在当时既未从根本上影响地主和放贷人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团结他们一道抗日;也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发挥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第三,兴办教育,为民排忧。根据地建立后,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为当地人民办的第三件大好事就是发展教育事业。肃清土匪和实行减租减息,根据地老百姓在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之后,如何让家中的孩子能上学,能有书读,就成为众多群众所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老百姓发愁担忧的一件事,同时也是共产党、新四军、民主政府所关心的一件事。可是,因战争影响,当地中小学有的停课,有的拆散,学生们都休学在家,教师们也失业在家无书可教。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重新组建的新四军军部一度转移到苏北盐阜地区。重建后的新四军由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同志到了苏北之后,给蒋介石以很大的震惊。这里插一个当年在苏北广为流传的故事。在刘少奇同志(时改名称胡服)到了苏北之后,当时蒋介石在办公室伏案批阅文件,当秘书向他报告“胡服到了苏北”之后,蒋介石吃惊地站了起来说,“苏北完了”,手中的笔也随之落下。
时任中共中原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同志到了苏北盐阜地区之后,了解到根据地群众关心孩子们上学之事,便找盐阜区专员公署文教处白桃同志商议,决定尽快使各地因战争停课的小学复课,并新办一所高级中学即盐阜联立中学(简称盐阜联中)以代替因战争停办的盐城中学和阜宁中学,此议立即得到实施。不仅各地小学都迅速复课,还于1941年秋在阜宁县郭墅张庄成立了盐阜区联立中学(简称盐阜联中)。盐阜联中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和师范部,为根据地辍学青年提供了学习机会,为失业的老师们提供了就业教书的机会,根据地老百姓为子女上学而担忧的一件事解决了。当年我哥哥朱诚进入高中部学习,次年我也考入初中部读书。
由于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为根据地老百姓办了一系列大好事、大实事,所以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很快深入了民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都说:共产党好,新四军好,民主政府好!
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斗争并使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在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也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以下四个例子可以说明。
第一,按“三三制”组建政权。“三三制”是各抗日根据地奉行的十大政策之一。在十大政策中,“三三制”就是抗日根据地奉行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的政权政策。“三三制”讲的是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在政权组建结构和人员构成中的比例。按照“三三制”政策的规定,抗日民主政府中人员的分配是:共产党员大体占1/3,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1/3,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1/3。就是说,把一切可以动员吸收到抗日队伍中的人士都团结起来,并把他们中的代表人士吸收到抗日民主政权参与根据地的建设与管理。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地增强了抗日民主政府的影响力,大大地发挥了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团结一道进行抗日斗争。
第二,在抗日民主政府里设立参事室。建立参事室是根据地奉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第二个突出事例。为了充分吸收广大爱国抗日民主人士的智慧来参与根据地的建设,在地区和县级政府中设立了参事室,把一些爱国抗日民主人士吸收到参事室来,共同谋划建设发展根据地的大事。
第三,请国民党党员教育家担任盐阜联中校长。团结广大党外人士参与抗日救国大事是共产党奉行的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有一件典型的事例就是请国民党党员教育家江重言先生担任共产党新办中学的校长。这也是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第三件事例。当年在盐城中学任校长的江重言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国民党党员。盐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他没有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任职,而是在原盐城中学因战争停课后赋闲于根据地家中。刘少奇同志倡导的盐阜联中成立之后,时任阜宁县首任县长兼任盐阜联中校长的宋乃德同志,当得知江重言先生仍留在盐阜抗日根据地里,便“三顾茅庐”请动了江重言先生出来担任盐阜联中的校长。
第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统一战线政策还表现在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当年盐阜联中成立之后,教师队伍的组成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军队中调拨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任职教书,二是起用本地原有的中学老师,三是通过地下党的工作动员国民党统治区里的知识分子到根据地来教书。当时,根据地还比较艰苦,对于中学老师不可能都有很好的待遇,但是对于非中共党员的老师则实行了优待政策。如,从军队来的老师不拿工资,仍实行供给制制度,一个人每个月发一点零花钱。而对非中共党员的老师则按情况每月分别发给150斤、180斤和220斤大米作为养家糊口的工资。那时,有150斤大米足够五口之家一个月的口粮,而220斤则就更加充裕了。
组织群众抗日,发动群众生产
群众路线是事关我们党生死存亡的根本路线,战争年代尤其如此。当年在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一方面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一方面又大力发动与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和发展生产。
第一,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活动。盐阜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后,把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活动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民主政府发动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农民组织成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组织成妇救会,学生组织成学生会,少年儿童组织成儿童团。那时,我在阜宁县停翅港(亭子港)舅舅家上小学,正好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也驻在那里。我们不时可以看到一个很魁梧的军人骑着大马来回走动(后来知道是陈毅同志),看到一位貌似“老人”的长者(后来知道是刘少奇同志)经常在村里路上散步。军部进驻那里不久,军队中从事民运工作的同志就配合民主政府把各种人民群众团体组织起来,少年儿童也不例外。我们学校也组织了儿童团,我还被推选为儿童团团长。当时,我们儿童团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帮助没有上学的儿童学文化,教他们识字、唱歌、跳舞;二是到村里及附近地区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抗日宣传活动;三是配合民兵在村子附近马路旁边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查路条,捉汉奸。当年之所以要盘查行人、查路条,是因为日本军队、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不时派特务到根据地来刺探军情,所以一般人民群众出行就要到所在村公所或区乡政府拿一个路条作为通行证,以便在路上行走。此外,儿童团还有一项特别任务,就是逢年过节代表乡亲提一篮子鸡蛋到新四军军部去慰问。这时有一支名为新安旅行团的抗日救亡少年先锋队在教育家汪达之的带领下,为避免国民党的迫害,遵照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从国民党统治区辗转到了苏北,到了盐阜地区。今天看来新安旅行团的团员实际上也是一班孩子,不过比我们略大一些。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来到新四军驻地附近之后,与我们儿童团很快拉上了关系,并帮助我们开展与完成各项任务有关的活动。有一天傍晚,我和另外两个小朋友每人拿着比我们还高一点的系着红布条的木棍在村边大路旁放哨,看到一位身着褪了色的灰色军装的长者从村内向着我们走来。当他走近我们后笑呵呵地说:“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这时一位小朋友抢着说:“我们儿童团在站岗放哨。”这时这位长者说:“喔,你们儿童团还能干大事!”这时另一位小朋友指着我说:“他是我们儿童团的团长。”这时这位长者摸着我的头说:“喔,你是猴子王!”当时,我们很随便地和这位长者对话,后来知道他就是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同志的时候,我们几个心里出现了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感觉。
第二,大生产运动。发展生产也是各抗日根据地奉行的十大政策之一。1943年,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当年毛主席的号召,希望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求通过自己动手达到丰衣足食,并具体要求能够做到“耕三余一”,即种三年获得一年余粮。也就是说,种一年庄稼争取获得能富余四个月的口粮。毛主席这个号召,在各根据地都得到了热烈响应,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也不例外。当时,由于日本军队、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盐阜地区经济也比较困难,特别是布匹、肥皂、医药等日用品更为匮乏。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根据地政府也号召当地群众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达到丰衣足食。根据地政府同时号召政府机关、军队、工厂、学校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当时,我所在的盐阜联中也积极响应,采取多种措施来发展生产,其中主要有这样几项:一是全体师生都在下午课余时间参加种菜,解决蔬菜自给问题;二是全体师生都参与纺纱织布,到市场交换取得一些教学用品和油盐之类食品;三是研究与生产肥皂,供根据地军民使用。那时我一是参与了种菜,负责一小块菜地浇水除草任务;二是分给我一部纺车,每周有一下午课余时间从事纺纱生产;三是参与肥皂的研究与生产,这是一项最主要的生产劳动。当年根据地的教育方针有一条叫做理论联系实际,即学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在化学老师徐以达先生的领导下,从1942年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制造肥皂研究小组,参与制造肥皂的研究试验。经过一年多时间和一百多次的试验,1943年,肥皂终于研究与制造成功。于是盐阜联中校部决定成立盐阜联中化工厂,委派徐以达老师任厂长,将生产的肥皂取名“联中肥皂”。我们原研究小组的成员也都参加制造肥皂的生产劳动,“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由于“联中肥皂”的问世打破了敌伪的封锁,解决了根据地军民日常生活所需,在盐阜抗日根据地获得广泛赞誉,盐阜联中化工厂厂长徐以达老师也被评为全区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模范。
1945年5月,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为了迎接抗战的胜利,为了给抗战胜利后准备建设人才,根据地政府决定将盐阜联中改组为苏北工业专门学校。学校高中部改设化工科、土木科、会计科等专业学科。盐阜联中化工厂亦改称为“苏北工专化工厂”。我当时被分在化工厂科,一边学习,一边参加苏北工专化工厂制造肥皂的生产劳动。边工作,边学习,勤工俭学,享受供给制待遇。在盐阜联中化工厂改称为苏北工专化工厂后,“联中肥皂”亦随之改称为“工专肥皂”,肥皂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不仅供应盐阜根据地军民需要,在邻近根据地的市场也有销售。前几年我回江苏淮安访问,在淮安市清江(原淮阴清江)参观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时,发现有一张展示“工专肥皂”的很大的照片陈列在纪念馆的墙上。
作者系全国政协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