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汤姆斯品牌布鞋“卖一双,捐一双”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2006年1月,一个名叫布雷克的年轻人到阿根廷的乡间旅行,看到当地孩子多半没鞋穿,心生怜悯,于是创立汤姆斯品牌,开了一家鞋店。他立下规定:鞋店每卖一双鞋子,就送一双给阿根廷乡间的孩子。布雷克的善心感动了无数人,媒体争相报道后,汤姆斯品牌迅速被消费者熟知,订单如雪花般飞来。
那之后,全球许多制鞋业纷纷效仿汤姆斯品牌,施行“卖一捐一”的经营策略。德国柏林一家小制鞋企业的老板蓝伯特,因为长期经营不善,也想效仿一下汤姆斯品牌去卖一双捐一双。可这个念头刚冒出五天时间,就被掐灭了。因为他发现,汤姆斯品牌的“卖一捐一”模式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因为村民知道一段时间会有免费的鞋子送来,就再也不去当地的鞋店购买鞋子了。家长们常常这样哄孩子:多等一等,或许过几天就有免费的鞋子穿在你脚上了。同时,受捐地的制鞋业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蓝伯特感慨万分,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缺乏物资,而是缺乏能够创造财富的基础设施。所以,如果自己的企业只单纯地模仿汤姆斯品牌去卖一双捐一双,一定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因此,蓝伯特认真调整了做法:每卖出一双鞋子,就捐出一双鞋子的钱给德国一些贫困村庄,但这些钱都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再捐赠出去。每一笔捐赠都有不同的用途,有的用于盖学校,有的用于盖福利院,有的用于资助孩子上学。每一次捐赠,蓝伯特都要亲自去跑,并且,村庄受捐后的一些情况他一直持续关注。如有需要,他会再从企业的捐款中拨出钱来继续援助。
蓝伯特的企业赢得好口碑之后,也在几年间快速发展了起来。(张珠容)
故事的哲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慈善与商业相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相联,而必须将捐助企业与受捐地区各自独立的商业生态产生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