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管理

视野/读者之声


读者评刊

资本寒冬“火炼真金”

《互联网下半场 寡头黑洞开启》 2016年第1期

移动出行方面,最初有滴滴、快的、摇摇招车、大黄蜂等一波公司,其中滴滴和快的因阿里和腾讯的入局而存活壮大,而其他打车软件则由于后续融资乏力逐渐销声匿迹。滴滴、快的之间也展开为期两年“血雨腥风”般的补贴大战,最后以双方的战略合并告终。如今,滴滴快的已经成为出行市场集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业务于一身的“巨无霸”。

其实,滴滴快的联姻正是“同位合并”,即“寻找规模优势黑洞”。在汽车行业,则不乏“错位合并”的案例,比如阿里汽车与知名汽车经销商和谐汽车、永达汽车进行战略合作,推出线下实体交车网络“车码头”,布局新车销售O2O。这也正是文中所说的“寻找协同效应黑洞”。

资本的介入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批创业公司的生死,然而单靠烧钱,是烧不出未来的。

上门洗车公司“我爱洗车”轰轰烈烈烧钱10个月,结果以CEO留下200多万元债务黯淡收场,这种例子在2015年不断涌现。在一轮“疯投”过后,投资人已经趋于理性和谨慎,所谓的“资本寒冬”已经来临。笔者更倾向于将这种现状视为“火炼真金”的过程,淘汰掉那些浑水摸鱼、跟风而上的公司,将真正的创业者留下,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潜心创业。也只有那些将行业吃透、有清晰思路和模式的创业公司,才能被BAT这样的“金主”看中。

热心读者 杜娟

眷恋资本就是人民公敌

《乱局中,民企老板如何“活下去”?》 2016年第1期

在发展压力下,企业一边要防风险、抓效益、谋发展,一边还要解决如何与企业员工一起共创共赢的问题。如何做到在转型中取得平衡,从而赢得更多“同情”与“关爱”,让企业在“有爱”中活下去,是个棘手的难题。

文中给出了民企老板“活下去”的五个常识,包括企业、社会、时代、历史与人生的定位,既是教企业渡难关,也是教企业家如何做人,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GDP或将保持年均6.5%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寡头时代加速来临,这就需要企业创新发展方式,做好企业定位,才能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

中南集团《中南之窗》执行主编 许仲




管理心得

蒙牛商学院院长 张治国

【企业是一种特殊的“生物”】

当新的浪潮袭来时,企业如同“生物”,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人革命,没有第三条路。

先说人的变革,要遵循一个“尖”字。一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既需要“锥子”,也需要“锤子”。“锥子”是用来突破的先锋,“锤子”是用来供力的后盾。成功的企业会瞄准“锥子”,失败的企业会折磨“锤子”。革故鼎新好比凿壁透光,关键在“锥子”,而不在“锤子”。“锥子”尖如针,稍稍给力,就能穿墙而过;“锥子”秃如杵,劳民伤财,墙自岿然不动。

再说系统的变革,要遵循一个“全”字。好比一列火车,即使装载时速可达360公里的发动机,但如果轨道不匹配,其结果依然不是提速,而是翻车。所以,对于系统变革来说,单点冒进不仅无效,而且有害,必须全系统协同推进,这和人才战略的“尖”全然不同。

最后说文化的变革,要遵循一个“原”字。这个“原”有两个含义:第一,文化要回归人类的本原;第二,文化要成为一切发展的原动力。

这三方面的变革,借用一个生物学现象,可称之为“蝶变”,也就是破茧、化蝶、起舞。



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江钻事业部《世纪花》主编 卢晓枫

【自主创新须成国家的制造血脉】

“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以来的产品思维。”这让我想起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某制造企业时,发问中国制造:第一问,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做得出像德国那么好写的笔?第二问,消费者什么时候能买到好笔?第三问,什么时间能卖出好价格?总理对制造业如此关心,无论站在企业的角度,还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企业都应该反思中国发展了几十年的制造业为什么做不出好产品?

要想拥有自己的好产品,必须打造中国的制造血脉——自主创新。要想摆脱中国制造的低质低效的困境,背后的支撑就是高品质的技术。当我们真正能实现精细制造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有些底气回答总理的三问。

微博互动

@中外管理杂志:【美国零售商为何不用月月“造节”?】“双11”、黑五、“双12”、圣诞节、春节、情人节……中国的电商和传统零售商几乎每个月都要靠“造节”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商家对购物狂欢节的追捧显示了市场的脆弱和不成熟。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引向了一个误区。

@ChangJiang:还是应该培养国人正确的消费习惯、品牌意识,健康发展才会共赢、多赢。况且现在很多商品的线下价格更优惠、赠品更丰富、服务更到位,消费者也只是暂时被各种电商的噱头所忽悠导致冲动购物,等多数消费者明白过来,电商的造节忽悠之路还会长吗?

@朱捷:美国实体利润率和中国实体利润率是一个层次的?

@亲贝:国人贪恋电商无限放大。

@小爽:应该作一项统计,商品在节日推出的所谓特惠价格,高于活动前后一个月内销售价格的比重有多大。“造节”的误区在于,不仅让商家的实质利润减少,而且也让消费者感到“上帝被坑了”。

@伍字集:国人喜好“造节”消费历来有之,春节庙会不就是古代的购物节?过节了花点钱犒劳一下自己吧——所以在中国消费得有“名目”,摸清这种消费心理,搞营销还难吗?

 

组织变局进行时(下)

“中国版迪士尼”将如何“造”?

马化腾:像“小白”一样思考产品

转型需“向死而生”

标准化将成农产品“进城”的重要关口

P2P金融做好风控是重要命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