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南海风波不断,稳定中美关系之锚考验战略智慧
2016年1月30日,美国“威尔伯”号驱逐舰闯入中国西沙群岛中建岛区域12海里内,中国海军舰机快速反应,迅即予以警告驱离。2015年10月、11月美国已派军舰和战机进入中国南海水域及空域。2016年2月16日,美国—东盟峰会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东盟有4国与中国存在岛屿主权纠纷,美国希望东盟能够配合其在“南中国海”问题方面达成共识,因东盟内部意见不一,此次峰会并未形成共识。2月1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指责中国在南海争议岛屿部署导弹加剧“南中国海”紧张形势。24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在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为遏制推进南中国海军事化的中国,已着眼于在前沿部署攻击型核潜艇或“朱沃尔特”级隐形驱逐舰。25日,日本《读卖新闻》称,日本政府计划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相关各国联合向中国施压。同日,《彭博新闻社》网站称,澳大利亚政府拟增加国防开支。23—25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应美国国务卿克里之邀访美,对朝核、南海、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沟通。25日,王毅在著名智库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发表演讲,对南海、中美关系等问题做出重要表述。该智库刚于22日发表了“中国可能正在南海有争议水域的人工岛上修建一系列雷达装置”的报告。26日,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就中国在南海、东海和印度洋的动向”,在东京举行副外长级磋商。
美国维护其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及“海上的绝对霸权”是不会改变的核心目标,当中国的崛起被视为危及美国上述核心目标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成为必然。之后,南海问题成为该战略中借以平衡遏制中国的主要着力点。美国的目标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与中国有岛屿主权纠纷国家的目标契合。美国罔顾自身及盟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一味将中国举动成倍放大,中国在驻守岛礁上部署有限和必要防卫设施被美国指控为欲“将南海军事化”、“妨害公海航行自由”。这些事件反映出美国的战略焦虑和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从美古复交、伊朗核协议达成等外交举措可以看出,最后一年任期将尽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因对内政无从着力,而更加看重外交遗产,“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否能有完美答卷成为其挂心之事。
现在中美之间不仅需要持续的战略沟通,咄咄逼人的美方更加需要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做出正确的战略判断,能够清晰看到其国内对美国全球主义行为的普遍厌倦,认识到中国无意“成为另一个美国”,无意成为“救世主”,中美之间互相依存,世界范围内许多问题需中美合作解决,从而长期稳定中美关系之锚,防止战略误判导致的战略性错误。
二、矛盾重重变数不断,叙利亚和谈举步维艰希望尚存
2月3日,由于和谈各方的巨大分歧,刚刚启动两天的叙利亚各派停战谈判暂停。2月21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和中部城市霍姆斯一天之内相继遭到连环爆炸袭击,共造成超过140人死亡,300多人受伤,“伊斯兰国”(IS)宣称制造了本次袭击。2月22日,美国与俄罗斯联合宣布达成了叙利亚内战停火协议,叙冲突各方将在大马士革时间27日零时起暂停敌对,停火时间为两周。26日,联合国秘书长叙利亚问题特使德米斯图拉宣布,暂时中止的叙利亚各派和谈计划于3月7日重启。
叙利亚各派和谈的进行基于2015年12月联合国通过的2254号决议案,因为和谈各方分歧重大,和谈已再三推迟。2011年至今,叙利亚内战已绵延五年,久拖不决的原因除美俄角力之外,还有沙特、土耳其、伊朗等域内大国深层次的宗派及政治利益冲突。持续多年的内战不仅造成了叙利亚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新数据显示,叙直接或间接因战争丧命人数高达47万,数百万人流亡中东和欧洲国家。持续不断的难民潮使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埃及和欧洲都不堪重负。最严重的是滋生了全世界文明国家的公害——“伊斯兰国”(IS)。虽然当前IS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其影响仍在进一步扩大,构成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安全的重大威胁。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谈话称,解决极端组织IS问题的唯一方法是结束叙乱局。而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后虽然使叙战局向政府军有利方向扭转,但战争对俄财政的巨大消耗是当前俄脆弱经济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不难理解近日俄总统普京积极的电话外交斡旋。此外,鏖战数年,叙利亚政府及反政府武装各派都逐渐认识到如果持续作战,叙利亚将难以迎来永久和平。而伊朗等域内大国也因国内政治、安全、经济等各方面压力加大,接受和谈的意愿也较从前增长。
尽管和谈一再推后,各方意见不一,波折不断,但当前的停火协议和各方共同努力的意愿给叙利亚人民结束其深重苦难带来一线希望。
三、朝鲜发射卫星再度引发东北亚危机,中国“无核”“停和”双轨思维提供解决朝核问题新路径
朝鲜在2016年初进行“氢弹试验”之后,于2月7日当天以弹道导弹技术发射“光明星4号”卫星,发射“成功”已被美韩方面证实。国际社会对这一举动纷纷表示谴责,美国、日本、韩国对此反应激烈。2月10日,韩国政府宣布停止韩朝开城工作园区,朝鲜方面立即反弹,封闭开城工作园区,并将韩方人员驱逐出境。2月13—15日,韩美在韩国东部海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北卡罗来纳”号核动力潜艇参与演习。18日,韩国国防部长官韩民求在国会表示,韩美两国已正式启动在驻韩美军部署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萨德系统”)的磋商。23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克里会见后表示,中美双方都不接受朝鲜的核导计划,双方都不承认朝鲜的拥核地位。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会见王毅时表示,他期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将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
朝鲜违反联合国决议进行核试验、发射卫星以来,美国借机迅速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军事部署,强化美日、美韩同盟,甚至拟在韩部署将严重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的“萨德”系统。这些举动不仅无助于朝鲜核问题的解决,更将加剧地区紧张局势。25日,王毅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半岛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以促成朝鲜问题的解决。“停和”机制的转换即从“停战”机制向“和平”机制转换,在朝韩之间以和平协定代替停战协定,在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同时,解决朝鲜问题所涉各方的合理关切及朝鲜的安全关切,才能最终解决朝鲜核问题。在国际社会长期推行朝鲜“无核化”这一单线思维,而致朝核问题愈演愈烈的当下,中国的“双轨”思维应该是值得一试的解决朝核问题的新路径。
2月19日,在进行两天的持续磋商之后,英国与欧盟就欧盟改革达成协议。2月2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6月23日将举行决定英国是否脱离欧盟的全民公投。但在英国内部,包括卡梅伦所在的保守党内对是否脱欧,观点不一。2月23日,英国下议院苏格兰民族党领导人罗伯特森表示,若英国退出欧盟,苏格兰将要求就独立问题再次举行公投,以保障自己在欧盟中的位置。同日,捷克总理索博特卡宣称,若英国退出欧盟,捷克也将在几年内就是否退出欧盟展开讨论。
英国长期与欧盟保持适度距离以确保自身最大利益,在欧盟成立多年之后,为了在广阔的欧洲共同市场分一杯羹,于1973年加入欧盟。加入之后,英国也一直是享有同等权利而只承担有限责任的“特殊分子”。有数据表明,欧盟制定的法律、决定在英国议会仅有少量通过。虽然如此,英国留在欧盟内的意义重大,如果英国退出欧盟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除可能会重启苏格兰独立公投,使英国再蒙分裂风险,还可能会激起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等其他地区的分离运动。此外,欧盟内的北欧成员国可能会步英国后尘,离开欧盟。而东欧国家如效仿英国,可能会使其重新归于俄罗斯 “势力范围”,这将是美国、欧洲均不愿见到的情景。
因此,为了让英国留在欧盟、保卫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成果,欧盟在福利、欧元区、主权等方面均做出让步,使英国在欧盟建设中的特殊身份进一步得到强化,并希望借此推动欧盟改革,增加自身凝聚力。至于英国6月公投是否会脱离欧盟,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主体趋势是可能性不大。当前民调显示,4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继续留在欧盟,大于33%的受访者赞同离开。实情正如卡梅伦所言,留在改革后的欧盟内英国将会“更安全、更强大、更富裕”,而离开欧盟将对英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英国的脱欧姿态,除使欧盟在压力下让渡了更多好处给英国之外,也能够以退为进,使英国本国国内关于是否脱欧的争论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
五、美国大选第三轮初选尘埃落定,领先者最后胜出征途仍长
2月20日,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在内华达州和南卡罗莱纳州举行第三轮初选。民主党方面,前国务卿希拉里以微弱优势击败桑德斯;共和党内,亿万富翁特朗普胜出,佛罗里达州前州长杰布·布什因在已经举行的三场党内预选中表现不佳,决定退出2016年总统选举。之前两轮初选,希拉里、特朗普等主要候选人各有胜负,此轮结果使竞选局势逐渐明朗。当前,共和党内呈特朗普、克鲁兹和卢比奥三足鼎立之势;而民主党则是希拉里和桑德斯的“对决”。2016年7月,美国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将按照参选人的初选表现和民意得票率,最终选出代表两党的竞选人。
杰布退选并不令人意外,虽然其家世显赫、极受共和党青睐,但美国民众对职业政客已倍感厌倦,不愿意看到再把选票投给父亲和兄长都做过总统的杰布再入白宫,终结了其“一门三总统”的期许。而作为前“第一夫人”、前“国务卿”的希拉里虽然也有这一“负担”,但美国国内期待有第一位女总统的民意,以及拥戴奥巴马的非洲裔选民的移情作用都不容小觑。何况有索罗斯等金融大鳄的公开支持,希拉里有底气一搏到底。克鲁兹和卢比奥的表现仍有待于进一步的观望。
最令人瞩目的是特朗普和桑德斯这两位政坛新面孔。房地产大亨特朗普的“脱口秀”作风为这次大选带来了浓厚的娱乐化色彩,尽管他饱受美国主流和国际社会舆论鄙夷,但他持续获得的超高民意支持逐渐令美国和世界从讶异到焦虑。特朗普大受欢迎的深层原因是他代言了美国社会中比例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下滑的白人中产阶级的愤怒。这个群体的滑落,已经达到了“美国社会变迁的临界点”。而已经75岁,曾在哈佛大学担任过教职的“社会主义者”桑德斯,更是异军突起,他的施政纲领包括“公立院校学费全免、捍卫奥巴马医改、打击超级富豪阶层逃税、向华尔街投机活动征税”等内容,其立场和倾向性使本次竞选带有了“政治革命”的色彩。同时这二人都主张美国放弃全球主义。
特朗普和桑德斯都不是美国主流政治圈真正属意的总统人选,但总统选战征途仍长,这些不确定性令美国大选备受瞩目。即便他们最后没有当选总统,他们所代表的民意也值得美国反思。
六、天文学走入引力波时代,基础科研战略性地位凸显
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向世界宣布: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LIGO)于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测到约13亿年前两个黑洞相撞产生的引力波。此项发现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预言。
引力波也称重力波,在广义相对论预言中被描述为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指出强引力天体附近时空是弯曲的,并指出在强引力天体参与的事件中会产生时空的波动,进而向周围空间释放引力波。引力波的发现意义重大,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波也可以产生于宇宙大爆炸中,即如果探测到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开端和运行机制。
受此消息推动,印度内阁2月12日同意在印度建立全球第三个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以探测引力波,并将获得美国相关帮助。16日,中国科学院也公布了空间引力波研究与探测的“空间太极计划”。此次探测,十多个国家超过1000名科学家参与了引力波项目,其中美国科学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欧洲、日本、印度科学家的贡献分列其后。而中国科学家亦有参与及贡献,但与中国对科研的总投入并不匹配。这一现象在中国引发了对基础科学研究及全民科学素养的讨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弗朗斯·科尔多瓦的话令人深思,“我们资助先驱者,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是推动知识进步的全球领导者”。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支出与整体科学研发经费占比中,中国仅为4.7%,与发达国家的15%—25%的占比相去甚远。另外,中国国内当前习惯于“速胜”和“短期内见成果”的社会氛围也与“辛苦、严谨而缓慢”的基础研究相悖,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思。为了能早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内的差距,中国亟需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对基础科学研究“无用之用”的战略性认知。
(执笔:徐海娜)(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