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由来自南非、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喀麦隆、卢旺达等六国的13位学者组成的非洲智库学者考察团,于2015年7月19—30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期间,考察团拜会了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型国企,并访问了浙江省的义乌、杭州,广东省的广州、东莞,参观了当地的生态园区和私营企业等。考察团成员此行均感收获颇丰,在本国期刊、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深度与内涵兼具的研究报告和访华见闻。刚刚闭幕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了“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倡议,并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从一个侧面反映非洲学者对中非关系的看法和期待,特刊选考察团成员撰写的六篇文章,以飨读者。
考察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及技术进步,也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的轨迹。
尽管今天的中国生机盎然、大都市林立、创新意识极强,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往往还是来自西方媒体、高高在上的西方国家和一成不变且高度笼统概括的教科书。学传媒的学生都知道感知的重要性,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也曾说过“媒介即信息”。当传播中国信息的媒介依然神秘并充斥着王朝色彩时,中国的形象必然遭到扭曲。
但请想象一下新一代中国外交官将给中国外交带来的新活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能说流利的美式或英式英语,推动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同时又保留着中国传统精神面貌及哲学和世界观的精髓。我们正在跟中国做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产品方面的生意,这很好,但中国绝不仅仅有这些。中国现代化的外表下包含着强有力的哲学思想、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历史悠久,人民和善大度,但在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也曾与非洲一样饱受创伤。在这方面,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值得探访。该馆承载了对人类暴行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历史记忆。中国遭受外侮时,仍是一个沉睡的巨人,社会四分五裂,党争内乱不息。那时,中国实现民族团结不啻是一个梦想。但此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多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建起了一支不容小觑的和平军事力量,在外交舞台上发声时全世界都要倾听,“中国制造”的产品更是遍及世界各地。
遥远东方展现的曙光正在改写我们的历史。中国在非洲多数国家建有各类项目,中非民间交往与日俱增。当前,中国正在推行一项合作倡议,将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做出前所未有的新定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首提“一带一路”构想,将以建设贸易通道等方式实现亚洲与欧洲、非洲的联通。这一宏伟梦想,不仅将改变世界通商的方式,更将改变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交往的方式。
习近平主席对此言出必行。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注入巨资。习近平主席亲临德国杜伊斯堡港,迎接从重庆始发的货运列车满载抵埠,此后并继续为“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不愿对别国说教,而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说不定这一倡议将重构世界版图。贸易畅通有利于民心相通,我们可能正在以中国的方式重新书写新世界的历史。
(作者系肯尼亚日星大学传媒系主任,肯尼亚媒体协会前主席)
(责任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