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世界

“两会”选举之后,伊朗向何处去?

作者:朱丽涵

口 朱丽涵/文



伊朗新一届议会和专家会议选举投票于当地时间2月26日23时结束。本次选举产生290个议会席位和88个专家会议席位。选举结果将决定鲁哈尼政府后半任期内能否继续有所作为,新产生的专家会议任期内很有可能选出伊朗下一任最高领袖。图为2016年2月26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首都德黑兰的一处投票站投票。

继2015年伊朗核问题取得历史性突破后,2016年2月底伊朗又迎来了国内重要的政治选举——第十届伊斯兰议会选举和第五届专家会议选举。此次选举结果表明了渴望稳定与发展的伊朗民众对鲁哈尼总统执政近三年的肯定,也预示着伊朗未来的发展道路将更加务实和进取。

伊朗“两会”选举意义重大、战况空前

2016年2月26日,刚刚步入“后伊核时代”的伊朗迎来了一场重要的政治选举——第十届伊斯兰议会选举和第五届专家会议选举。伊朗实行一院制,伊斯兰议会是唯一的立法机构,也是制衡政府权力的重要力量,290个席位由民众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任期四年。专家会议是负责选举、监督和弹劾最高领袖的特别机构,由88名高级神职人员组成,任期八年,专家会议成员需首先经过专门的宗教考试确认资质,然后再由民众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此次选举是温和派的领军人物鲁哈尼当选总统。伊内外政策出现显著调整变化,尤其是伊朗与六国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以来的首次全国性大选,其结果对伊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更为敏感和特殊的是,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已76岁高龄,曾长期作为伊朗政治禁忌的领袖继承人问题近年来逐渐浮出水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下一任最高领袖很有可能在第五届专家会议的88名成员中产生。因此,此次选举的结果还关乎伊下一任最高领袖人选,甚至是伊未来的政权体制。

正因为此次“两会”选举意义重大,形成了伊朗国内各政治派别激烈较量,城乡各阶层民众踊跃投票,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媒体空前关注的局面。据报道,伊国内共有超过1.2万人报名角逐290个议会席位,801人报名竞争88个专家会议席位,3300多万选民参与投票,参选率和投票率均为近年最高。以现总统鲁哈尼和前总统拉夫桑贾尼为代表的温和派,与前副总统奥列夫率领的改革派结成温和—改革联盟,合力对抗长期占据政坛统治地位的保守派,彼此间口诛笔伐和合纵连横复杂演进。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伊选举进程,美欧知名媒体、智库纷纷推出伊朗专栏,分析预测选举结果和影响,或明或暗鼓动伊民众投票支持改革派力量,唱衰保守派的政治前景。

3月初,伊朗内政部正式公布选举结果。议会选举中,有64个席位因参选人得票数不足总票数的四分之一,须在四月进行第二轮补选;在已经产生的226个席位中,温和—改革联盟与保守派势均力敌,分别夺取约80个席位,另有60多席为独立候选人和宗教少数派人士。专家会议方面,88个席位全部产生,保守派赢得27席,温和—改革联盟囊括20席,另有35人被两派同时提名,剩余6人为独立候选人。

“两会”选举结果深刻反映了伊朗各派力量升降、政坛格局走势和民众心态诉求

一、保守派实力下降、温和派声势大增、改革派回归政坛

伊朗实行政教合一政体,主张维护伊斯兰正统价值观、坚持已故领袖霍梅尼制定的治国方略的保守派,长期在伊政坛占据优势地位,十余年来牢牢掌握议会、专家会议的主导权。但在此次选举中,保守派占据的议会席位数从约200席锐减到80席,在德黑兰选区全军覆没,甚至连保守派元老、前议长奥德勒也意外落选,整体实力遭遇重创。鲁哈尼和拉夫桑贾尼代表的温和派主张实行温和、务实、均衡的内外政策,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这支力量在鲁哈尼当选总统后迅速壮大,并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此次一举拿下了专家会议选举德黑兰选区16席中的15席,拉夫桑贾尼也在专家会议88名当选者中高居得票榜首,在政坛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改革派主张在国内进行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推行更为自由开放的内外政策等,自2005年改革派总统哈塔米下台后力量式微,2009年选举骚乱后被保守派强力打压,其领军人物前总理穆萨维和前议长卡鲁比至今仍被当局软禁在家。改革派有意借助鲁哈尼政府解决伊核问题、推行“改革开放”的东风,与温和派结盟参与选举、重回政坛。此次赢得的议会席位数较上届增长了近三倍,该派新领袖奥列夫也高票当选,并成为新议长的有力竞争者。

二、保守派一派独大的局面被打破,政坛呈现温和—改革联盟与保守派分庭抗礼之势

自2005年强硬保守派的内贾德接替改革派的哈塔米就任伊总统之后,伊朗的保守派实现了对政坛所有重要机构的全面掌控,也就是说保守派在政府、议会、司法这“三权”机构,以及伊特有的专家会议、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宪法监护委员会这“三会”组织,再加上军警特等强力部门中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2013年鲁哈尼当选总统后,伊政坛格局逐渐演变。首先是原来属于保守派阵营的温和保守派力量壮大,在鲁哈尼与拉夫桑贾尼的领导下,逐渐淡化“保守”属性、强化“温和”特色,成为与保守派并列的温和派力量。其次是温和派逐渐与改革派走近,甚至在此次选举中结成同盟对抗保守派,改变了原先保守、改革两派对垒中,保守派强势、改革派弱势的基本格局。尽管此次“两会”选举的最终结果尚未确定,议长和专家会议主席这两个关键职位尚不知花落谁家,但毫无疑问的是,保守派“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伊政坛将出现温和—改革联盟与保守派势均力敌、各占半边天的局面。如果以新的阵营分野来重新审视伊朗的“三权”、“三会”,可以发现司法机构和宪法监护委员会仍掌控在保守派手中,政府实际已由温和派掌控,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成员中尽管保守派占多数,但其主席拉夫桑贾尼显然更倾向温和派。如果在议会和专家会议领导人的内部选举中,当前得票数第一的奥列夫和拉夫桑贾尼能够战胜保守派对手,当选新一届议长和专家会议主席,则伊政坛格局甚至可能出现温和—改革联盟略占优势的逆转。

三、民众求稳思定心态明显,但政治诉求仍呈现明显的地域和阶层差异

此次选举中,伊民众参与率高,秩序井然,避免了2009年选举骚乱的再度发生,显示出经历过本国政治风波、见证了地区动荡冲突的伊朗民众更加渴望稳定和发展。从选举结果看,保守派中最大的输家是以前总统内贾德以及高级神职集团中的大阿亚图拉亚兹迪为代表的强硬保守派。同时,过于超前、激进的改革派人士也未能获得民众支持。这一现象也表明,在经过了改革派总统哈塔米式的激进改革和强硬保守派总统内贾德式的极端保守后,伊民众对激进的政治派别喊口号式的执政方式感到厌倦和不满,更倾向于温和、务实和均衡的政策。另一方面,选举结果也显露出巨大的地域和阶层差异。在德黑兰等工商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民众受教育程度高、中产阶级集中的大城市,温和—改革联盟以“碾轧性”优势完胜保守派;但在思想较为保守、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以及中下层民众中,保守派仍然具有雄厚的民意基础。

步入“后伊核时代”,立足新政坛格局,伊朗向何处去?

一、一个更加温和务实的伊朗

“两会”选举进一步提升了温和派、改革派力量在伊国内的声势和影响,有利于缓解保守派对鲁哈尼政府的施政掣肘,也大大提高了鲁哈尼在2017年连任总统的胜算。可以预见,鲁哈尼政府当前力主的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扩大交往的政策有望得到进一步延续,温和、务实或将成为伊未来几年的政策主调。在3月20日伊朗新年之际,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演讲,强调经济建设将是伊未来的重中之重,并将新一年命名为“抵抗经济——行动与实践年”。鲁哈尼总统也在新年致辞中表示,对内将稳步推进专家治国和渐进改革,全面实施第六个五年发展计划,切实提高民生福祉,并将进一步放松对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管制;对外继续与国际社会开展“建设性互动”,利用制裁解除的有利时机扩大对外交往和务实合作,用好外国资本、市场和技术促进本国发展。

二、一个更加强大进取的伊朗

伊朗是中东大国,但过去十多年中,由于伊核问题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美西方国家对伊的战略遏制、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伊综合国力下滑、内外处境艰难。步入“后伊核时代”,伊朗的战略处境显著改善,经济实力迅速回升,内外政策更加进取。鲁哈尼总统近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十年远景规划,推出了涵盖能源、基建、交通、旅游等领域,总价超过2000亿美元的一揽子发展项目,并设立了国内首个自贸区。伊对外强化与各大国互动、加深对中东事务的介入、积极融入国际主流社会和重要组织机构,2015年年底正式获邀出席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在中东事务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同时伊也在积极谋求在上海合作组织内“转正”,启动加入WTO进程,甚至有意跻身G20。尽管仍面临各种现实挑战,但相比“阿拉伯之春”后元气大伤的埃及、在叙利亚问题上骑虎难下的土耳其、因王室继承问题暗流涌动的沙特,以及锋芒内敛的以色列,伊朗在中东格局中的上升态势和战略主动更为瞩目。

三、一个“望东顾西”的伊朗

长期以来,伊朗与美西方交恶,外交上崇尚“西方不亮东方亮”,主要的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对象是俄罗斯和一些亚洲国家。鲁哈尼上台后,伊迅速与美、欧等国改善关系,同俄罗斯、中国深化合作,同印度、韩国、日本等国恢复高层交往和经贸合作,伊朗务实、均衡的外交新格局渐趋成型,在一些国际场合的表态和经贸项目的选择上也显露出“望东顾西”的特性。目前来看,未来几年伊将继续推行均衡的外交政策,并有意利用与各大国的关系实现相互制衡。具体而言,伊美关系有望在奥巴马任内保持良性互动,但受美共和、民主两党斗争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影响或将出现曲折反复;伊欧关系或将随着年初鲁哈尼总统对意大利、法国等国的访问,特别是签订的数百亿美元的合作大单进入蜜月期;伊俄战略盟友关系将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将加强在叙利亚问题、反恐事务以及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伊与中印日韩等国的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也将持续拓展深化。可以说,新时期的伊朗外交或将弱化意识形态差异、突出利益置换和选择性合作,也将进一步显现出“波斯商人”务实、灵活甚至是狡黠的特性。

四、一个“代际更替”的伊朗

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一直实行政教合一的独特政体,最高领袖凌驾于三权机构之上,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和最终决策者。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就任27年来,伊朗已经历了拉夫桑贾尼、哈塔米、内贾德、鲁哈尼等四任总统,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方向始终牢牢掌握在哈梅内伊手中。随着哈梅内伊年事渐高,领袖继承人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西方媒体甚至已经开始猜测新当选的专家会议88名成员中谁可能成为下一任最高领袖,并列出了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现任总统鲁哈尼、现任司法总监拉里贾尼等热门人选。可以预见,伊朗的政局和政策有望在哈梅内伊在世时保持稳定和连续,但“代际更替”这一重大事件肯定会深刻影响伊朗的政治形势和内外政策。“后哈梅内伊”时代的伊朗将向何处去,仍充满许多未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亚北非局)(责任编辑:苏童)

 

收购希腊比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及风险预估

凝聚国际智慧 助力“一带一路”

美国强化与越南经济关系:动机、进程及影响

关于深圳开放创新的几点思考

美国谋求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战略意涵

2016年3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