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汪峰工作室通过微博发表了一篇宣传文章,强调如果没有汪峰,内地音乐界将会“惨不忍睹”,并将该篇文章标题为“如果没有汪峰,大陆乐坛将尽失半壁江山”。随后汪峰本人也转发了这篇微博。
此文一出,汪峰立即从“汪头条”变成了“汪半壁”。他到底有没有撑起乐坛半壁江山这件事固然饱受争议,但网友口水界的江山,他就算没有撑起半壁,但至少已经独撑一面,任其他的口水对象轮番转换,哪一轮转换都没少了汪峰这一口。
而所谓的乐坛“半壁江山”其实也是一样,只能说某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在乐坛有了一个显著的稳定的位置,但乐坛,或者我们就只说大陆乐坛,从来都没有被一个人独霸过,哪怕是两个人平分都没有过,又哪里来的“半壁江山”呢?
“半壁江山”一文的最初起源是因为6月初的一天,汪峰离开上海某酒店,发现门口有几个男子拿着手机,助理赶紧上前挡着不许拍照,问了才知道原来是在等周杰伦的粉丝,一行人扫兴上车离去。此事经媒体一曝光,瞬间又让汪峰成为了大众尽情嘲笑的对象,随后,汪峰自己的团队为老板遭此嘲弄愤愤不平,于是便通过汪峰工作室的官方微博发表了这篇名为“没有汪峰,大陆乐坛将尽失半壁江山”的雄文,汪峰自己也对这篇微博进行了转发。
为了表示自己不是“自我感觉良好”,汪峰工作室还特意为自己的“半壁江山”说引用了一个第三方的数据,这个第三方据说是一家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专业性咨询公司——道略文化研究中心,这些数据是该公司根据自己的音乐数据库及其他公开数据初步统计整理排序得到的,尚未得到最终核实,本拟在6月底年会上公布最终数据。该公司提供的数据中称,汪峰在2014年巡演总票房13945万元,次于陈奕迅的31380万元,排名第二,是近年来大陆歌手取得的最好成绩。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汪峰就占了“半壁江山”,因为将排名前十的明星演唱会票房相加,汪峰也只占其中的12.6%,算是过了八分之一而已,所以文章中又有另外一组数据,称2014年中国大陆个唱的票房较之2013年增加了13600万元,其中汪峰个唱票房比2013年上涨6410万元,确实占市场增量的47%。所以,这个“半壁江山”大概应该指的是增长量的半壁江山。
只是如此专业的数据大众是看不太懂的,更何况道略的数据究竟有多权威,连很多业内人士都不置可否,大众总是习惯于从自己一眼就能看得明白的角度来理解公众话题,于是自然就理解成“汪峰自称撑起乐坛的半边天”了,这个牛自然吹得就有点大了。人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抛开女歌手那半边天不说,大陆歌坛的男歌手中,也绝非只有汪峰一个人存在,甚至至今也没有人公认他就是乐坛一哥。于是马上又有人提供了(右图)→图中显示,汪峰自2004年以来,很多作品的歌名与郑钧和许巍在他之前发表过的作品极度相似,于是开始调侃汪峰的“另半壁”找到了。
可以理解的是,汪峰的工作团队是因为不甘自己的老板受到嘲弄(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汪峰真正在当下的乐坛——无论是他理解的乐坛还是大众理解的乐坛——地位变得重要并逐步提高,都是从他被广泛嘲弄开始的),不甘心大众总是不肯心甘情愿地接受汪峰在乐坛的至高位置,现在碰巧发现有这么一组有力的数据,认为终于可以一举反击长吐一口恶气了,这也符合汪峰一贯喜欢将自己“大而化之”的作风,只是这次他化得实在有点太大了。事实上,纵观整个华语流行乐坛(都不只是大陆乐坛了)发展的历史,必须承认各个时期都有带头的大哥大姐,我们称之为“领头羊”的人物,但却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的乐坛是只有一个人一枝独秀的,通常都是起码有两到三位甚至更多领先的人物并存于各个乐坛发展时期,众人划桨才能开动大船,才有了乐坛今天的繁荣局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大陆乐坛的各代江山,都分别被哪些人占领过。
但尽管如此,李谷一也不是那时期歌坛的唯一存在。内地乐坛的前流行时代,就还有另外一名女歌手享有与李谷一同样的地位,那就是上海的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当时就曾有“南朱(逢博)北李(谷一)”之说。1985年,朱逢博在上海创建了内地的首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同样被视为内地流行乐的开山鼻祖之一。
但南朱北李的时代还只能是内地流行乐的启蒙时代,主要是因为当时李谷一和朱逢博所演唱的歌曲,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演唱方法上的流行特征,并未得到当时官方的认可,反倒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称她们演唱的歌曲是“黄色歌曲”“靡靡之音”,李谷一甚至被官方点名批评为“模仿邓丽君的黄色歌女”。但就是在“模仿邓丽君”这顶大帽子之下,扣住的也并非只有李谷一一人,在她之后同样遭受到这种批判的内地歌坛重要人物,就分别还有程琳、苏小明等人。
在内地歌坛的前流行时代,当然李谷一朱逢博算是走在最前面的领头羊,而紧随她们的身后共同开创出内地歌坛最早的流行局面的,就还有演唱《军港之夜》的苏小明,翻唱了大量台湾校园歌曲的二重唱组合王洁实谢莉斯,以及当时王昆领导下的东方歌舞团的那一票流行先驱们,如程琳、周峰、成方圆、朱明瑛、郑绪岚等。
扒带期:三张+二朱
继李谷一在1983年央视首届春晚上正式获准公开演唱《乡恋》以后,也宣告了流行唱法正式开始在内地解禁,而后1984年的春晚上又首次引进了张明敏奚秀兰黄阿原等港台歌手,港台流行歌曲也得以正式公开进入内地,邓丽君的磁带也可以公开在大街小巷上自由播放了。
但此时内地乐坛真正的流行创作力量还没有真正形成,除了李谷一等演唱的几首电影电视歌曲、东方歌舞团1984年《九州方圆》中推出来的如《风雨兼程》等几首官方层面的原创作品外,当时市场上流行的更多是《万里长城永不倒》等香港电视剧歌曲,然后就是各个音像社把各种流行的港台欧美歌曲曲谱一扒,然后找内地歌手翻唱灌录的各种磁带歌曲了,那就是后来大家传说中的“扒带”时期。
扒带时期的领头羊也不止一批。有一批是扒邓丽君的,像如今歌坛的天后王菲和田震当年都是这一队伍中的人,但却并不是最出名的,最出名的是段品章和赵莉;另一批则是扒各种迪斯科歌曲,最著名的除了大家现在都知道的张蔷,当时还有一个这方面的大腕叫朱枫,此外还有一个叫张蝶,当时朱枫的《月光迪斯科》《迪斯科QUEEN》以及张蝶的《成吉思汗》《热情的沙漠》都是歌坛最为火爆的流行歌,流行程度完全不亚于今天的《小苹果》和《最炫民族风》,只是在迪斯科时代之后,这俩人就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然后还有一批是扒其他港台流行歌曲的,领军人物有张行、朱桦、孙青等。所以当时的歌坛有“三张(张蔷、张行、张蝶)”和“二朱(朱枫、朱桦)”之说,共同占据着当时大陆流行歌坛的民间流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