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任千千 摄影/本刊记者 文立明 版面设计/孙玉倩 (鸣谢:9+19+1影像http://91photo.blogcn.com)
“漂”,给人一种漂乎不定、不安稳的感觉,如今一些打工者也称自己是“漂”一族,而这个字眼,最初叫响却是从影视行业开始的。20世纪末,各个电影厂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以北京电影制片厂最为显著。在北影院里有几个拍摄基地,仿清街是最著名的景点,《还珠格格》《黄飞鸿》《方世玉》《霸王别姬》等知名电影、电视剧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每天一大早,就会有一大群人簇拥在北影厂区门口,他们是等戏的群众演员(俗称:北漂),只要有一辆面包车停在旁边,便会有人上前询问“要群众演员吗?”如果被选上,就直接上车,把你拉到拍摄现场,如果没选上就继续蹲守在厂区门口。那时候群众演员的价钱也就10—20块钱/天(管饭)。由于临近北京电影学院,一到艺考或者平时美术系、动画系需要模特时,老师们也会到北影厂门口来挑人,大胡子的和打扮个性的人比较容易被选上,价钱会比当群众演员要高一些。
拍摄现场,群众演员要随时听从副导演的安排,有时在街上走来走去,有时在饭馆里当吃客,还有时就需要在某个位置上站定多时,为主演充当“背景”,好的时候,说不定还能站在主演身旁,或者有一两句台词,上镜的可能性就更大些。据说,当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很多都当过北漂,利用业余时间做群众演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说到“北漂”,很多人会想到王宝强。与科班出身的演员不同,他是十足的“北漂”,每一次谈到这段经历,王宝强就感慨良多,为此他还出过一本自传——《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书中他提到,当年那种身处最底层,为了梦想一步步向上走的生活确实非常艰难,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明白。“其实不光是演员,各行各业都是这样,从基层做起的人都不容易。现在我再看到那些群众演员,还是特别有感触,想起我当年也是这个样子,虽然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但过程却很残酷。经常是吃了这顿不知道下顿去哪吃,现在想想虽然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吧。”
北漂的经历无疑是王宝强演绎道路中最为艰苦的一段,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2001年冬天的某一天,一大早他就赶到北影厂等活儿,一直等到天黑也没等到戏。因为不舍得花钱,他一整天都没吃饭,回到租住处,饿得一口气吃了5个馒头,一口水也不敢喝,“喝了怕立刻会胀死,当时就是饿成那样。当群众演员的那两年,我没有买过一件衣服,穿的都是从老家寄来的旧衣服。即使生活再苦,也觉得很有希望,因为觉得自己学过武术,有一技之长,最不济可以去剧组当个工作人员,也不至于没饭吃。那时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现实”。
虽然王宝强在2003年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了独立电影《盲井》,让他从一个武行摇身一变成为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的“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获得者,但这之后的一年中,并没改变他群众演员的位置,直到2004年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才让观众们记住了傻根王宝强。
王宝强的成功给更多热爱电影的群众演员开了个好头,一时间,群众演员成为媒体人、电影爱好者关注的对象,大家期待这什么时候能再出第二个王宝强。在王宝强看来,他能有今天的一切,运气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光有运气也得驾驭得了。
“横漂”:向王宝强学习
1996年8月,为了拍摄电影《鸦片战争》,在中国浙江省东阳市的一个小镇——横店,修建了第一座影视基地。在这个方圆10公里,本地人口不足10万的小镇上,每年都承载着中国国内近一半的影视、电影拍摄任务,最繁忙的时候,有15个以上的剧组在这里同时开机。当横店成为一个巨大的影视生产基地,对各类影视演职人员的需求日益扩大的时候,人才便像流水一样向横店涌来,“横漂”族就此形成。这个“横空出世,店乃一镇”的“江南第一镇”,也就此迈出了它成长为“东方好莱坞”的第一步,并且发展越来越大,逐渐将北影厂中的仿清街替代。宏大的基地规模,丰富的拍摄场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影视导演率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我们熟悉的电影《英雄》《无极》《步步惊心》等热门电影、电视剧均产自横店,而一些抗战题材的影片也会选择在这里完成。据说每年横店都会接待上百个剧组,一年“杀死”近10亿鬼子,饰演鬼子的群众演员平均每天“死”8次。
横店有个“演员公会”,从属于横店影视集团,是剧组和群众演员间的桥梁。公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最大程度保证群众演员的利益。每一个群众演员都会在这里登记注册,建立演员库。所有到横店的剧组,统一由公会提供群众演员。公会会收取20%的中介费,用来支付群头的工资。比如一位群演拍一天拿到手里是40元,但剧组报账会是50元,10元是给公会的,但如果是大特约,并且是自己找的戏,那就不用收取中介费了。
“横漂”的工作通常从凌晨开始,等待负责招聘工作的群头,挨个领戏服,配合化妆。如果是战争戏,大多时候就是往脸上涂血浆、黑灰,脸盆蓄下的脏血经常被反复利用。化完妆后,迎来一场漫长的等待。夏天,40多度是太常见的温度,一些穿着厚盔甲的群众演员只能在太阳下曝晒,“主演才刚刚开始化妆,还要一个小时开拍”这种话也是经常听到的,而群众演员只能自认倒霉。在这里,许多道具服装很少洗,上面的汗渍晒出盐花,抖一抖,空气里都看得见螨虫。冬天,群演跳进冰冷的河水,同样要等主演的到来,有时还会碰到主演们突然变卦,死活不肯跳下水去,而水中的群演已经被冻到不行。一场戏要换好几个机位,虽说在换机位拍主演近景时,群演可以休息,但只能是不脱戏服在地板上睡会儿。其间,场务需要谁,就会用脚踹谁。
戏里,群演也要争位置,尤其是靠近主演的位置,被视作黄金位。副导演负责安排位置,“来,小哥们,你躺那去;来,哥们,你去那,在某某演员后面。”副导演的这句话,让其他群演眼红——挨着主演,就能出镜,说不定还能混个特写。运气好的群演,还可以被大导演指点演技。在群演中口碑不错的是导演徐克、影星周润发,他们都很亲民,而且会耐心指导群演演戏。最受群演追捧的导演还是周星驰,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有独特审美的他相中,并重用加戏。
当问到“为什么要做‘横漂’?”时,群演们的回答几乎一模一样:心里有成名的梦想,虽然知道几率非常小,但不是有“北漂”成功者王宝强在前嘛!
普通演员:40元每天,工作8小时。超时后一小时加5元,超过12点一小时加10元。群特儿:无台词,80至90元每天,工作12小时。超时后一小时加10元。剃头、抬棺材、淋雨、披麻戴孝都要加钱,从10元到30元不等。演死人剧组要包红包,1元到10元不等。
特约演员
小特:无台词或者有几句短台词,150元起每天,工作12小时。
大特:每天500至800元不等,有大段台词,普通话和形象要好。工作时长根据戏份定。
跟组演员:跟一部戏2000元左右,剧组统一解决食宿问题,要保证随叫随到。
曾经的那些“漂”族
随着《我是路人甲》的热映,横漂们的生活逐渐揭露在大众眼前,与其它电影不同的是,平日里各大剧组中的“路人甲”摇身一变成为了影片的主演,而明星大腕儿们却为他们甘当绿叶,成为戏中的“路人甲”。不仅如此,在影片上映初期,黄渤、刘德华、舒淇等人也为电影宣传,纷纷撰文回忆自己成功之前的那段“漂”族的经历。
黄渤:从业经历与“横漂”一族相似
在作为演员出道前,黄渤做过舞蹈老师、组过乐队在各地巡演、主持走穴,从广州到北京,很多城市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我当时跟我自己说,这就是‘闯江湖’,后来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回家开过工厂,但还是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选择继续‘北漂’。”经过不懈的努力,黄渤终于正式踏上了演艺生涯,他的表演渐渐被更多人记住,并一步步走上了影帝之路。“从前那些各种各样的生活阅历,都让我对塑造很多小人物有了很多的感触和经验,也相信之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积累经验的过程。细想想,我演过的那些受到观众肯定的角色全都不是什么大人物,所以,我不是别人,我就是个超级路人甲!”
舒淇:“港漂”的代表之一
舒淇称自己是“港漂”的代表之一,不亚于现在的“横漂”。怀揣一两千块台币,舒淇千里迢迢漂到了香港。那时香港人的脚步快到必须要用跑的才勉强追得上。“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从来没有正确的指路牌来指引方向,所谓的意志力也不过是靠着自己的傻劲、犯二的态度。”在舒淇看来,镜头前的表演就是导演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最重要就是要顺利把台词说完,“因为他们很喜欢说‘时间就是金钱’,你走错一步,说错一句,烧的都是钱,一个小演员背不起这么大的黑锅。”所以,每天收工后舒淇都开着电视,看着黑白粤语长片,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奇迹,连做梦都乞求着一觉醒来就会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那些年,我就那么咬文嚼字、迷迷糊糊……一路遇到贵人不断走到了现在。”
周迅:低薪酬的挂历女郎
上世纪90年代初,周迅除了在歌厅驻唱外,平时还做一些平面模特的工作,她曾为很多企业拍到挂历,被封为挂历女郎,拍一张只有10-20元,正是因为她拍的这些挂历,周迅引起谢铁骊导演的注意,并邀请她出演自己的电影《古墓荒斋》,从此踏进了演艺圈。
林志玲:在张国荣MV中卖弄风骚
早年林志玲在国外求学时,就利用暑假期间返回台湾做平面模特,因此有幸被模特公司选中拍摄张国荣的MV《Everybody》,她和一群模特浓妆艳抹,站在张国荣身边卖弄风骚。
刘德华:各路名人的理发师
在踏入娱乐圈前,刘德华的第一份工作是发廊的理发师,他还曾经给曾志伟、谭咏麟、汤镇业等做过头发。多年后,谁能想到当年的发型师小弟,竟然会成为天王。1982年,刘德华出演了许鞍华指导的影片《投奔怒海》,从此走上了演艺之路。
梁家辉:和刘德华一起跑龙套
梁家辉在无线训练班时和同班同学刘德华一起被剧组选中,为周润发主演的电视剧《千王群英会》配戏,当时已经成名的周润发饰演赌场老板,梁家辉和刘德华则饰演打手,整个出场只有几十秒,一句台词。而后梁家辉凭借《末代皇帝》和《垂帘听政》一夜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