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姜红德
按照规划要求,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为了更好地理解“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项目,《中国信息化》杂志特地梳理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工匠精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从内涵上来讲,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包括以下要点: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我们更需要在“工匠精神”方面补课,这也是市场对中国工业生产提出的要求。最近几年,中国人跑到国外去买电饭煲、马桶盖,甚至有人连小孩子的书包都要买国外的,这其实说明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早些年,市场需求的层次还比较低,很多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粗放型生产就获得收益;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企业的生产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
工业互联网
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明显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工业电子设备、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
工业互联网技术是指,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应用,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工业生产流程,不但能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还能精准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目前,工业互联网被认为是未来工业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的整体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管理者认识到“制造业+互联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互联网浪潮,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表示,“如果制造业不能互联网化,就不会有出路。我们把互联网+制造的概念具体化,在海尔内部就叫互联工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转型。互联工厂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对整个企业的全系统全流程进行了一次颠覆。”在张瑞敏的主导下,海尔近年裁减了约1万名员工,有很多属于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这种去掉中间层的改革,借鉴的就是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的三个重要颠覆和升级: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也正是通过这次变革,海尔成为了一家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企业。
工业机器人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元年。“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首次出现在“十三五”规划中,一场千亿元饕餮盛宴即将开席。
3月1 7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2 0 1 6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版提出,“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这也意味着,机器人正式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由于劳动人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全球机器人市场需求仍在加速增长。瑞士Pictet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035亿欧元资产,该公司预计,今后10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达到世界经济增速的4倍。
作为制造业大国,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开始进入爆发期。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数量年均增长40%,其中2014年较2013年增长56%,占世界总装机量的25%。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规划还提到“重点突破大数据和云计算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高端工业和大型管理软件、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这意味着国内传统机器人已面临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行业的风口已经来临。
智能工厂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工信部不久前启动实施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46家智能制造企业成为首批试点示范企业,智能工厂将引领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历史悠久,很多企业已经完成了从自动化到数字化的转变,在工业4.0的发展背景下,智能工厂是必然的选择。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以及合理计划排程。同时集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舒适的人性化工厂。其本质是人机有效交互。
智能工厂的建设目标,就是使企业最终达到安全环保、最优生产、效益最佳、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状态。在数字化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信息化让工厂更有可能从制造转变为“智造”:几十万个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清楚掌握生产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工干预,及时准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以及合理编排生产计划与生产进度。
服务型制造
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其实企业对这此并不陌生,有很多也已经开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人类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已达到很高水平,如何将其应用到制造技术里,是全球制造业都在深耕的领域。这也将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邱立成说。
智能制造正推动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未来浪潮不仅要继续致力于开发云服务器,还要推出云服务和大数据。”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浪潮走到今天,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做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延伸产业链条,从产品供应商向方案供应商和服务运营商转型。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其中定制化生产、网络协同生产就属于这样新的制造业模式。
工业革命时代下的制造产业千篇一律,过多的削弱了消费者个性需求,随着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工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精益求精的定制化时代。定制化生产就是按照顾客需求进行生产,以满足网络时代顾客个性化需求。由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性大,加上消费者的需求量又少,因此企业实行定制生产必须在管理,供应,生产和配送各个环节上,都必须适应这种小批量,多式样,多规格和多品种的生产和销售变化。
互联网、大数据缩短了制造者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按需定制”在工业领域也变得越来越火热。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说:“定制化、客户化制造,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把我们的生产线技术结合不同的用户需求,就能打造成为不同的智能工厂。”
德勤中国全国制造行业主管合伙人董伟龙认为,中国制造业正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众营销”的工业时代,转变为以消费者主导的“需求定制+大数据营销+参与制造”模式。相应地,企业经营需逐步从“企业导向”转为“市场导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以及更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更好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利润和市场价值。
埃森哲研究预计,未来1 5年,仅制造业就可借助物联网增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而如果采取进一步措施,该数字有望增加至7360亿美元。比如,制造商可利用预测性分析工具来加强对设备的追踪、管控和维护,为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配置智能设备。重要的是,创造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从而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工业大数据
“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海量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发掘、可视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发展。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和生态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和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这是十三五规划对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提出的重要陈述,虽然概念不是很新鲜,但是仍是从传统产业大数据应用和创新进行了引导,特别是工业大数据未来面临更大的机遇。
按照制造业专家们的观点,工业大数据可以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打造智能工厂,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
过去在生产和制造中,对数据的使用更多的采集、统计,而在今天,如果不能采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并作出相关的生产预测,就很难称得上是智能制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当工业生产和大数据结合在一起,如何挖掘它们的深层次价值?
对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大数据是进军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目前包括海尔、美的等在内的家电制造行业正在从传统制造模式转型,后续提供基于智能化和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据了解,美的集团已经和“友盟+”达成合作,从而将业务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等领域转型。美的智慧家居研究院院长李强表示,借助“友盟+”的大数据优势,美的可以打造天气、食材、水质、用水量等数据,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