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开始进入柳丁截图的分析。
色漆静置车间
柳丁:工厂主管自我介绍,这个是喷漆后的色漆静置车间,背后放了很多霜蓝的Duora10LCW。
对比国内李宁精品线工厂
有羽:李宁精品线,半成品球拍以竖直流动与水平静置相结合。
有羽:国内传统工厂更常见的静置方式是这种水平静置,这样单位面积可容纳的静置球拍会多一点,架子下面带轮,也方便到处推动。
裁布车间
柳丁:裁碳布车间,日本制的球拍都是使用上游原厂的HOT MELT碳布,可以看到车间摆放的一卷卷的就是这个碳布。
中外裁布工艺有所不同,国内仍然大部分是人工机台裁布,而YY的碳布是用全电脑控制,当需要不同角度碳纱的时候,精度方面可以做到更加精准。
有羽:大概两年前的时候,也曾经出现过YY的官方广告视频,里面有一帧也是出现了织纱机,跟柳丁讨论了一下,基本形成共识:就是包括YY在内的球拍工厂,高端或者有特殊要求的碳布,都是从上游碳纤公司直接采购他们织好才出厂的Hot-melt碳布,而其他非高端或者非特殊要求的碳布,则选择自己的机器来织纱,以控制成本。另一个问题就是hot-melt布在织的时候,不能像自己工厂织的时候结合溶剂,也是一个除了成本外受限制的地方。
很多球拍都以能用上碳纤公司原厂织好的Hot-Melt碳布为荣,但这个除了本身采购价格不低,后期还涉及到全程冷柜与跨国运输,物流时间长,整体成本高,所以一般只有在中高端球拍上面才会应用。
对比李宁精品线工厂
有羽:李宁精品线的大型织纱机器,细如发丝的碳纤维,就是通过这台机器,设置不同的角度,织成碳布,然后再进行复合加工环节。
有羽:李宁公司的织纱机的内部看不清楚。上图是肯尼士公司的织纱机,这部机器业内也称“HM机”,HM即hotmelt的简称。碳素复合加工中织碳布,跟纺织工业中编织布的环节极其相似。非严格来说,碳纤就是碳化过的腈纶,腈纶又称“人造羊毛”。
卷纱车间
柳丁:卷纱车间,裁好的碳纱,拿到这个车间,把不同结构、不同角度的碳布分好类,用于球拍中管和拍框的组装。
这一点和国内工厂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工厂的卫生环境比较干净,也可能是为了拍摄而刻意加强过。
对比李宁球拍精品线
有羽:卷纱,讲究纱条平整,最忌产生折皱,碳层折皱是拍框的“质量问题之母”。在未受外力影响下莫名断与裂的问题,如果回溯生产环节,往往就是卷纱折皱所致。李宁工厂,生产高端球拍时,所用的策略是双人四手协同卷纱,通过相互提醒与监督,降低织纱折皱出现的概率。
成型车间
柳丁:成型车间,这里YY展示的是一个自动流水的模具运输轨道,这样的好处在于工人不需要来回搬运很沉的纯钢模具。而且,加热成型的模具非常烫,工人手动搬运途中难免会有烫伤,这样的流水线对于工人也是一种保护。
这个设备在国内,本人只在胜利的核心供应商A厂见过。
对比李宁球拍精品线
有羽:这条生产线本人曾实地考察,确认环境整洁。上图是碳纤条入模,目前不管中外都无法自动化,全靠人工操作。入好模后,再在滚轴传动上面推送纯钢模具。国内除了一些新建的大厂,如柳丁提到的A厂外,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
研磨修整
柳丁:粗胚成型完,就进入了研磨修整步骤,成型完的粗胚上一定会有毛刺,尤其是T头位置。上图就是工人在机台上磨球拍三通的画面。这一点和国内工厂基本一样,这个步骤目前必须用到人工。
有羽:以上YY的研磨工艺属于“干磨”,也是现在大部分工厂的工艺。上面转一张近二十年前的工厂图片做对比,看一下另一种工艺——“水磨”。看得出当年的工厂环境还比较粗放,因为没有很好的吸尘设备与PH2.5优化管理,工厂使用的研磨方法只好跟磨石料一样,在水下进行,利用液体的吸附与流动性来带走碳素细尘。以前我锯过碳素球拍,上面会掉下来很多碳粉,一沾到皮肤马上过敏,发痒变红,十分难受。一 开始还以为是自己皮肤太敏感,后来另一解剖达人吕达先生说,他也有同样的经历,所以这种浮尘对人体组织的侵害度还是比较高的,好的吸尘设备十分必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