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亚大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云南宁蒗、丽江、香格里拉与四川稻城、木里五县交界处,真正的“鸡鸣两省五县”。
经盐源泸沽湖到木里县依吉乡,在去俄亚的路上,一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在悬崖峭壁间穿行,有些地方只能容得下一辆车通过,非常惊险。正是因为难以抵达,俄亚大村成为不少探险者口耳相传的“秘境”,外界对于这里独特的马帮文化、建筑以及“伙婚”,于不了解中报以好奇。不过,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俄亚人不再与世隔绝。
马帮
由于交通闭塞,俄亚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数量不等的骡马。村民上山要骑马,运输靠骡马,送肥拉粮离不开骡马,骡马与俄亚人祖祖辈辈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过去,马帮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俄亚大村通车前,拥有五六十支马帮,从业人员数百人,远近闻名。他们往返于云南的迪庆、丽江,四川的稻城、木里瓦厂区及俄亚纳西族乡。马帮通常从交通条件好的地方驮小商品到偏僻的地方,然后从偏僻的地方驮山里出产物到交通条件好的地方。
2011年,俄亚大村正式通车,车辆运输取代了马帮,但村里的骡马数量并没有减少,因为村民住地和庄稼地隔得太远,这些骡马便用来驮粪和庄稼。主人在田里劳动,骡马就在旁边吃草,或被关进庄稼地的圈里,等到下午再驮农具和柴草回家。如今,俄亚大村的年轻人喜欢摩托胜过了骡马。
东巴
对于俄亚的纳西人来说,东巴文化贯穿整个到日常生活中。“成人礼”、祭天、祭祖、祭神、婚丧、驱鬼禳灾、婴儿取名、占卜凶吉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东巴”。
“东巴”,即纳西民间宗教的祭司,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俄亚人至今还使用象形文字,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文字。与丽江等其他纳西族聚居区一样,这种文字也一般为“东巴”所独通,因此得名东巴文。
俄亚纳西有自己的历法,是一种月亮历法。每年冬至前后,村里的东巴和会看星象的十多个乡贤,陆续把各自的观测结果和意见告诉一位东巴的“领导”,“领导”再根据自己的历法和星象来推算确定下一年的历法。
文字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共有1300多字,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这种文字一般为东巴所独通,因此叫东巴文。从文字形态发展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了纸,这些符号图像才被写在纸上。盯着这些图画象形文字时间长了,符号似乎浮起来从眼前漂过,仿佛从远古来的天书。
百年来,东巴们著书立说,用东巴文传承教义的同时,兼收融合了历代文化的成果,所涉领域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宗教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气象历法,生物医药,农业畜牧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东巴们用东巴文字记录历史,把老祖先的故事和典故传承下去。
伙婚
说到伙婚,当地人并不忌讳,认为这是本地婚俗,当地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较少,大多是人口较多的伙婚家庭。伙婚家庭很团结,兄弟之间对妻子、小孩都一视同仁,平时大家分工合作,不会闹矛盾。原本保存着古老习俗,固守着自己生活节奏的俄亚大村,随着时代的发展,伙婚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正在逐步消失中。
庄房
俄亚大村地处大山深处峡谷地带,农田都在村子对面的高山上,家家户户就在田边建房子,称之为“庄房”。兴建庄房的初衷是为了午间休息并存放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农忙时期的临时住所和粮仓。庄房靠山层叠而建,建筑多为平顶石碉房屋,屋顶通常都有木梯通向另一家屋顶,连体建筑,形似蜂巢,共同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建筑群落。
随着大村人口不断增多,人口密度日益加大,大村人又将六畜转移到庄房。现在的庄房,已成为每个家庭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粮仓。
庄房民居采用当地丰富的石料、木材和黏性很强的白土建造而成,石块垒墙,圆木构架,白土盖顶。白土黏性很大,夯实风干之后相当坚固,所以当地人都用白土砌墙,盖顶,主房架则用圆木搭建。圆木是自己上山砍伐的,白土从山脚下挖回,石板石块山里随处可见,修建庄房时,亲戚朋友都来帮忙,几个月就建好了。
俄亚大村的248户人家集结成了一个硕大的建筑群,每家的住房正面无门无墙,登梯即进二层门厅,再进主屋、粮仓、储物室。底层是畜圈,三层是女子住房,房顶是晒坝,每层用模梁木板隔开。屋顶经过一根独木梯可到另一家的屋顶。户与户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进了一家的门,就可走进整个古寨。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