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制文萃报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经超额完成目标

采访林永健被安排在电影《李保国》的首映后,盛夏的岗底村酷热难忍,穿着厚西服的林永健却坚决不用风扇,做演员教会他最多的就是“忍耐”,无论夏装冬穿或是严寒中身着单薄衣裳,他早就习以为常,“心静自然凉嘛”。

眼前的这个人,更像是你相识多年的老邻居,“接地气”——也是林永健在大众心中的标签,他从未失去朴实的本色,更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公众人物,“打从干这行的第一天起,我就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偶像,我就是个文艺工作者、是个演员,真不理解为什么后来要把演员两个字换成艺人。”

进话剧团不被看好,只能拉大幕

很多场合,林永健都自嘲过自己的长相,他自认做演员的先决条件并不好,但对演戏却是由衷的喜欢。出生于青岛的他,17岁时林永健考进了青岛话剧团,在人们的普遍观念里认为演员要“女的漂亮,男的帅气”,不被看好的林永健,只能干着拉大幕、喷烟雾的活,但他心里却惦记着“既能当演员,也能穿军装”的两大人生梦想。

一次旅途,他遇到了广州军区话剧团管招生的队长,两人相聊甚欢。林永健决定南下,成了一名广州军区话剧团的文艺兵。但他却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以前一个月工资两三百,部队却只有零头,早上五点就要起床拉练,5公里越野。

比起生活条件的艰苦,更让他吃不消的是没人理解他心中不曾褪去的演员梦,他只好在宿舍自己演给自己看,甚至“演棵树都乐意”。林永健其实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在广州的那几年,遇到舞台剧他会把大小角色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从B组演到A组,直到1997年,他参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视剧《和平年代》。

做北漂想演戏,结果天天碰壁

在接下来的人生十字路口上,林永健看准了北京,感觉在这里才有机会实现当演员的梦想。千禧年,而立之年的林永健从部队转业,带着不多的积蓄开始了“北漂”生活,住遍了北三环、四环之间的所有招待所,经常一个人拎着箱子东奔西跑,演不上戏就四处跑剧组毛遂自荐,结果天天碰壁。

林永健走投无路的时候,通过好友吴军认识了张国立。张国立相中了这位朴实真诚的小伙子,给了他不少机会。那一年,也被他看成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结了婚、成了家,二次入伍到了空军,参演的《历史的天空》播出了;再后来,《金婚》中狡猾但善良的大庄让他成为最抢戏的配角,并凭借《王贵与安娜》中王贵这一角色入围了“白玉兰奖”最佳男演员,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了他。

不管戏份多与少,林永健从不拘泥于角色类型的限制,“工农商学兵都尝试过了,相较于我预期的目标,那实在是超额完成。”

演农民爱上土地牛粪混合的味道

2005年,林永健要在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里演一个农民。但拍戏前的他几乎没下过田,既分不清楚小麦和韭菜,也不知道玉米和高粱的区别。那时,剧组给他安排了保姆车,他不坐,每天徒步,觉得能在庄稼地里逛逛实属难得,研究研究田地里的作物,和农民聊聊天,“一两天你不习惯,第三四天你会觉得挺好,后来越来越怀念田间的味道,尤其下完雨,泥地里散发出土的香气,再加上瓜果飘香的味道,牛粪、猪粪、羊粪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太美妙了。”

在导演赵琦眼里,林永健是那种想把骨子里的表演细胞全部展现出来,对表演有极强欲望的人,善于抓住角色的小细节,在根据林业专家李保国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李保国》拍摄前,林永健研读了关于李保国的所有资料,他说:“这是这个行当里最基础、最简单的事情演戏就是一种对人物关系的诠释,至少在拍摄过程中你要演什么像什么。”

九次上春晚反串大姐纯属意外

去年是林永健第九次登上春晚舞台,然而,印象最深的当属2005年的小品《装修》,他一人分饰三角,包括那个头戴假发,喊着“干啥呢干啥呢”的大姐。但这次出演却是大大的意外,“当时巩汉林、黄宏,还有导演三个人在那儿,我看了看剧本发现上面有五个人啊,数了三遍很是不解地问,还有两个人在哪呢?他们不吭声还冲着我笑,说是现在合适的女演员实在很难找,不如你代一下。”这一“代”让林永健一夜之间走进千家万户。

他经常去看别人演戏,无论是话剧、舞台剧还是电影,看完就请人吃饭,把好的演员都留下来吃宵夜,在饭桌上切磋演技。到他自己参演时,也不放过同行,吃点菜,倒上杯小酒,其他的先不说,就谈一个问题“演得怎么样,人物立没立住”,“这是属于我的交流方式,他们给我的很多意见尽管没那么尖锐,但我知道这些朋友都是很中肯的。”

□10月8日《新京报》周慧晓婉

 

鲁迅当公务员时日:演讲无人听建议没人理

大法官提名之争撕裂美国社会

新西兰将强迫旅行者交出数码设备密码

人民法院公告2018年10月10日(三)

移民遗骸难辨 美“捂紧”数据库受质疑

英国食品零售业大动作 将取消商品保质期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