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野文彰向众人介绍千年之森 (刘锦屏/摄)如果用人类的生命作为计量,一千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一千年的时间,对森林又意味着什么呢?可以孕育一片原始森林!
设计师高野文彰在北海道的十胜地区打造了这样一片“千年之森”,号称要“遗留给千年后的人类一片广阔的大自然遗产”。
每年的四月到十月,是千年之森对外开放的时间。2002年开始创作,2008年正式开园,实际上,这里正式对外开放仅仅有10年的时间,距离达成1000年的目标还有990年。
64岁的高野文彰是千年之森的主设计师。这片森林就像是家里的花园一样,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每个月,他都要负责接待数个前来参观交流的团体,带领他们观赏自己的得意之作。
分享慢设计
20世纪末,高野文彰将自己的工作室从东京搬到了北海道,致力于景观设计的他认为,相比于在空调房间里四季不分的东京,北海道辽阔的大地和连绵的山川更加适合发挥创造力,也因此结识了十胜每日新闻社的取缔役会长林光繁。
彼时,林光繁正在考虑如何才能补偿报社每天大量的碳排放,他买下了一片森林,用森林的呼吸作用来抵消一部分因为报纸生产而产生的碳排放。林光繁一开始想要将这里打造成高尔夫球场。当他找到高野文彰时,对方却拒绝了这种希望获取短期回报的项目。
高野文彰希望林光繁至少能给他们一年的时间,体验完这座森林的春夏秋冬之后再作决定。然而,原本计划用来考察的一年时间,变成了三年。高野文彰带着自己的团队走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记录下各种所需的数据。在森林里做实验,长时间地观测人为的改变会对森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之后大范围的改造做准备。
“现在的商业社会里,大家的生活都很着急,现在有slow life(慢生活)、slow food(慢食物),我们现在就是slow design(慢设计)。”高野文彰站在千年之森的展示板前,慢慢地解释自己的想法。
总面积约400公顷的千年之森,在十胜当地媒体每日新闻社的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和大自然成一体的理想乡”,林光繁写下自己对千年之森的定义,留在入园处和来访者分享。
“向森林提问”
高野文彰将千年之森打造成具有北海道风格的大型庭园,目前建成开放的区域共有四个庭园,按照入园游览的顺序依次是:森之庭、大地之庭、野花之庭和农之庭,向世界展示北海道当地自然环境的多种形态与人文气息相融合的独特风景。
2018年5月23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给千年之森授予“优秀作品奖”。
在四个庭园中,森之庭改动最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森林风貌。高野文彰将林中之前的旧民居保留下来,改造成对外的展示厅。
第一次来到这片森林,高野文彰影响最深的就是仿佛和人一样高的野草,看完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们雇来专门的公司,将森林里肆意生长的杂草除掉,像收拾蒙尘的房子一样一点点收拾这片森林。没想到的是,拔掉了杂草之后,草丛里“沉睡”的各色各样的野花自然生长了出来。
对比前后的风景,计算阳光照进来的角度,他们在森林中央树木茂密的地方砍掉几颗树,让高处的阳光能够更多地照到低处的植物。这样一来,野薄荷之类低矮的植物能够生长得更加繁盛。
高野文彰将他们的行为看作是“向森林提问”,他们也只负责“提问”,长出什么样的花朵都是自然给予的“答案”。他说,每个庭院都有自己的使命,就像古代禅院门口的庭院往往带有宗教的意味,现代庭院的使命应该是将人和自然连接起来,和自然对话。
去年北海道遭遇了罕见的强台风,千年之森也没能幸免于难,森林里仍然可以看到被台风毁坏的痕迹。穿林而过的小河里,还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石块。高野文彰让工作人员简单地归整好河床,不作过多的修复,剩下的仍然留给自然去回答。
环保不是放着不理
当地起伏的地形加上北海道寒冷的气候,让许多农户纷纷放弃了原来的土地,林地缺少了人的陪伴后变得荒芜。高野文彰的改造,让这片森林重新拥有了和人类“对话”的机会,重新活了起来。
高野文彰认为,一味强调保留森林的原始风貌、什么也不做是错误的环境保护观念。虽然现在的森林看上去很少有人工的痕迹,但其实是他的团队精心打理后的结果,森林的魅力和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得到了更好展示。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随意“操控”森林,人类有自己的喜好,森林也有自己多样的价值。或许在某一段时间内,人们喜欢杉木所以大量种植杉木,虽然实现了绿化,但同样不是合理的环境保护之道。
高野文彰指着身边的森林说,“我现在实践的就是我的环保理念。”他将自己的设计称为“减法设计”,一般来说设计师们总是喜欢将人类的东西加工进来,而他的想法是只需把森林里不需要的东西清理走,将森林的自然景观展示出来。
砍掉的树干经过简单的处理,可以成为供游客休息的桌椅。细碎的树枝索性打得更碎,变成木屑铺在人们走过的路上,让林间的小路变得更加整洁舒适,尽量做到不把外界的东西带进森林。
童年时期的高野文彰从小就和自然为伍,他认为让孩子从小接触自然是有好处的,“如果你像我一样从小接触这些,就不会这么怕虫子了。”高野文彰说。
儿时的经历让他对森林充满好感,他意识到在“和自然的对话中”人们其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他说:“不要通过书本来了解自然,而是在自己的感受中来体会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