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北京纪事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博士阚和庆

作者:文 刘会生
工作中的阚和庆一个来自安徽宿州的农村娃,22岁成为硕士,29岁成为博士,32岁成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经过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练,成为北京教工委认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之余,还先后深入社区、农村、机关和学校,就理论热点和人民关心的理论问题答疑解惑,在百余次理论宣讲中,将枯燥的理论还原为生动通俗的家长里短,成为受百姓欢迎的宣讲专家。他就是阚和庆。

从农村娃到研究生

1993年7月底的一天,安徽宿州热浪滚滚。“发榜了,赶紧去看吧!”刚下地割草回来的阚和庆,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就随着人流来到了学校的高考分数榜前,看到自己的成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比录取线低了10多分。“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夜里12点才睡,老天怎么那么不公平。”他怔怔地在分数榜前伫立好久。从入学到高考的经历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中被激活。

1976年出生的他,给当村民办教师的父亲带来了希望。父亲把他的大学梦寄托在了和庆身上。从小就让他背唐诗、宋词,做算术,上小学之前,他已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学了一遍。为了让他跳出农门,父亲曾无数次向他描绘城市的生活是如何如何美妙,以此激发他学习的动力。通过升学成为一名“城里人”,当时就是他最大的人生梦想。

在初中、高中的读书岁月,他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但每天也是早起晚睡,拼命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这次高考他总是感觉八九不离十。没想到结果给了他当头一棒。

“你这次成绩挺好的,但没有上线。这跟咱学校没有好的师资有关,你最好去县城高中复读,明年听你的好消息。”老校长的话使他略感安慰。但这一丝的安慰马上烟消云散。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实在紧张。前两年家里刚盖了4间新瓦房,花掉了本来就不多的积蓄;大弟弟又考上省内一所中专,学费不菲;小弟弟也在上学。去县城复读,钱从哪儿来?不愿意让爸妈为难的他很是惆怅。关键时刻,一个经商的表哥听说了这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主动借给他家1000元,父亲又把家里的耕牛卖掉,这才凑齐了他复读的学费。

1993年9月的一天,父亲骑自行车载着他来到60里外的砀山第二中学,开始了复读生涯。没想到,一入学,他又受到一次重挫。

开学后的一次摸底考试,他在全年级近200人中只考了100名左右,他感觉自己的基础真是不行,必须奋起直追才有希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他每天学习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一学期下来,他的视力由1.5降到0.7,但进步并不明显。看到提高很快的同学,他非常羡慕,对自己的原地踏步,他十分苦恼。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提高成绩其实就是要在考试中少出错,怎么能减少出错呢?平时就应该多总结错误,吸取教训,这样错误就会越来越少,成绩自然提高。他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感到惊喜,随后就改变了学习方法。在继续大量做题的同时,他把1/3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反思、总结错题上面。他为每一科都搞了一个错题本,随时记下每一道错题,弄明白错在哪里、为何错、应该注意什么,并作出详细记录。这样,每个错题都是他进步提高的机会,真正是“吃一堑、长一智”。一开始,需要总结的错题很多,几乎忙不过来,但后来就越来越少了。也许是这种方法符合人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第一学期末,已跃居年级前20名。到1994年高考前夕,他每一门课都有四五个凝聚了思考和心血的错题本。1994年高考,他以全校文科第3名的好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录取,成为首都的一名大学生。

“和庆,你毕业后干什么?与我们一起去深圳当中学老师吧!”同学中的“铁瓷”向他发出邀请,他有些心动。

大四那年,班里不少同学都选择去沿海发达城市的重点中学执教,月薪普遍在两三千元以上,这在20世纪90年代末,对农村出来的他极具吸引力。但有次他听了北师大党史学名教授张静如先生的讲座,深受触动。张教授对台下学子讲:“年轻人千万不要浮躁,眼光要长远,应该扎扎实实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在他的引导下,和庆决定:要进一步深造,将来做一名大学老师。教学之余,做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思来想去,他决定报考本校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

决定考研时,离考试只有4个多月了。这期间还要进行教学实习,时间很紧张。但经历了残酷高考的他,对考研很有信心。他制定了严格细致的作息时间表,抓紧分分秒秒复习。对很多考研者来说,英语是一大难关,很多人栽在英语上面。他英语基础差,当时连英语六级都没过。认识他的人对他报考研究生都不以为然,认为基本没什么希望,玩玩而已。但他认准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为了突破英语关,他愣是把一本英语词汇书前后翻看了几十遍,整本书都散页了。他在一位英语老师的建议下,狂背英语课文,增强语感,积累词汇和句式。功夫不负有心人,英语考试,他得了70分,比当年的分数线高出19分。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实现了从农村娃到研究生的华丽转身。

独辟蹊径写专著

“哇噻,绿树成荫,鸟鸣婉转,过去低矮的瓦房变成了3层小楼,商铺变成了超市,公交车通到家门口。”2001年又一次回到家乡的他,为老家的变化而欢欣鼓舞。在与家人、亲友的聊天中,他了解到:过去一年有半年吃粗粮,很少吃到肉的情况己一去不复返了。农村中很多物质生活设施和城里已差别不大,人们不愁吃穿,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在农村已不是稀罕物。但贫富差距比过去明显拉大了,干群矛盾有增无减,内部积累了过去很多没有遇到的矛盾。

学党史的他凭直觉感到不对劲。他很想探究,中国社会各阶层到底发生了哪些深层次的变化,面临哪些挑战?为了解开这个谜,他来到天津市委党校当了一名党史教员。在教学之余,深入到天津的农村、厂矿和社区,了解社会各阶层在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分化的状况。他感觉到:这是个希望与忧虑同在、感动与疼痛交织的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似乎并不比过去幸福。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的和谐稳定构成很大挑战。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成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

他通读了“马列”的大量原著,读了十几遍《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历史》等。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很多思考,他把自己的各种心得体会,都作了专门的笔记,几年下来也积累了几十万字,在此基础上撰写了3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

“王老师,我想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还请您给我当导师。”2004年“十一”假期,他从天津坐城际列车专程到北京看望恩师王炳林教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2005年9月,经过严格的考试,他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实现了人生的又一个目标。

入学后,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他主要从事党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当了解到王老师正在主持《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课题研究时,他主动请缨,承担了课题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为了做好这一课题,他与时间赛跑,他放弃了两个寒暑假,节假日更是在图书馆、研究室度过,最终拿出了高质量的成果。2009年,人民出版社为他和王老师联合出版了《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一书。

在读博期间,他时刻将对社会各阶层变迁的研究放在心上,一有空,他就着手调研。在选择博士论文题目时,他选择了现实性、时代感强的题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与社会稳定”这一课题作为研究方向,并很有信心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他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阶层变迁,对政治稳定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国政治稳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难题,提出以常态化的眼光看待群体性事件,树立动态的社会稳定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传承文化传统,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最终,他写出了20万字的论文,顺利毕业,这篇博士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阚和庆成了博士”,这一消息在家乡一传十,十传百。他的父亲每天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他大儿子为阚家光宗耀祖了。

资政育人谱新篇

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阚和庆进入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成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在教学中,我的一个突出体会就是要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相结合,这样才能说服人,学生也爱听。”在谈到自己十几年的思政课教学经验时,他向笔者说出了他的体会。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比过去大得多了,在课堂上让他们顺利接受思政课老师讲的那些道理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就抓住人人都爱听鲜活生动的故事的特性,结合大量的故事、案例来阐述道理,结合学生的人生来讲道理。为了找到合适的故事、例子,他平时在看书看报时,见到有意思的话、有趣的事情、有见解的观点,都会专门记下来;在与学生聊天时,注意了解、收集学生的感受体会作为辅助材料,以备教学之用;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他注重讲人,讲伟人的智慧韬略、人生态度、人生精神;讲改革开放时,不仅讲政策,还讲很多创业人物的传奇故事,通过讲故事阐述大道理,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的亲和力,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使枯燥的理论课妙趣横生,学生很爱听。

“老师,感谢你对我的开导,使我顺利毕业。”环境科学2014级姓麦的本科生毕业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他专程来校对阚老师表达感谢。大二时,他一度不爱听课,觉得自己家境优越,前程无忧,根本不把学业当回事,厌学情绪严重。阚和庆就经常在课下与他交流、聊家常,拉进彼此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分析他的家庭情况,委婉地对他说:“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靠父母不能长久,需要自强自立才行。”通过渗透式、启发式引导,这位同学的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终于醒悟过来,走上正途。

这些年,阚和庆老师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大学生在大一大二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对各种社会现象缺少正确认识,但参加工作或出国之后,他们的思想往往发生很大变化,开始感到当初思政课上老师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只是空洞说教,甚至出现“一出国就爱国”的现象。这些都更增加了他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和决心。

他常说:我从一个农村娃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现在各方面工作条件很不错,自己很知足,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虽然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但我要把它做好,要做个肚里有货的“富老师”,不断传递正能量。

2015年北京市社科联组织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在社区举办周末大讲堂。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主动请缨,在3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到通州区潞城镇、平谷区兴谷街道、昌平区南口镇、房山区史家营乡,为几千名党员群众进行理论宣讲、答疑解惑,受到普遍的好评。

一路走来,阚和庆深感早年的艰苦和磨砺,是自己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与父母留影(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

 

仁心一片筑忠诚

亲子鉴定师大宝:现实生活比影视作品更“狗血”

强军路上的“好兄弟”

卖零食的“疯兔盒子”,为吃起航

八年“千培”,成效显著

大男人张光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