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远方的家

如今的泉州依然很舒服

作者:文/陈辉

之前第一次知道泉州,是在一本关于航海的小说中读到的。书中的泉州港贸易繁荣,万邦云集,那里的港口停泊着世界各地的万里大船,商铺里也交换着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印象。然而心中也明白,不光是作品和现实会有差异,一个地方的过去风貌和现状往往也大有不同,正如真实的西安不全和《妖猫传》中的长安一样,现在的南京也不再和过去的金陵一样。但我们仍然能从遗留下来的痕迹中,追溯到许多久远的故事,将它们和老城新貌摆放在一起思考,一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泉州对久居江浙的我们来说是很不一样的。这里气候更温暖,街巷或是院落中,盘根错节的老榕树随处可见。庄严繁复的庙宇、道观林立,民居的颜色大多偏“闽南红”,翘着漂亮优雅的燕尾脊。这里的店铺里时常放着风味独特的闽南语歌曲,人们讲起普通话,也会因带有闽南口音而格外可爱。要说“异域风情”的话可能有些夸张,但泉州对我而言,确实有一种亲切又神秘的感觉。

据我们的向导说,这里的许多人往祖上追溯,都是从中原迁来的,为的是躲避动荡——听上去和《桃花源记》一样。闽南建筑上特殊的燕尾脊也被当地人赋予了“不忘本”的含义。回想起自己去过的中原地带,再看着眼前的泉州,不论是遥远的空间距离还是迥异的风土人情,都让人想起“沧海桑田”这个词,人世的变化实在是奇妙。

关于泉州人的小吃,个人体验是总体上偏清淡,似乎还有一点点偏甜,当提起“辣”的时候,向导则露出了敬而远之的表情。对于生于浙南沿海,又喜欢台湾小吃的我来说,对清鲜的泉州食物基本上都一见如故,如牛肉羹、米线汤、海蛎煎等,都像微调之后的家乡菜。当然也有完全陌生的东西,例如以沙虫制成的冻品——土笋冻,吃起来酸酸凉凉,味道其实不错,但可能会让很多外地人无法下口吧。

对于泉州,外地人最为了解的话题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了。古代的泉州,有着商贾云集的大港,一条条途径这里的航线,连接起了东西南北洋。泉州人海上经商由来已久,至今这里也是有名的侨胞之乡,出过很多活跃的商人,第一是因为地理上靠海,第二大概就是向导所说的“穷则思变”。

因而和许多“血统纯正”的历史古城相比,泉州存在的异国元素就显得很多样了,当年随着海上丝路运进来的除了货物还有文化。我们单从泉州建筑的细节之处上,就能发现不少艺术交融的痕迹,这里的佛寺里整体为中式建筑,但会也有饰有伊斯兰风情的浮雕纹路,开元寺的石柱上则留有印度教里关于湿婆的典故。五店市和西街的小洋楼,色彩上还是闽南经典的白色与红色,有些还保留着燕尾脊,但屋子楼层比闽南传统建筑更多,带有小阳台,有着浓郁的南洋风情,是远渡重洋的侨胞带回来的。

在泉州的街头闲逛,你还会发现自己走在一座天然的宗教博物馆里,不但宗教建筑随处可见,派别更是海纳百川。涂门街关岳庙毗邻的地方,就是伊斯兰教清净寺的所在,在承天寺的庭院里,则能看见天主教堂高悬的十字架……这些迥然不同的宗教能在这里兼容,实在罕见,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曾经的长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异邦文化也有着同样的胸怀——各种思想交汇、传播,胡人安居乐业,且能入朝当官。或许越是繁荣活跃的地方,越是能求同存异,可以想象当时的泉州,是多么先进和开放。

如今的泉州是一座富庶而低调的海港城市,尽管那些古老的港口已经逐渐失去昔日的功能,但其实不会让人感受到岁月流逝、白云苍狗的落寞。繁华靓丽的晋江市,夜景灯光璀璨;古朴的老城区,充满了热闹的人间烟火气;还有广阔的大海上,渔船往来……都让人感到这里始终富有生命力。遥远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海上丝路的遗风却依然留在这里。

简单来说就是——真是个舒服的地方啊。

 

观清凉悦目之泉

山水桂林 迷蒙在烟雨中的情意

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

“沙漠桃花源”突尼斯Tunisia

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小十三陵”

杜布罗夫尼克 天堂就是这模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