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开胜是布依族,今年82岁,家住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他的老伴是汉族,大儿媳是傣族,二儿媳是白族,三儿媳是景颇族。5个民族一家亲,成为边疆各民族之间“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
班开胜祖籍在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拢外寨。1951年,随着贵州地区的解放,他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能够上学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当时我家里经济比较困难,除了上学还要干很多农活。我念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回家赶上征兵,我就报名光荣入伍了。1956年我被分配到盈江3471部队,从此就和盈江结了缘。”
5年的军旅生涯结束后,班开胜本想着可以回到家乡伺候双亲,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但部队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留在盈江,留在边疆,继续为这片土地服务。最终他还是留在了盈江,留在了青春开始的地方。
转业后班开胜被分配到铜壁关地区公安局做特派员,主要工作是管理辖区内的治安。铜壁关位于盈江县城的西南部,是通往缅甸密支那的重要通道。这里自古为边塞要地,明朝末年为抵御外敌入侵、稳固边疆,专门修筑了边关重卡——“天朝铜壁关”。铜壁关一带,生活着景颇、傣、德昂、阿昌、傈僳、汉等多个民族。
铜壁关成了班开胜新生活开始的地方。经人介绍,他认识了李军兰。“结婚以后,我的心也就完全落在这里,从此以后盈江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成家以后的他,继续做着公安工作,节假日就回到家里帮助妻子、岳父母做农活。
由于长年在民族地区工作,受到多民族文化的影响,班开胜一家相处得也是其乐融融。“我们家里有5个不同的民族,这么大一家人就我一个汉族,反倒成了家里的‘少数民族’了。”老伴李军兰开玩笑地说。这一家人几十年来没红过脸,大家互相尊重各自的民族风俗,坦诚相待、和睦相处。在子女找对象时,老人也从来不会因民族不同而干涉。班开胜现在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傣语,景颇语也基本能听会说。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也不例外,大家在不同民族语言的交流中耳濡目染,在生活中增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现在我们家里的通用语言主要是盈江方言,儿子、儿媳们懂的语言还多一点。”
“入乡随俗”,是班开胜的人生格言。他说,到了一个地方,你就要适应当地的生活。当年班开胜到了盈江地区后,很快就学会了傣语、景颇语,跟着当地群众一起庆祝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如今,尽管长年远离故乡,仍“乡音未改鬓毛衰”。当班开胜和贵州老家的亲人打电话时,依然讲着布依语,那也是老人现在唯一讲布依语的机会。“爷爷和贵州老家的亲戚打电话的时候,非常开心。”老人的孙女李鼎惠说。
“儿女们的婚事也都是按照当地汉族的婚俗操办。至于女方家怎么办,我们也很尊重。大家都是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给儿女操办婚事。儿女们都是自由恋爱。”老人说。
三个儿子虽然找了三个不同民族的媳妇,但是聚在一起时只讲亲情。孝敬父母、尊重哥嫂,爱护弟妹。
因为子女们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班开胜老俩口的日常起居由三儿子夫妇照顾。每逢老俩口生日的时候,儿孙们都会回来一起吃顿饭,全家人一起度过开心的时光。“老人们的生日成了家里最大的节日。春节、中秋节全家人可能都不一定能聚齐,但是到了父母的生日,大家无论多远也会赶回来团聚。”三儿媳说。
三儿媳是盈江本地的景颇族,烧得一手好菜,老俩口都喜欢吃她做的饭菜。不仅如此,身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她,还负责大哥、二哥家的三个孩子的学习辅导。说到家庭教育,尽管以前从事的是公安工作,但班开胜一直提倡说服教育,不提倡棍棒教育。“我爷爷很和蔼,从小他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不该做的事情不能做。”说起自己的爷爷,李鼎惠一脸尊敬。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爷爷的陪伴与教育,在李鼎惠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责编: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