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在家的星空中

作者:文/和晓
我敢肯定,沙力新家的星空图你一定没有见过。它太过平凡,平凡到当沙力新家人和我讲述时都觉得“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同时,我也敢肯定,你一定会有熟悉的感觉。

沙力新家的合影最亮的那颗星

沙力新是全家最亮的那颗星。这个年逾五十、小肚微凸,每张照片都能摆出严肃表情的彝族汉子,照亮了整个家庭的星空。

1980年,出生于云南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乡竹山村的沙力新初中毕业,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乡里的一名教师。

不说估计你也能猜想到,那时的山村学校形象——一间破屋,一位老师,几个学生……沙力新的课堂亦是如此,只是西川乡少数民族多,他的几位学生说着不同的民族语言,咿咿呀呀地更为热闹。“我的学生来自很多民族,普米族、彝族、傈僳族、汉族……”

对于乡村老师来说,一人多能是必须的。一到五年级,他全科全能;桌椅不够,他自搭自建;课本不足,他巧手来粘。碰上高年级的学生,沙力新觉得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时,还得自掏腰包。“乡里缺编制,那时候没有办法了,我就花自己的工资请有文化的人来代课。”

沙力新对学生的爱特朴实,就是见不得学生受苦。在大女儿胡玥的印象中,小时候家里的被窝很暖,总是挤着被父亲带回家的学生。“我们自己家粮食都吃不起,爸爸还带来好多娃娃。”“七八个的时候都有,大家睡觉都挤在一起。”

遇见因贫退学的学生,沙力新会一边鼓励学生继续学业,一边承担其所有费用,解决学生后顾之忧。沙力新的彝族大儿媳罗晓梅2009年嫁进门时,沙力新还在供养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连鞋子衣服都是他来出,供到六年级。”

火星与水星

沙力新在学校工作后,与竹山村的胡支马一来二去,渐生情愫。讲到与胡支马的爱情,沙力新言简意赅:“她喜欢我,我也喜欢她,就成家。”

沙力新是彝族,胡支马是普米族。族外通婚,对于彝族来说当时还比较少见。对此,沙力新却有自己的见解:“当时我看着普米族先进、勤劳、讲卫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强,特别地好客。胡支马又对我好,我就和她结婚了。”不仅愿意结婚,他还答应做上门女婿。

胡支马这边,则得到父亲的支持。“我外公很开明,我妈妈她们姊妹五个嫁给了五个不同民族的人。”胡玥细细数来:“大姨爹是摩梭人,二姨爹是普米族,三姨爹是彝族,四姨爹是汉族,五姨爹是傈僳族。”

不同的民族成分,使得沙力新家的星空图底色多了一种融合、多彩的韵味。“我们兄弟姊妹都会讲普米语和彝语。我们和爸爸讲彝语,和妈妈讲普米语。有时大家都讲彝语或者普米语。”一个家庭,不同的语言,胡玥兄妹早已适应,切换自如。对小孩子来说,更为幸福的是两个民族的节日都能过。彝族的火把节,普米族的吾昔节、七月半,他们都不会错过。

婚后的沙力新家多了一儿两女,生活压力陡增。除了教书,沙力新开始谋划其他的门路。竹山村离乡政府所在地有30多公里,当时唯一的粮点就设在乡政府,大家都往那里聚集。改革开放后,乡政府附近的市场慢慢有了起色,沙力新仔细研究市场上的货物供应,时不时带点特产外出销售。“我用70块钱买了一匹马,驮着去卖点梨子、核桃。”胡支马也跟他学,家里的日子越发有了起色。

沙力新好观察、分析,他发现种花椒是个好门路。竹山村的地理环境很适合种花椒,“我动员村里人种花椒,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生活。”“学校与村寨挨着,农村和教育我都了解嘛,有些家庭特别困难,化肥都买不起,我们还把化肥分给他们。”现在的竹山村,在沙力新的带动下,家家户户种起了花椒。他自己家仅花椒这一块,年收入能有2万多元。

提及父亲,胡玥用“自豪”来形容。其实,这种自豪感还源自沙力新是村里的能人、好人,引人读书、带动经济、领村民做公共服务,村里人信他、服他、敬他。沙力新家的兄弟姐妹星星 长大再长大

1989年,沙力新的小女儿胡春芳出生。到她入学读书时,竹山村的小学条件有了大改善,也不再是一师一校。虽然如此,村里孩子们上学仍然不容易。“小学一至四年级在我们村念,五六年级要跑到乡政府那边上学,初中又要去县城。”沙力新说。

时至今日,胡春芳和姐姐仍然对从西川回竹山的山路记忆犹新。路远,30多里地,靠走;风大,走路时碰上大风,得立马坐下来,等风停了,得赶紧跑;险,一路蚂蟥颇多,有时它们吃饱了,会在路中间立起身来,吓人得很。

十来岁的小孩,思家心切,硬是靠着对父母的想念走完全程。“我们两周回家一次,从上午放学开始走,到家的时候已经天快黑了。”“小时候穿的布鞋和钉钉鞋,鞋跟经常走掉。”一回到家,暖意就从心中涌来,“不管多晚回家,父母都是做好饭,等着我们。”

“现在好了,开车四五十分钟就能到家。” 2014年,沙力新组织村民利用政府拨给村里的埋沙款,再自筹部分资金,修通了竹山村的公路。

2000年前后,胡春芳初中毕业后,跟着堂哥到广东打工。“我哥有点像包工头,他开始是自己出去打工,后来带人过去一起打工。” “主要做TCL的芯片,加班的话一个班12个小时,一个月工资1000多块。”

两年之后,这个活泼乐观的小姑娘,不愿意整天呆在厂里,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幺姑娘喜欢理发师这个职业,我申请了贷款帮她开了个理发店。”沙力新用工资本抵押,获得了近10万元贷款,在丽江古城南门帮胡春芳开起了理发店。胡春芳给小店取名“发缘地造型设计”。“我的想法是做头发么,有缘分的顾客肯定会来我这边。”这名字兆头好,开店不久,胡春芳就遇到了相伴一生的那个他。

星光暖暖

胡春芳的老公和春权,是丽江的纳西族。“我说要给她介绍对象,她说就喜欢我这种样子的,我就把自己推销出去了。”他性格开朗,讲到这里,话里满满都是幸福感。

两人相处到谈婚论嫁时,和春权方知恋人是普米族。他对此并无特殊感觉:“不管哪个民族,只要人好。”但和春权足够细心,在第一次见沙力新前,他对普米族、彝族的礼节进行了了解。“第一次见我岳父是在丽江城里,感觉他人很和善,脾气很好。我和他很投缘。”

沙力新对胡春芳的婚姻并不干预,只要年轻人喜欢,他觉得都可以。对于未来女婿是纳西族这件事,他很支持。三兄妹都找到了不同民族的称心伴侣。

这次见面后,胡春芳同和春权的婚事就敲定了。彩礼和嫁妆方面,考虑到各个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沙力新决定去繁就简,综合一下,按照自己的能力给。婚礼选在2013年9月10日,“是教师节,我特意挑选的。”和春权考虑到岳父是教师,觉得定在那天全家人都能“安安逸逸、高高兴兴。”

婚后,和春权两口子住在丽江古镇,理发店也跟着迁了过去。几年下来,和春权已经完全融入沙力新这个大家庭,大家相处得很愉快。用沙力新的话说,“无论汉族还是纳西族,只要人好,顺其自然,慢慢地相处,任何人都好相处的。”

几年前,沙力新因高血压引发了脑梗塞。和春权担心不已,“在丽江检查后我们还是不放心,就带他去大理检查。作为姑爷,父母亲健健康康地我们才能放心,父母亲有点小病小痛,我们心里也不好过。”这一去,四周时间,沙家三姐妹轮流从丽江到大理陪护,和春权来去得勤,四周里跑了四五次。

“老人对我也非常好。”只要女婿回家,沙力新总是安排妥当,捉鸡宰鱼,在家里等着。

大儿媳罗晓梅自2009年开始,就一直与公公婆婆两位老人一起生活。“他们都很好相处,公公支持年轻人的想法,为人处世都很好。婆婆对我们晚辈很照顾。”刚嫁到家里时,罗晓梅不会讲普米话,胡支马就会用彝语和她沟通。

沙力新多年来还练就了“采草药”的本领。到摘花椒的时节,碰上雨天,老人会将草药泡入足浴盆,让孩子们回家就泡上。“公婆心疼我们,还帮我们端水倒水。”

2017年,沙力新在房屋旁边挖了一个两三亩大的鱼塘,养了些鲤鱼、草鱼,亲人们回家又有了新的交流项目——集体钓鱼。等塘里的鱼儿上了桌,一家人品着鲜美的家常菜,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责编:增林)

 

汪洋会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

情满塞上 奋进逐梦

宁夏各族各界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辉煌宁夏篇

走进多民族家庭 1978~2018

寻找“骆驼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