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草原上的人们”

变幻的灯光,动人的旋律,鄂温克等各民族的歌手美妙的歌声,亲朋好友正为新人送上最诚挚的祝福:这是一场达斡尔族小伙和鄂温克族姑娘的新婚典礼。

迎娶到美丽贤惠的新娘,新郎雪军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真的像做梦一样!”兴奋之余,雪军讲起了婚礼的场景:“从接亲、敬酒、叩拜老人等,都采用了鄂温克族的传统婚礼方式,但简化了很多细节。我充分感受到岳父母全家对我的关心和包容,我也会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女婿。”

婚礼现场,本文的主人公萨仁其其格正身着浅粉色的鄂温克族长袍,满脸洋溢着喜气,忙着招呼来宾,因为这是她亲戚家大喜的日子。萨仁其其格的家族合影和乐一家 编织幸福生活

58岁的萨仁其其格是一位传统的鄂温克族女性,平时她总是身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笑眯眯的,初次见面就给人一种邻家阿姨的感觉。

谈起自己的多民族家庭,萨仁其其格很自豪:“我是鄂温克族,我爱人是蒙古族,女婿也是蒙古族,儿媳妇是汉族,我们的大家族中还有达斡尔族等。”

生活在一个由135人、5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萨仁其其格感觉很有趣:“我平时和孩子说鄂温克语,跟爱人、女婿讲蒙古语,虽然汉语不是很好,但我尽量和儿媳妇用汉语交流,有达斡尔族亲戚在场就说达斡尔语。”当家庭成员们全聚在一起时,几种语言不停转换,就像电视机遥控器换台一样快。

去年,萨仁其其格家里又多了一位新成员: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儿子白智勇和汉族女孩代行吟结婚了,儿媳的知书达理和为人处世让老俩口赞不绝口、十分欣喜。

刚当上妈妈的代行吟是南方人,嫁给白智勇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热情善良:“认识老公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鄂温克族。公婆都非常关心我,聚会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活跃的气氛让我也不由自主地陶醉了。”

提起弟弟的婚礼,作为大姐的永赛印象深刻:“在旗里,我们用传统的鄂温克族方式举办了婚礼;在深圳,我们又参加了中式传统婚礼,两种婚礼形式同时在我家举办还是头一次。”看了看手机里刚刚满月的小侄子照片,永赛笑着说:“弟弟和弟妹在深圳生活和工作都很顺心,真为他们高兴。”

喜事在萨仁其其格的大家庭里接连不断。两年前,一位洋女婿从大洋彼岸来到他们家。她的达斡尔族外甥女毕力格去美国留学后,认识了电脑工程师约翰,并喜结连理,让这个多民族家庭又增添了“国际范”。正值呼伦贝尔水草丰美的夏季,毕力格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家探亲。初到妻子的家乡,约翰就被这里独特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这次来到萨仁其其格的家里,他想给一岁半的女儿买件达斡尔族衣服。“我希望我们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民族,多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约翰用流利的汉语与萨仁其其格交谈着,小女儿在柳条包里翻来翻去,对一切充满好奇。

因为爱,多个民族融情到一家;也是因为爱,他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片痴心 唤醒民族记忆

1978年,萨仁其其格走上工作岗位。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当了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倾注半生年华。

岁月如梭,家乡鄂温克族自治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尘土飞扬的土路逐渐被平坦畅通的柏油路代替了,农村牧区都通了电和水,家家户户的生活都越变越好。萨仁其其格的兄弟姐妹也都组建了各自的家庭,他们当中有老师、政府公职人员、文艺工作者……各自都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奋力拼搏着。

母亲过世后,萨仁其其格的脑海里时常浮现一家人热火朝天搭建柳条包的情景:这边父亲正在立地杆,找柳条做围、拿芦苇做顶,再附上天窗和芦苇帘;那边母亲在制作马尾线、五畜绳,以便父亲捆绑柳条包。搭建好柳条包后,他们就跟着母亲一同布置内部摆设。到了冬季,还要给柳条包披上一层厚厚的毡子保暖。

随着社会的进步,鄂温克人告别游牧生活,过上了舒适的城市生活,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却渐渐被人淡忘,这是她不愿看到的。她希望用余生找回民族的记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萨仁其其格不怕别人说她爱“折腾”,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她说干就干。

2015年,萨仁其其格联合5名妇女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达坎手工艺品牧民专业合作社,在一间狭小的地下室开启了她的圆梦之旅。

创业对于年逾半百的萨仁其其格来说,是一次从未经历的艰难挑战。为了让合作社运转起来,她自掏腰包填补资金缺口;在工作室里,她和伙伴忙着做手工活,常常忘记夜晚的来临;为了尽可能多地找到传统手工艺人,她四处打听,耐心劝说。慢慢的,多位牧民艺人纷至沓来,她的心终于踏实了。

2016年,一个好消息传来——旗政府投资建设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向非遗传承人、高校毕业生和工艺师提供资助。于是,萨仁其其格很快将工作室搬到创业园,并成立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体验基地。

众人拾柴 托起“非遗梦”

傍晚的霞光映照在萨仁其其格的脸庞上,忙碌的一天快结束了。自从合作社入驻创业园,人气越来越旺。

走进这间原木色装饰的门店,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店里展示的柳条包摆件、五畜绳、皮雕饰品、民族服装……每一件手工作品都诉说着鄂温克人的故事。紧挨着门店,一座盖好的柳条包向顾客敞开,内部装饰得古色古香,充满鄂温克族的生活气息。

“合作社就像我们手艺人的家,我会尽己所能,将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牧民哈斯其木格是萨仁其其格的表妹,更是她多年的知己。听说萨仁其其格在做非遗项目,哈斯其木格毫不犹疑地加入了,现在她是呼伦贝尔市五畜绳非遗文化传承人。在合作社的帮助下,21位牧民已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呼伦贝尔市级、鄂温克旗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柳条包、五畜绳、恩格日奶酒、皮具、索黑温特等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保护。

今年,萨仁其其格不仅把非遗项目带到了校园,为学生现场指导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还代表全市参加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展览,引起很大反响。梦想越来越近,萨仁其其格觉得这几年吃的苦都变甜了,暗下决心要将这条路走到底。

鄂温克族自治旗60周年大庆期间,丰沛的雨水让草原越发翠绿,旗里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在这次盛会上,怎能少了萨仁其其格一家!他们或参加文艺演出,或参与组织庆典,用各自的方式共同庆祝这场家乡和民族的盛会。被分配到文体导演组的永赛,为开幕式忙得不可开交。

受邀参加此次旗庆,萨仁其其格的老弟额日德尼特意从锡尼河东苏木赶来,对庆祝活动的筹备工作充满信心:“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下举办旗庆是很有深意的,这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拍摄地点,是歌曲《敖包相会》的故乡,展现了鄂温克旗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也表达了草原儿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就是一个缩影,他们在鄂温克草原上生存繁衍,见证了这片草原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家庭与鄂温克草原上的千万个家庭一样,也曾经历酸甜苦辣,但终究把日子过得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责编:增林)

 

汪洋会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

情满塞上 奋进逐梦

宁夏各族各界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辉煌宁夏篇

走进多民族家庭 1978~2018

寻找“骆驼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