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敏父母亲结婚时的合影
毅敏一家三口的合影
姻缘
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的氛围中,毅敏结识了丈夫黄波。俩人在工作中互相欣赏,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黄波(藏族名:扎西朗加),来自四川康定,现任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分党委书记。
毅敏夫妇平日有散步的习惯,不久后她就注意到,每次散步时,丈夫都会带着她沿顺时针方向行走——这是因为藏族素有顺时针行走的习惯。起初毅敏对这种习俗不太适应,但她选择了尊重丈夫的习惯。“尊重对方,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这样,夫妇俩沿着“顺时针”的道路走了近30年。毅敏说:“我会尽量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互相尊重,相处起来才不会困难,才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与妻子一样,丈夫黄波也在努力适应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以前,毅敏的父母在家中主要讲蒙古语。黄波的加入,使汉语成为大家交流的主要语言,但上了年纪的母亲有时想不起某些词语的汉语说法,一时情急就会用蒙古语表达。开始时黄波会让毅敏作翻译,后来不管听懂与否,他开始通过老人的神情去判断基本意思,再后来他也可以大致听懂一些蒙古语词汇了。这让毅敏和家人都备感欣慰——这不仅是黄波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一家人心灵的契合。
父母
对于毅敏和黄波的这段姻缘,毅敏的母亲是非常赞成的。她认为,无论哪个民族,婚姻最看重的应该是人品。毅敏的父亲巴图孟和与母亲赛吉日玛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同班同学,巴图孟和还是鄂温克族第一代大学生。两人主修蒙古语言文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可谓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参加工作后,夫妇二人分别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艺术学院任教,1972年又一起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
巴图孟和与赛吉日玛结合的那个年代,双方家族在文化习俗上同样存在很大差异。当时,鄂温克族是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部落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巴图孟和的家族起初也并不同意这门婚事。结婚之后,赛吉日玛对丈夫的家人非常关爱。渐渐地,巴图孟和的家人也接纳了这位美丽、聪慧、大度的达斡尔族女子。
改革开放初期,巴图孟和创作了大量关于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作品,积劳成疾,不幸于1981年离世,留下大量手稿。为了传承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化,赛吉日玛一边抚养3个孩子,一边整理丈夫遗留的手稿。鄂温克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赛吉日玛自学了鄂温克语和布里亚特的民间方言,并用蒙古语记录和整理手稿。经过20年的努力,最终将丈夫留下的手稿发表出来。
谈及自己的母亲,毅敏饱含敬佩之情。她一直把母亲当作生活的标杆,母亲包容大度的心态深深影响着她。正因为如此,她与公公婆婆相处得很融洽。每逢藏历年,毅敏都会以藏族媳妇的身份给远在四川的公婆祝贺节日。今年3月,婆婆不幸把腿摔断,繁忙的工作之余,毅敏与丈夫立即赶回老家照料。公公婆婆也非常喜爱他们的儿媳,母亲节那天,毅敏接到婆婆的祝贺电话,婆婆温柔的声音让她感到亲切又温暖。毅敏与丈夫的亲戚朋友也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只要有机会,大家都喜欢来他们北京的家中作客。
老母亲生日时毅敏大家庭的合影大家庭
如今,毅敏三兄妹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毅敏的弟弟勇敏从俄罗斯留学回来后,在北京创办了一家边贸公司,经常接待国际友人,为他们介绍发展中的中国。他还与一位蒙古族姑娘结识相爱,并在北京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专程从老家赶来的13位鄂温克族亲戚穿着传统的服饰,与蒙古族的亲家及朋友们载歌载舞,那个场景让人难以忘怀。如今,勇敏可爱的儿子已经10岁了。毅敏的妹妹诺敏则长期生活在日本,并尽自己的所能资助在日本留学的内蒙古籍学生。她也经常同丈夫和女儿回北京与家人团聚。诺敏的女儿考入日本著名的青山学院大学经营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因具有中日英多种语言的优势,进入某日本公司国际部工作。
每逢周末,毅敏的母亲就会准备一大桌饭菜,召唤儿女及孙辈来家里团聚。每次聚会上都少不了藏族传统的酥油茶、蒙古族特色的奶茶。如果妹妹一家从日本回来,母亲还会煮好他们喜爱的咖啡。能歌善舞的母亲很有艺术修养,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每当音乐响起,母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跳起踢踏舞。母亲的热情感染着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每位成员,每个周末家里就像开了一个小型派对,伴着乐器唱歌、跳舞,全家人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毅敏一直努力将母亲的这种正能量传承下去。六一儿童节,她就曾经带着儿子扎西去打工子弟学校参加活动,给孩子们送些毛衣等生活用品,扎西还给同学们表演了诗歌朗诵。毅敏告诉记者:“家庭的幸福就在于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与人之间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和睦相处。”她也将这种思想运用在教育子女上。扎西在多民族的家庭里长大,养成了接纳、开放和包容的性格。他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大四的学生,一直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打算今后出国留学研读艺术。扎西还用心地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碰到蒙古族同胞,他用蒙古语打招呼;遇上维吾尔族同胞,他又用维吾尔语问好……他还会英语、日语、德语三门外语。看到儿子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始终葆有健康向上的心态,视野越来越开阔,毅敏非常欣慰。
对毅敏家的三代人而言,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是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跨越式转变。“我们这个多民族家庭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毅敏如是说。 (责编: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