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ng a monumental blueprint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Record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making national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 LI Haiyang, YANG Guoqiang// Chinese Hospitals. -2018,22(10):48-50 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No.28, Guiyi Road, Yunyan District, Guiyang,550004, Guizhou Province, PRC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边远地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匮乏、高端医疗人才欠缺、整体医疗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医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群众“看病远、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至今依然严重。贵州省需要有一个诊疗水平较高的“区域医疗中心”,带动提升全省的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服务能力。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附院”)创建于1941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强劲,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是贵州省医疗服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全省医疗行业的龙头单位,贵医附院有责任为加快“健康贵州”建设和实现贵州省与全国同步小康做出应有贡献。近几年,医院从学科、人才、科研、教学、服务、环境和基层帮扶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早日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1 强学科,做好全省医疗行业领头羊
学科发展是医疗服务提升的基础。医院以“建设一批具有明显特色、西南一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为目标,按照“培植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全面提高”的学科发展策略,集中建设了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以此为依托,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增强了医院发展的实力和后劲,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医院现有临床学科5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有国家级基地13个、国家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干细胞研究机构1所、国家高级卒中中心1个、国家胸痛中心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GCP)专业25个(28个方向)、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1个以及院士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室9个;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8个、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个、贵州省一流平台建设项目1个、贵州省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3个、省级医疗质控中心20个、省级医疗中心14个、贵州省医学研究机构3所、省级人才培训基地12个和省级创新团队9个。医院拥有的省级及以上各类资质及平台数量均处于全省前列。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西南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贵医附院连续3年(2014-2016年)排位全省第1,进入西南区排名前5的学科数量全省最多。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中,贵医附院连续4年(2014-2017年)入选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是贵州省唯一入选的医疗机构。2 兴人才,医疗队伍不断充实优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医院学科发展的不竭之源。医院本着“人才兴院”的理念,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增强人才储备。医院现有高级技术职称员工近900人,博士、硕士近800人,硕、博导师400余人;有诺贝尔奖客座教授1人、合作院士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省核心专家5人、省管专家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6人;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1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获得者2人。在中华医学会的学术任职中,有全国副主委1人、全国常务委员7人、全国委员32人;在贵州省医学会51个专科分会中,贵医附院任职主任委员的有37个。医院的人才层次、数量和学历结构均处于贵州省医疗机构领先水平。
3 重科研,基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医院重视和加强科学研究,将科研提升到医院发展的战略层面,并探索出一条由医疗教学型医院向医疗教学研究型优质医院转化的道路。近年来,医院尤其重视科研投入和建设,采取多举措鼓励科研创新,使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4年,医院投资近亿元,建立了国际化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是从基础医学研究到临床应用转化的重大疾病研究基地和科研创新平台,截至2017年已有近200个国内外的团队在中心开展医学研究。医院把中心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的重要平台。诺贝尔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成为中心名誉主任和客座研究员。贵州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马歇尔教授与贵医附院的合作,设立马歇尔基金,推进临床医学创新研究。药物临床试验I期病房于2017年在贵医附院投入使用,成为贵州省临床药物研发的重要平台。
近几年,医院先后获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国家重点研究室、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资质。贵州省肝胆胰脾疾病研究所、贵州省血液病研究所、贵州省脑神经疾病研究所、贵州省周良辅院士工作站、贵州省贵州医科大学院士工作站“肝胆外科分站”和“道路交通伤救治分站”也在贵医附院设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任王正国教授受聘为道路交通伤院士工作分站指导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孝平教授签约加盟贵医附院肝胆外科院士工作分站,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教授签约加盟医院创伤修复中心。此外,付小兵、王正国、郑树森、陈孝平、王学浩、巴里·马歇尔、宁光、庄辉、周良辅等院士工作室也在贵医附院设立。
高端科研平台的设立和高素质人才的加盟为医院科研创新提供了保障、注入了活力。近4年,医院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64项、省部级课题307项,发表SCI论文426篇,编写专著47部,发明专利4项、实用专利58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7项。无论是医学研究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医院科技综合实力连续2年(2016年和2017年)排名全省第1,进入全国100强的学科数量全省最多。
4 兴教学,医学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医院拥有学士-硕士-博士-毕业后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培育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医院于2016年建设了新临床技能中心,总投资1.5亿元,总面积1.3万平方米,其规模和智能化水平居全国前列。2016年,在国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认证中,临床医学专业取得了6年免检的佳绩。2017年,医院获批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顺利通过。
在毕业后教育方面,医院承担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生教育、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等工作。2014年,医院成为全省第一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包含30个专业基地。2017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全国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继续教育方面,近4年共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45项,参加培训人员累计2.7万余人次。医院承担了400余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临床培训工作,近4年累计为基层培养各专业进修生2700余人,医院连续2年(2013年和2014年)获得贵州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一等奖。
5 夯基础,办医条件持续改善
为充分适应现代化医疗事业发展的要求和新时代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要,医院着力打造以人为本、布局合理、流程简捷、安全高效、环境优美、健康舒适的花园式现代化医院,突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的关爱。
医院建成了具有1200张床的智能化新外科大楼,整合资源建成了省内领先的临床检验中心、消毒中心、体检中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办医条件。
为了使医疗布局更加合理、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医院加大医疗用房资源调整和就医环境改善。从2016年开始,医院先后完成了26个非手术科室搬家及42个病区的改造工作。2017年,医院对门诊大厅也进行了改造,新门诊大厅更加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就诊条件大大改善。此外,医院还对主干道、主要院区进行了环境改造和美化,使得院区面貌焕然一新,患者就医感受大大改善。
医院还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改变服务模式,由原来的人工服务向智能化服务发展,提高服务效率,简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就医服务。2016年,贵医附院启用了新一代智能自助机,可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新智能自助机遍布门诊大厅和各住院区,患者可随时随地享受便捷化的服务。
6 帮基层,区域医疗水平普遍提升
医院主动承担公立医院职责,始终把服务民众和帮扶基层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带动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医院先后对安顺市镇宁县人民医院、长顺县人民医院等13所县乡级医院进行长期对口帮扶。派出支援人员432人次,在基层医院开展诊疗244775人次、查房6523次、手术5251例、新技术627项、培训47234人次,捐助设备20多台,价值超过2000万元。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上级部门和基层医院好评。2015年,贵医附院荣获“贵州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十佳单位”荣誉称号。
医院建设了远程医学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帮助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整体提升。2015-2017年,贵医附院与省内208所基层医院开展了远程医疗会诊,共计开展10634例;开展远程教学(培训)119次,涉及医院192所,培训20000余人次。
医院积极构建医联体,发挥大型医院的医教研优势,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从2015年9月~2017年年底,医院先后与53所县(市)医院签署了共建战略医联体协议。与医联体单位建立了“一对一”的对口帮扶模式,开展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和人员培训等。近3年,共计免费接收医联体单位进修人员547名,组织医联体单位专题培训50余次,培训4000余人次;与医联体单位开展远程会诊3307例,远程培训64次,培训4000余人次,医联体单位危急重症患者绿色通道转诊34人次。
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切实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了区域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为解决百姓“看病远、看病难”问题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
7 增资源,优质医疗资源快速增长
医院在全国较先开启了集团化办医模式,先后创办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安顺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等4所非营利性医院,其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均由贵医附院派出,带动了医院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医院在原集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集团化办医成果。医院与贵安新区政府及武汉同济医院合作建设同济贵安医院,与遵义市政府合作建设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遵义医院,与贵州省残联联合建设贵州省康复医院,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展,优质资源受益面明显扩大。
作为省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公立医院,贵医附院承担着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创新和提升的重要职责。贵医人将不辱使命,努力建设医疗教学研究型优质医院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继续肩负起保障黔中大地百姓健康的庄严使命,继续为贵州省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通信作者李海洋: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收稿日期 2018-08-28](责任编辑 鲍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