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作为学生基本素养的红线贯穿所有学科。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以智慧校园建设来倒逼教育教学改革,包括重新梳理教育教学的业务流程。产学结合,社会、产业与学校联动将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审视教育技术的新内涵,可能需要从关注教学的技术扩展到关注教育的技术,即技术不仅应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且应服务于整个教育改革。
【关键词】数字素养;核心素养;教育信息化2.0;智慧校园;产学结合;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18)9-0011-03
数字素养是当代学生的基本素养
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面临转型是世界性的问题,而对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历史欠账和欠缺以及未来的挑战的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是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人工智能只是其技术的聚集与更人性化的衍生。“互联网+”在业界已经各抱地势,迭代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永远是以昨天的观念、今天的技术面对着培养未来的人的任务,还处于在“教育+互联网”的门口进退往复的状态。看到了希望,也做了不少工作,正面临着转型的巨大挑战与脱胎换骨的痛苦。“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围绕当今乃至未来合格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做教育,才是走向大国气象、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丰沃土壤,教育就是这块丰沃的土壤。我们国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部署了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吹响了新的进军号,各方应有作为。
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风貌,德能相配。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已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在美国的核心素养方案中,18种核心素养中就有两种与数字素养直接相关。数字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延伸能力,关系到人机互动互生、共同发展。因此,数字素养是贯穿于所有学科的基本素养。
教育顶层设计的起点和终点都在数字校园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势头很好,教育必须紧紧跟上,与其奢言未来学校如何如何、教育范式的迭代与创新如何如何,不如面对现实思考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如何建设,思考“互联网+教育”如何在数字校园中体现出来,并付诸实践。如何建设数字校园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最大的问题。一切创新都来源于设计。教育最大的集合在哪里?在校园。我们都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我认为,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在教育部,而在校园。政府机构、技术部门乃至整个社会要服务于孩子的发展,都要围绕校园这个集合来思考。所以,要实现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这个目标,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是个标杆。当前教育顶层设计的起点和终点都在数字校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而是积极判断与设计落实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科学、技术、人性深度融合,走向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数字校园建设每一项具体细节的落实都关乎新一轮教育变革的成败。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梳理教育教学的业务流程;其次是流程数字化与可计算化;再次是物物相连,物联网最大限度地集聚和优化资源,在数字校园里人、财、物是一体的,都是可以快速组合和流程化的,是可计算、可体验、不乏教育温度的;最后是技术投映和工具的使用。终端与终端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综合设计并与流程自由挂接的。
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诸如:课堂常规教与学底线的确定;学习工具的支撑与学习成绩的提高;精准的教学测评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数字化管理与教育资源的统筹优化;教职员工关于教学小数据的积累及接受有关测评工具的使用培训,熟练使用数据解决教学事务问题;校长的信息化务虚培训、个性计划制订培训、办学能力提升;开放阅读内涵的确定,开放式学习与科技馆、博物馆及游学基地之间的关联,等等。以上诸多问题会逼问教学研究改革、教学设计创新、学习社区形成,并由此上升到课程教材变革以及教学参考资料多元化和富媒体等问题。只有将教学改革落实到学生在高中阶段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课表,并且学生自身具备了制订个性化课表的能力,才是真正落实到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说教育信息化改造了我们的学习,培养了具有面对将来复杂社会变化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设计、实践、反思(在技术上叫作“回馈”)、修正、再设计、再实践的过程。
从教学的技术到教育的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作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支重要智力队伍,曾经有以何克抗老师为代表的教育技术人躬耕于基础教育领域课堂主阵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变革的发生,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经过30多年的积累,该从量变飞跃到质变了。最近关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益的争论,在我看来,应该做一些剥离。原来,教育技术的定位是辅助教学,后来发展到进入教学过程解决一些教学问题。也就是说,过去是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到了今天,面对开放、有高度、能够真正解决基础问题的教育,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教育的技术”,而不仅仅是“教学的技术”。教育的技术包括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工具、各种各样的教育测评、脑科学研究成果等,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层面来认识这个问题。把这些内容和工具都压给教师是不合理的。到了该重新厘定“教育技术的含义”的时候了,蕴含着新的内涵的“教育的技术”应该是我们去探究和追求的。
我们可以和医疗领域进行类比。教育信息化比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开始得早,但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传统医疗向现代医疗嬗变的过程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医院现在有介入科,介入医疗已经从医疗技术的边缘走向核心,从医辅走向医技、医疗,专业性越来越强,介入医疗已经与内科和外科并列现代医疗的三大支柱。关注介入医疗的发展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有启发。
教育与医疗不同。医疗的重点是诊病、治病,教育的重点是养成健康的人格,先养成而不是等生病了再治。培养健全的心理、奠定知识基础并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教育的任务。教育的起点是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公器。
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与产业的互生、技术与应用的互动
教育信息化建设如果只依赖教育系统自身,例如建立一些研究所,虽然在过去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不是新时代应有的风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是开放的。现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在哪里?最好的技术在哪里?在产业界。因此,我们呼吁引入第三方。我们讲德能相配,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是有哪些单位就做哪些事情,而是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哪些单位参与就请哪些单位参与。教育是社会公器,不能是有关单位的利益的集合。应该先确定由哪些单位承担哪些任务,再谈可以得到哪些回报。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工作有个再设计和重组的过程。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和产业集团的前端技术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邀请第三方加入,形成新的第三方,而不是简单的利益组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谈道:“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科技是这样,教育也应该是这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要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始终互生互长,这方面我们强调得不够。此外,对实验基地的长期研究和跟踪极有必要,这也是需要第三方来做的事情。大规模的实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应该不惜代价去做。各类数字化实验中心应发展成为体验式的综合教育实验中心,既是实验中心、教学中心、教学研究中心,也是培训中心、数据汇聚和处理中心,不能将这些功能分离开来,应该进行综合的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这个庞大的系统矩阵中,作为拉动力一方的技术和作为推动力一方的对技术的深度应用,二者之间的互动将促使教育转型。应该将技术进步与教育应用看作共同演化的立方体。技术进步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而对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很快会促进技术的发展。以技术理解并支撑学习行为的顶线很快就会到来,进而会反推技术进一步发展演进。正是这种类似多面体转动一样的互动和互补带来教育变革中多方面的参与、多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社会转型的教育新生态。也就是说:只有当技术和应用深入互动并融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诞生引人入胜的教育新模式和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与体验。
(本文系根据学术沙龙研讨活动中的发言整理修改)
收稿日期:2018-06-10
定稿日期:2018-06-26
作者简介:陈家虎,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 单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