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心理与健康

心理学教材也可以很有趣

作者:文/大卫•范德




书名:《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
作者:[美]大卫•范德(David Funder)
页数:608
定价:98元
ISBN:9787519205164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世图心理

人格课程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教材的编写方式,取决于它的目的,因此教师或作者都需要在开始时就思考自己想要达成什么目标。答案可能有很多种,而且似乎都很合理,但每一种答案都意味着不同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思路。

人格课程的目标

教师希望确保每一个学生熟识经典人格理论,并学会重视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内在联系。这种人格课程非常符合“大部头”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市面上早已存在诸多厚重的“大部头”,其中任何一本都能很好地服务于这个目标。但到最后,学生们有时却根本不知道现代人格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

还有第二种截然不同的目标,即希望学生能掌握当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动向和新发现。这时候,编写者往往忽略了经典理论,甚至假设所有陈旧的理论都是谬误,认为只有现代实证研究提供的材料才是值得教授的。不少近期的书籍似乎就是按这种目的写作的。

然而,现代实证研究并非是终极真理的绝对无疑的来源。此外,过分专注于现代人格心理学家的研究,往往会局限于当前热门的研究主题。我未曾听说心理学提供的哪个答案是亘古不变的,而研究的问题却少有变更,不过其中一些却被当前研究忽视了。

本书旨在同时服务以上两个目标。它既涵盖主要人格理论、追溯其历史渊源,也收纳了大量的当前研究,包括生物学角度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学以及人格相关的认知加工。不过,本书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告诉读者:人格心理学举足轻重。如若读者合上本书最后一页时开始发现人格心理学引人入胜,同时获得不少对现实生活的启发,那么,这本书,甚至它所从属的整个人格课程,也就实现了初衷。

人格与生活

为了让新手意识到人格心理学的内涵,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心理学的基本取向及其历史渊源,或者当前研究,还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建立这种联系也是我在本书中想突出体现的一点。因此,为了实现对每个取向新的、现代的再现,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传统的呈现方式。人格心理学这种策略在关于弗洛伊德的章节中运用得非常明显。那里我呈现的精神分析取向,扎根于弗洛伊德(Freud),却在很多方面超出正统的框架,到最后,已不再局限于弗氏。所以,如果哪位读者想要详尽地研读弗氏某些具体言论,恐怕得另觅其他书籍。不过,如果想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看看由弗氏基本理念衍生出的理论如何展现,就会发现本书颇具启发。对其他取向的呈现方式也是如此。幽默作家戴夫•巴里(Dave Barry)曾写过一本美国历史,并高调宣称它比其他同类书籍更有趣,因为他删去了所有无聊的部分。当然我不能像他那样做,但也给予自己选择的自由,不会因为某个主题是传统的或者已经存在,或者在别的书里都有提及,就义务式地涵盖它。我还收纳了不少材料,它们对应的主题可能在其他书中不受重视,甚至被完全忽略。这些包括生物学(包含解剖、生理、基因和进化论)、跨文化研究、人格障碍和个体知觉。事实上,据我所知,只有两本人格教科书包含关于个体知觉的完整篇章,其中之一是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的经典著作(1937),另外一本就是本书。

组织

大体而言,本书遵照传统思路,依据理论(我常称其为“取向”)编排。首先探讨研究方法,接着考虑特质、生物、精神分析、现象学以及人格的过程取向。学习和认知将被放在“过程”部分,因为后者直接发源于前者,且两者交集甚多。在这个部分,我在两章中呈现了认知取向:其中一章涵盖了与知觉、思维、动机和情绪相关的过程;另一章则专注于被称为“自我”的心理结构。本书包含对人格障碍的整体性归纳。

我的一些同事认为,像这样按范式或取向的编排方式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围绕如攻击、发展或成就等主题来组织书的内容。传统范式的各成分自然会散布在这些章节中。不过这种形式更像社会心理学—课程和书本都依据主题编排。

然而,一系列原因使我相信,对于人格教科书而言,按主题编排可能是错误的。一个实际的原因是,每个基本取向都是复杂的理论系统,将它们拆散在各主题中,不利于读者清晰理解,如精神分析、行为基因学和学习取向对于心理的发展给出了完全不同的阐述,如果一个“发展”篇章企图解释所有这些,那么它将难以撰写,更加难以阅读。因此,本书在给出每个阐述时都以其来源理论为背景。

另一个更本质的原因是,社会心理学按主题编排是因为它不得不这样做。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中包含着很多针对特定现象的“微理论”,但缺少影响范围重大的综合性观点。相对来说,人格心理学则至少有六种不同的理论取向,每一种都能提供一条整合的途径来解释一系列数据和理论。我希望这种组织编排方式让本书易于使用。

教师如果不赞同我关于心理学问题的一些观点—当然没人会完全同意我的观点,可以就不赞同的原因整理出有说服力的阐述。这种作者和教师在知识上“授”与“拿”的关系,将引导学生走入一个迷人的领域,这种交换也会教给学生一个真理,即教科书中的内容并非万无一失,而应当受到质疑。这将成为学生整个大学教育中有价值的课程之一。

 

公众心理急救普及课程招生简章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携手同行,预防自杀

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人

齐心协力,预防自杀

开学季,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