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凡在学校里能够自觉学习,而且是语文课代表,跟同学关系也不错,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为什么上学时乖巧听话的小凡在暑假期间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与小凡做了进一步的沟通。
在炎炎夏日,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小凡一个人在家,每天都吹着空调,觉得“无聊”,就玩手机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会对人的行为作出及时的强化,比如你完成什么任务就会立刻给予相应的奖励,这让小凡爱不释手。同时,在游戏中小凡可以体验英雄般无所不能的感觉,这与现实世界中经常被父母管制和老师训斥的情况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开始每天两三个小时,逐渐发展到每天十来个小时,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拒绝外出,懒于做作业。因为无聊、缺少外界的新鲜刺激而玩网络游戏,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减少了与外界的互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小凡沉浸在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
小凡玩的网络游戏以暴力搏杀居多,受游戏内容影响,加上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容易产生一种焦躁情绪,容易发脾气。
爸妈发现小凡“游戏上瘾”后,也试图阻止,没收手机,限制玩的时间等,但是收效甚微。没有了手机玩游戏,小凡坐立不安,长吁短叹,整天纠缠索要手机,甚至以不吃饭、摔东西威胁,父母迫于无奈又将手机给他。
其次,这样长时间看手机、玩游戏,给身体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眼睛干涩、酸痛,头痛等。这让小凡更加不愿意去做其他的事情。
第三,没有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并且小凡饮食无节制,喜欢喝甜饮料,缺乏运动。小凡在暑假的短短两个月中,长胖了十斤,上学后晨跑都跟不上集体队伍了。
李女士听我分析了这些原因后频频点头,说“小凡就是天天宅在家里玩手机游戏,可是我们都要上班,孩子一个人在家我们也管不住啊”。小凡感慨地说:“其实我是无聊,不玩手机不知道干什么好。”接着小凡说出了心中的困惑:“我上学的时候还比较自觉,为什么暑假我就管不住自己了?‘网瘾’到底是不是一种病?治得好吗?”针对小凡的提问,我作了如下解答。
根据《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描述,网络成瘾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之外的事情都没有过多的兴趣,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诊断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且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
很明显,小凡去年暑假中的表现与“网络成瘾”一致,但是时间和严重程度还达不到诊断标准。小凡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为小凡庆幸,一度沉迷手机游戏又在老师的帮助下走了出来。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得知,小凡十分乖巧听话,但是父母总是不满意。这让小凡总是生活在挫败感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小凡在我的启发下和妈妈探讨、分享了他玩游戏的心理上的收获,觉得游戏可以带给自己乐趣、轻松感、成就感,而这些是父母没有满足小凡的部分。
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小凡的期望特别高,成绩必须是年级前三名。而且对很多学习方面的细节也要求很严格,比如字写得不整齐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或者不耐烦地提醒。另外,爸爸因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过于关注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和名次,缺少了对小凡的关心和陪伴。所以让父母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和理解,这对于小凡摆脱网络游戏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我和李女士、小凡一起讨论怎么过好接下来的这个暑假。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他就跟妈妈达成了如下约定:首先是控制玩手机的时间,每次不超过2小时;要合理作息,劳逸结合;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比如旅游、体育运动,参加假期夏令营,亲子旅游,看一些有趣的课外书等;还要合理安排学习,每天做两小时暑假作业,他喜欢跳舞和书法,想每个星期上四节兴趣班。
听了小凡对暑假的安排计划,我很欣慰。
最后,我对咨询进行了总结:在预防网瘾方面,首先要透过表面的行为看到问题的本质—这往往与父母的过高要求或者忽视有关,需要父母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积极投入到孩子的心理矫正工作上来。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性格,这是网瘾戒断的根基。帮助孩子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自信,这是戒除网瘾的关键。
另外我又强调了暑假的本意是“休假”,建议李女士尽量多地陪伴孩子,做到起居有序、营养适当、张弛有度,让假期真正成为小凡的“幸福时光”。允许孩子犯错,给予他们纠正的机会。如果这些无效就要及时带孩子找心理治疗师做心理治疗。一度陷入网瘾又成功战胜网瘾的孩子一定是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将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