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玩了一个假期,孩子们总是要面对“开学”这个“残酷”的现实,不同的年级,在开学之初大概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出现。本文按照“新生季”与“毕业季”两个段落,概括性梳理了一下学子们最常遇到的两类开学适应症,并通过案例来推荐一些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
新生适应
小西虽然是个男孩儿,但从小也是被娇宠着长大,幼儿园阶段基本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过来的,反正家里有爷爷奶奶可以照顾他。幼儿园上不上无所谓,但是上小学可就不一样了,新生入学第一周的时候,他就因为受不了一坐坐一天、听课听一天的学校生活,偷偷溜了出来,用自己的小短腿儿一步一步走回了距离四站地的家,家里没人,他就在附近公园里转悠了大半天,狼狈到又饿又渴时,才被大人们给“抓”了回去。他的逃跑事件在当地也是小有轰动,据说很多学校因此还加强了门卫工作,他也成为重点看管对象,再也没能成功“逃跑”过。
不去上学是很多孩子的共同“愿望”,因为学校生活毫无吸引力,不仅无趣还有烦恼有压力。然而,上学是我们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我们步入社会的开始,是为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而积极适应它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的一生,能够经历新生适应的阶段主要有5个。3岁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入幼儿园,6岁正式进入集体学习的小学一年级,12岁初中一年级,15岁高中一年级,之后便是带有一定成人标志性意义的18岁—大学一年级新生。从3岁到18岁,我们不断踏上各个阶段一年级的成长启动键,每一次启动,都意味着一次跨越式成长,因此站在“启动键”上,是否能够成功按动键钮顺利进入成长轨道,将影响着这一阶段未来几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因此而定义自己的人生。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聚焦小学一年级和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小一,是集体生活的正式开始,它不同于幼儿园以游戏和生活照料为主的集体生活,小一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以建立群体规矩为基础的集体生活。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更为关注的是小学子们学习的效果,也就是学习“成绩”,很多孩子也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步入学堂,开始自己的学生时代。因此所经历的适应征主要是:对学校规矩的适应、对完成学习任务的适应、对学习评价的适应以及身边的同学既是玩伴又是竞争对手的心理情感适应。这一阶段的学子,在新生适应上,更依赖于父母、教师等身边重要他人的积极引导,特别是教师对学子的欣赏与认可以及家长的耐心、鼓励与坚持,可以说,小一新生几乎是在成年人欣赏的神态中逐步适应新生活的,他们太依赖大人的积极态度了。
大一,是一个人真正步入独立生活的开始,他们远离父母,一方面要完成大学学业,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象牙塔下,学子们的学习不再有人督促,完全靠主动的个人规划和合理的日常安排,很多大学新生由于习惯了被督促着学习,到了大学就容易失去方向。前不久中科院研究生谢雕被自己的高中舍友周凯旋刺死的事件,令无数人扼腕叹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周凯旋大学生活的适应出现了问题,“清华的料子”周凯旋对自我有着较高的定位,但是两次高考的不如意都令他无法主动去适应大学生活,于是沉迷网络成为他逃避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他在两次高考之后彻底放松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情况下,他的适应障碍势必会越来越严重,最终步入歧途。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需要个体自身的内生动力,在主动适应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生活的正常化,并且通过建立新的人际圈,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而为解决适应征中的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升学焦虑
前不久在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稷下学宫的故地淄博发生了一件极端的悲剧事件,同样是14岁的马同学和秦同学是同班同学,两人成绩都很优秀,但是马同学在班里长期第一名,多次考试都屈居第二的秦同学对马同学充满了嫉妒。在一次会考前,秦同学威胁马同学,如果这次比他考得好,就要杀掉他,结果会考成绩一公布,马同学依然是第一名,心生恨意的秦同学在“杀了你,我就是第一名”错误认知诱导下,残忍地杀害了马同学。在我们身边,第一名,几乎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动机,为了好的名次,家长可以一掷重金给孩子创设辅导的条件,孩子可以舍弃休息、点灯熬夜深陷书本之中,名次的背后是升学压力,没有名次何谈实现理想的升学。在那些面对升学压力的学子们之中,初中和高中阶段可谓是最残酷、压力指数最高的两个阶段。
摆在初三学生面前的是中考压力,由于高中是非义务教育,所以能否考上高中,对学子来说,意味着今后一生的社会定位,而考上高中,还会涉及高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该校的高考质量等问题,因此人人都挤向重点高中和示范高中。所谓高考独木桥,其实是从中考就已经开始的,孩子们要拼上很大的努力才能在高竞争压力中杀出一条路来,取得进入更高程度学校的资格。
可见初中生的升学压力并不小于高中生,而初三学生最大的压力还在于,从心理年龄上看,他们对未来的目标尚不成熟,对压力的认知较为幼稚,因此产生焦虑时,往往会采用简单的方式,也容易暴露在情绪上。处理初三心理焦虑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要将养育的重点放在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上,特别是情绪表现,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容易由于生理问题加重学业带来的焦虑情绪。家长要善于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聊天玩耍,通过最简单也最日常化的交往,及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指导,与孩子分担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及时排解由于紧张带来的消极心理。
高三几乎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考生家庭,甚至邻里、考生父母的单位同事都会时不时地问候一下考生,这就是高三学子的生存现状。高考是独木桥通关的最后一道防线,冲过去了,就成功了。高三升学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从个体和家庭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压力源是自我定位,有些学子通过比较历年考分,基本上会给自己一个大致的区域定位,例如211校的高分数专业、985校的某个专业、一本、二本等等,这种自我定位一方面可以成为孩子们励志的目标刺激,另一方面也会成为压力。我们看到前文中中科院研究生被杀案,杀人者周凯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他和他周围的人都给他定位在清华大学,却只考上了川大,于是复读再次奋战一年,结果还是不如意,心理落差可见一斑,这种落差也直接导致了他难以化解心中的失望。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高考前险些弃考的学子,她在高中阶段始终是全年级第一名,然而一模却意外被赶超了,这对她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此产生了弃考的想法。接受咨询之后,她重新认识了名次的意义以及自我定位的局限,调整心态后,重返学校积极备考,最终依然以全校状元的成绩考入了理想大学。
对于高三学子,很多孩子由于长期处于学习状态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最基本的焦虑情绪和心理知识都不懂。18岁的孩子心智相对成熟了很多,如果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自己就能够驾驭并采取自己的方式处理。另外,家长还要创造劳逸结合的条件,用以缓解紧张氛围,避免出现过度学习而造成的“崩盘”。
寻求专业帮助
无论是入学适应还是升学压力,如果仅是在“心理问题”的层面上意味着我们还能够通过自我或者利用身边的社会支持体系加以调节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就需要通过寻求专业人士来解决了。对于学生来说,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入学一个月依然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甚至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焦虑、身体不适、睡眠障碍等情况。
2 上课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学习困难,例如:听讲困难(听不懂)、阅读困难(看不进)、作业困难(完不成)等情况。
3 上学时总是存在心理紧张,例如:不敢正视老师、课堂提问时间总是紧张出汗、不能建立轻松的师生关系、与同学之间无法建立稳固持续的良好关系等情况。
4 不善于正确归因考试成绩,存在“我不行”的自卑心理,或者“我都会”的自负心理等情况。
5 对考试排名过于敏感,抗挫折能力较弱,存在严重的怯场、逃避等心理行为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