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曲艺

我说李伯祥

作者:文 姜昆
李伯祥,相声名家,登台演出时往往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神,机智、灵巧,爆、脆、快、响,表演时佯装敦厚其实心怀诡秘,由此成就了他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

北京的相声迷,特别喜欢天津李伯祥先生的演出风格。经常是,李先生没有登台,观众就已经期待着他滔滔不绝的说笑和精彩表演,咧开嘴等着笑了。人们熟悉李伯祥老师,评价他:矮个儿、小分头儿,总是精气神儿十足,台上台下讲话都是滴水不漏的劲头。热爱相声的观众都很熟悉李伯祥老师的相声作品,不论是他表演传统的《大戏魔》《写对联》《报菜名》,还是新作品《聊天儿》《两面人》《看红岩》《谦虚论》,观众们都会在其演出完毕后毫不吝啬地报以热烈掌声。由此可见作为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伯祥先生在人民心里的位置。

我的搭档戴志诚是李伯祥老师的高足,他给我介绍说,师父号称“李快嘴”。李伯祥6岁时跟随刘宝瑞大师学习,刘宝瑞待他非常严格,从那时他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发誓要学好相声这门功课。其实在最初,他学习相声是为了跟随父亲李洁尘维持生计,后来由于勤学苦练才脱颖而出。李伯祥老师不仅嘴快,脑子也快,平时非常注重积累,喜爱读书看报,关心时事,一些晦涩难懂的外国人名、地名都烂熟于心。到外地演出总是先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特色临时加包袱,从而让演出效果更精彩,得到各地观众的喜爱。

在学艺的道路上,李伯祥老师又拜相声大家赵佩如为师,成为赵先生的大弟子。他在济南晨光茶社学徒期间,接触前辈名家众多,博采众长于一身,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同是一个段子,李伯祥老师能如数家珍,逐个道出哪点情节哪位前辈设计得好,哪个包袱哪位前辈抖得响。这不仅说明他识多见广,而且能证明他记忆力超强,故素有“电脑”之称。有一次,在某全国相声大赛现场,李伯祥老师担任评委。根据观众多个电话的要求,大赛监审请他谈一谈相声“贯口”的表演。李伯祥老师由浅入深,从什么是“贯口”,表演“贯口”的规矩讲起。当举例子时,他选的是“董存瑞”,他一气呵成,张弛适度,整个“趟子”背诵了近四分钟。“董存瑞”是建国初期,相声艺人们创作的《新八扇屏》中的一扇。时隔60年,在没有思想准备的前提下,整个背诵中他没吃一个“栗子”。由此表明,李伯祥老师除基功好有超强的记忆力外,当年也是说新唱新,让相声为新时代服务的首批响应者,为推动相声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伊始,几个部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专题的相声大会。除北京的演员以外,外地仅有一对演员参演,那就是李伯祥、杜国芝两位老师。他们演出的是李伯祥老师的新作《家庭联欢会》。当时大部分观众都听得入神,觉得情节新鲜、故事有趣。事后听前辈们讲,这是传统段子《五人义》的框架。在拜读《五人义》脚本后,我感受到李老师虽然套用了《五人义》的框架,但旧瓶装新酒,装得巧妙,装得贴切,装得不露痕迹。李伯祥老师之所以能把传统段子信手拈来,“古”为今用,证明他传统段子及化用传统的新段子会得太多了,而且拆改变化调度有方,让熟知传统段子的老人也能说一声“妙”。

在李伯祥老师从艺75年之际,20多位曲艺理论家、作家、相声演员及熟悉他的各界人士,纷纷挥笔撰写评介其艺术成就的理论文章,并出版了《论李伯祥的相声艺术》这一理论文集,给这位艺术家75年的艺术生涯做一个回顾和总结。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让大家对李伯祥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这个文集的出版,对相声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件大好事。

年迈头脑仍清醒,耄耋观念依然新。今天,李老师80岁了,仍活跃在相声表演的舞台上,而且在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和北京天津的大小剧场演出还能“攒底”。这为中国相声史增添了光彩的一笔,可以说在相声史上也是罕见的。

(责任编辑/邓科)

 

高举旗帜,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秋兴赋

少儿曲艺

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成功举办

对少儿曲艺活动的几点思考

曲艺从娃娃抓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