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拥抱我们的“小恐惧”

作者:史宇
恐惧,无论你接受还是厌恶,它都属于生命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有怕狗的、怕虫的,也有害怕幽闭空间的,还有害怕一个人待着的……

也许你很难理解,这些小动物或者场景有啥可怕,但是着实有人会被吓得落荒而逃。难道恐惧症患者都是胆小的人吗?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够客观,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两样东西令我们恐惧,只不过指向不同、程度不同。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某网站曾经统计出大约超过1500多种恐惧的对象,其中包括很多我们连听说都没听过的,例如岳母恐惧症、法语和法国文化恐惧症、午饭恐惧症等。还有许多你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恐惧症,比如害怕花生酱会粘到上颚的花生酱恐惧症;怕洗澡、怕上厕所、怕走路、怕突如其来的喜悦、怕偏向一侧睡觉、怕照镜子、怕吞咽、怕呕吐、怕被注视、怕见到年幼的小孩儿等。

听起来上面这些恐惧对象距离我们有些遥远,不常见到,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应该是怕乘坐地铁,而且最怕的还不是没坐过地铁的乘客,而是几乎每天都得搭地铁出行的人。据说,莫斯科就有近10%的人患有这种恐惧症。

恐惧着“恐惧”

与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的正常恐惧相比,时下病态的恐惧愈演愈烈,后者被称为恐惧症。所谓恐惧症是指对某种物体或某种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一旦面对这种物体或环境时,恐惧症患者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恐怖感。

这是由于,在我们的大脑底部有一个杏仁体的脑结构,这里就是掌管恐惧感和不信任感的区域,被称为大脑中的恐惧中枢。每一次只要感到危险逼近,这里便活跃起来,而且任你如何努力也无法制止。

每一种恐惧及其强度都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情,即遗传,以及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也就是与我们成长的环境和个人经历脱离不了关系。性情与环境、家庭与社会,都有可能成为培养恐惧的温床。

很多正在饱受恐惧折磨的人会说,恐惧限制了我们的自由。的确,想象一下被恐惧笼罩的感受一定不好,畏手畏脚,神经兮兮,生活在恐惧的气氛之下的人一定也是不愉快的。可是,面对恐惧,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有过恐惧经历的人一定会发现,恐惧症患者往往存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关系:即,他们往往恐惧着“恐惧”。一旦这种逻辑关系形成,那么恐惧的感受就会被放大,会如影随形般地困扰你。相反,如果你认为它没什么大不了,那么它也许真的微不足道,没准还能和我们像朋友一样和平共处。

恐惧也有积极意义

想象一下,一个从没见过煮开水的孩子,爬过去把手指伸进滚烫的沸水中,疼了,或者被烫伤了,他下一次可能看到同样的场景就会感到恐惧,因为他的记忆里有过创伤的经历,所以再次遇到煮开水,他就会因为恐惧被烫伤而避免靠近。同样这个孩子,若没有任何恐惧感,下一次很可能会被伤害得更加严重。

可见,恐惧是有积极意义的。也可以说,恐惧是一种警告危险和提早防备的信号。当我们往悬崖下瞅时总是心惊胆战,看到猛兽急于躲避。要是没有恐惧感的提醒,人类早就灭绝了。

这样看来,恐惧具有双重面孔,一方面让我们畏惧和痛苦,另一方面则对我们有正面的意义,避免受到伤害。

拥抱我们的小恐惧

首先,要再次确认,令我们恐惧的状况有95%都不会发生,恐惧感会使你特别关注令你恐惧的对象。

其次,目前对付恐惧最普遍的治疗方法是系统脱敏,逐渐去接纳你恐惧的对象。接纳的前提是了解,了解你所害怕的对象非常有利于最终消除那种恐惧。因为“不确定性”在恐惧的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

另外,你可以使用催眠疗法,精神分析师通过催眠,挖掘你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恐惧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如果自己克服恐惧有困难,那么可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摘自《特别健康》)

 

环境中有些物质让人发胖

护牙,别入误区

八大“营养流言”,你信了吗

人体健康话“多酚”

秋来吃茄子,吸油抗癌打“老虎”

喝葡萄酒为何要用高脚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