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轻兵器

马背上的特种兵——评美国影片《12勇士》

作者:窦超
美国电影《12勇士》宣传海报纵观历史,阿富汗因为曾经使几个强大帝国入侵而陷“泥潭”之中,获得“帝国坟场”的称号。不管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还是红色苏联,都曾经在阿富汗栽过大跟头。而到了21世纪,美国又步这些国家的后尘进入阿富汗,结果也是陷入长期作战的困境之中。

尽管美国国内包括政界人士都普遍对阿富汗战争持批评态度,但是地缘政治的强大诱惑力仍然使得美军继续留在阿富汗。美国人对于这次战争(包括伊拉克战争)的总体认知态度是负面的,但对于参战的美军将士却充满赞誉。

2018年1月上映的美国影片《12勇士》通过对美国陆军“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中的一个小队作战行动的描写,试图彰显美军的勇敢精神。在这部影片中,美军特种部队的行动方式有许多独特之处——

影片内容概要

米奇·尼尔森是美国陆军“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第5特种作战群595小队的队长。他深受部下拥戴并且在日常训练中表现出色。后来,尼尔森离开所在小队,并且被上级下令调往指挥机关从事参谋工作。本来,尼尔森可能从此要与办公桌打交道,并且能够陪伴家人,然而“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这一切。尼尔森坚决要求上前线,还得到了手下老兵哈尔的支持,最终如愿以偿被派往阿富汗作战。

在阿富汗,尼尔森所在小队战胜了其他几支小队,获得空降到阿富汗北部支援北方联盟部队作战的任务。在阿富汗北部与塔利班、“基地组织”作战的北方联盟部队成分复杂,其中杜斯塔姆将军的部队和阿塔将军的部队互为死敌。尼尔森的小队负责引导空中火力,支援杜斯塔姆将军的部队向塔利班控制的重镇——马扎里沙里夫进攻。

美军高层估计这次作战可能需要长达6周时间才能完成,但尼尔森强调整个作战将在3周内完成,否则就会因进入11月份大雪封山而被迫放弃。就这样,尼尔森率11名部下乘直升机到达杜斯塔姆将军的地盘。双方接触之后相互戒心很重,尼尔森费尽心机想取得杜斯塔姆的信任。

在阿富汗山区的很多地方,马匹是惟一的交通工具,因此装备精良的美军特种兵也不得不学会骑马行动。在一个叫拜申的小镇外围,杜斯塔姆不允许尼尔森等人抵近到塔利班部队附近引导空中火力进行轰炸,唯恐美国人死亡造成美军退出战争。然而,在远距离上观察不便,尼尔森引导的B-52轰炸机将炸弹都投偏了。为了完成任务,尼尔森不顾杜斯塔姆的阻拦抵近观察,最终引导轰炸机击中了目标。但是,杜斯塔姆却没有做好进攻准备,只能第二天再发动进攻。

美军士兵哈尔用激光指示仪引导轰炸机轰炸塔利班目标第二天,轰炸机再次准确命中目标后,杜斯塔姆率部队乘马冲向被炸得一片混乱的塔利班守军。就在杜斯塔姆的部队将要取得胜利之时,塔利班的装甲部队却突然发动反击。此时,美军轰炸机因油料不够只得返航,失去了空中火力支援的杜斯塔姆的部队将要被消灭,尼尔森率人冲上去将他们接应了回来。

第三天,在获知塔利班守军的补给线通过天吉峡谷后,尼尔森派出一个小组在当地武装配合下去切断其补给线,自己则率剩余人员继续攻击拜申。这一次仍然是轰炸机打头阵,随后步兵再发动攻击。然而,塔利班守军接受了以前的教训,将部队隐蔽起来准备伏击对手。杜斯塔姆的部队接近后突然遭到塔利班的猛烈火力打击,陷入混乱。关键时候,杜斯塔姆将军率部不顾损失严重在美军的配合下发动猛攻,最终将塔利班击溃,夺取了拜申小镇。与此同时,尼尔森派出的以迪勒为首的小组也成功打击了通过天吉峡谷的塔利班补给线。

在这种形势下,杜斯塔姆将军的部队和尼尔森小队一起乘胜进攻天吉峡谷。在峡谷内,塔利班守军在穆拉·拉赞的指挥下部署了重兵,企图在这个必经之地阻挡住北方联盟进攻马扎里沙里夫的行动。但是,尼尔森的上级认为他们选择的这条进攻路线,因塔利班兵力强大而太过困难,因此又派出555小队的一部分去支援阿塔将军的部队从另一个方向进攻马扎里沙里夫。

这让杜斯塔姆大为恼火,认为美军是企图让阿塔将军夺取马扎里沙里夫。尼尔森劝阻无效,杜斯塔姆率主力部队脱离了战场。在这种情况下,尼尔森没有放弃,而是率领自己的小队和剩余的当地武装兵力向天吉峡谷发动进攻。尽管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但尼尔森却因为兵力不足而无法解决战斗。就在这时,回心转意的杜斯塔姆率领部队返回战场。但是,塔利班指挥官拉赞突然调来了援军,特别是援军携带的2门火箭炮的火力,完全压制住了杜斯塔姆的部队。

尼尔森决心消灭塔利班的火箭炮。他率领部队骑上战马,准备利用火箭炮再装填的空档夺占火箭炮阵地。当塔利班的火箭炮射击出现空档时,尼尔森率部队发动了乘马冲击。塔利班部队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快败下阵来。尼尔森等人顺利攻占了塔利班的火箭炮阵地。拉赞眼看大势已去,随即开车逃跑,最后被杜斯塔姆击毙。

就在大获全胜的时候,尼尔森唯恐杜斯塔姆与阿塔将军的部队因争夺马扎里沙里夫发生冲突而赶去劝解。不过,他赶到时,发现两人已经握手言和。杜斯塔姆很大度地让阿塔将军的部队进入马扎里沙里夫,从而化解了危机。尼尔森出色完成任务,与杜斯塔姆将军成为挚友,还因为保全了部下的生命而获得很高赞誉。

影片相关背景

影片中的历史背景被设定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期间,也就是美国出兵推翻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期间。但是,如果要想搞清楚片中作战的复杂性,就要追溯到更遥远的历史。

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阿富汗人:“是他们对国家政权刻骨铭心的恨,对个人独立无法抑制的爱,妨碍了他们成为强大的民族。”这句话真是对阿富汗政治问题的精辟概括。

从整个历史来看,阿富汗可以说从来没有形成过绝对的中央集权政府。即使是在王国时期,其国王也要依靠强大的普什图族部族来保卫国家,并且还要支付给其足够的费用。也就是说,阿富汗自古就是一个人们对自己部族的忠诚远远超过其对国家认同的国度,当地部族首领和伊斯兰教毛拉具有与国家领导人同样大,甚至更大的影响力。

这一情况由于其境内的民族众多且矛盾突出而更显复杂。阿富汗北部的居民以突厥语系民族为主,包括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以及土库曼人(影片中的杜斯塔姆将军就是乌兹别克人)。中部居民是哈扎拉人,他们与土耳其人一起并肩对抗南部的普什图族人。而普什图族是阿富汗最大的族群,占全国人口的40%以上,一直在阿富汗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

影片中出现的美军B-52轰炸机

塔利班部队遭到美军轰炸而伤亡惨重

美军轰炸机投弹后,杜斯塔姆及其手下一阵欢呼阿富汗最早形成国家是在18世纪中叶,当时称为杜兰尼王国。此后,在1818年因内部争权斗争而分裂为几个独立省。为了与沙俄竞争势力范围,英国先后于1839年、1879年、1919年三次入侵阿富汗,但均遭失败。

英军每次都能顺利攻占阿富汗各战略要地,但却无法平息各地不断风起云涌的武装反抗。

三次战争之后,英国最终同意阿富汗独立。阿富汗自此成为独立王朝国家,直到1973年。这一年,国王的表哥达乌德发动政变,建立了共和制国家,并自任总统。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四月革命”,建立亲苏联的国家政权。但此后,该党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内矛盾激化,引发很多武装组织的反抗。在无法稳定国内局势的情况下,该党请求苏联出兵帮助其镇压武装反抗。苏联鉴于英国的前车之鉴,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拒绝出兵。

但是,随着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分裂,二号人物阿明发动政变,处死苏联较为信任的国家首脑塔拉基等人,并取而代之。苏联在担心阿富汗有可能倒向美国的情况下决定出兵干预,并将阿明击毙。此后,苏军深陷阿富汗长达10年之久。

1989年,苏军撤离阿富汗后,阿国内并未出现和平局面,反而陷入长期战乱之中。由普什图族人组成的塔利班异军突起,控制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而阿北部的各民族武装则联合成为内部同样矛盾重重的北方联盟,共同抵抗塔利班的进攻。“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认定是与塔利班结盟的“基地组织”策划并实施了袭击,因此出动军队开始了阿富汗战争。

影片的具体背景是阿富汗战争中的马扎里沙里夫之战。马扎里沙里夫是阿富汗巴尔赫省首府,位于阿富汗北部靠近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的结合部,是阿富汗北部的交通枢纽。开战之前,驻守在马扎里沙里夫的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外国雇佣军共计2000余人,构筑了数道防线,企图固守该城。

2001年10月15日夜开始,北方联盟(此时因其联合了其他反塔利班力量而改称反塔联盟)部队首先夺取了该城西部的机场,但随后又被塔利班反攻夺回。此后,美军和北方联盟决定首先攻取马扎里沙里夫以南80km的拉苏夫,然后再三面围攻城市。

10月31日夜间,反塔联盟在美国空军火力支援下发动3次攻击,与塔利班形成僵局,最后不得不撤退。此后,美军加大空中火力支援的力度,对塔利班阵地进行猛烈轰炸,使其阵地遭到严重破坏,人员伤亡惨重。

11月5日晚,反塔联盟再次发动攻击,终于攻占了拉苏夫地区。在随后向马扎里沙里夫的进攻中,塔利班的抵抗越来越强烈。美军随即使用了杀伤力极强的BLU-82“滚地球”燃料空气炸弹,对塔利班进行狂轰滥炸。塔利班守军被迫向城内收缩阵地。

6日晚间,反塔联盟部队取得较大进展,并在战斗中击毙300余名塔利班士兵,另有300余人投降。

8日,反塔联盟部队推进到距城区4km的地方,再次遭到塔利班的顽强抵抗。美军特种部队随即要求反塔联盟部队后撤,然后召唤轰炸机对塔利班阵地实施精确打击,从而打开了突破口。企图堵住突破口的塔利班部队,被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击溃。反塔联盟部队随即突入城区,并于9日晚间占领该城。

在这次攻城战斗中,共有500多名塔利班人员被消灭,另有数百人投降。反塔联盟部队只有28人阵亡,30余人受伤。

影片中的武器装备

《12勇士》影片中的武器装备,特别是轻武器基本上都是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熟面孔”,如美军使用的M4A1卡宾枪、M24A1狙击步枪、M9手枪,以及北方联盟和塔利班部队使用的苏式AK系列枪械。此外,还有一些重武器装备也值得注意。

影片中出现的苏式AK系列步枪中,除了大量出现在阿富汗战场的AK47、AKM、AK74SU、AKMS等熟面孔外,还出现了一种外形非常奇特的型号。这种型号出现在尼尔森在拜申小镇外围抵近观察塔利班阵地时,由一名北方联盟士兵使用,配合尼尔森等人抗击塔利班的攻击。

这支步枪外形乍一看有些类似于匈牙利生产的AMD65突击步枪,也与AK74有些相仿,枪口都有一个非常醒目突出的类似消焰器的膛口装置。不过,经过仔细观察,这支突击步枪枪身与AMD65差别很大,更类似于普通的AK47步枪,而膛口装置又与AK74的消焰器有较大区别。更重要的是,这支突击步枪采用了全围式准星护圈,而不是苏式AK系列采用的敞开式准星护翼,且其枪管下方设有刺刀座,只是没有折叠式枪刺安装在上面。

尼尔森等人攻占了塔利班的火箭炮阵地

在马背上边冲击边射击的尼尔森综合以上特征,这可能是一支利用我国56式带刺刀冲锋枪改装而成的AK74突击步枪道具枪,其膛口装置是空包弹助推器。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曾经有大量的AK74突击步枪遗留在阿富汗国内,其中必有一部分落入北方联盟部队手中。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一种看起来像是在AK47步枪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短管步枪,估计是当地或其他工厂自造的产品。

影片最后塔利班部队被击溃时,其指挥官拉赞开着汽车企图逃走。但因汽车陷在弹坑内,而被杜斯塔姆骑马追上并击毙。杜斯塔姆使用的是一支苏制马卡洛夫手枪,很可能是当年他率领游击队抗击苏军时的战利品。

在世界上非常流行的9mm手枪中,马卡洛夫手枪可以说是一种显得有些特立独行的枪械。说到9mm手枪,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是发射德国研制的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手枪,而马卡洛夫手枪则发射苏联研制的马卡洛夫手枪弹。这种手枪弹规格9×18mm,全长25mm,全弹质量10.1g,弹头质量6.1g,弹头初速315m/s。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全长29.7mm,全弹质量10.6g,弹头质量8.0g,初速350m/s。

马卡洛夫手枪弹的技术诸元要比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低一些,因此其杀伤威力也要低一些。因为采用的手枪弹规格较小,因此马卡洛夫手枪体积也较小,是作为一种军官自卫手枪研制的。

该枪由苏联枪械设计师马卡洛夫于1950年代初设计,用于取代7.62mm口径的TT33手枪。从枪弹威力上来说,马卡洛夫手枪明显要比后者差,但作为军官自卫武器,还是比TT33手枪更为适合一些。

马卡洛夫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全枪长160mm,质量0.7kg,采用单排单进弹匣供弹,弹匣弹容量8发。我国也曾仿制过该枪,命名为59式手枪。从设计初衷来说,其应该替代我军大量使用的54式9mm手枪,但因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军方高层对军用手枪发展方向的不同看法等原因,该枪未正式列装我军部队。

影片中塔利班的一种重要机动火力平台是搭载苏制DSHK38/46式12.7mm大口径机枪的皮卡车,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了另一种一闪而过的大口径机枪——KPV型14.5mm大口径机枪。与DSHK研制之初作为主要对付地面目标不同的是(DSHK后来才被用作高射机枪,其起初配用的轮式枪架也是对地面射击为主、对空射击为辅,后来才采用更轻型的高射枪架),KPV机枪起初就是作为高射机枪研制的,其设计基础为二战时的苏制PTRD41反坦克步枪。

KPV机枪可采用ZPU1双轮单管高射枪架、ZPU2双轮双管高射枪架、ZPU4四轮四管高射枪架三种牵引方式。影片中出现的是ZPU2双轮双管高射枪架的双管高射机枪。此外,该枪还有单管和双管的装甲车载型号。在影片中出现这种机枪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在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KPV高射机枪曾被游击队用来部署在山地地形中对付苏军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我国也曾经仿制过该枪,其中四联装型号为56式14.5mm四联高射机枪,双联装型号为58式14.5mm双联高射机枪。

影片中塔利班武装的大杀器是火箭炮,如果不是尼尔森率队冲击夺占了其火箭炮阵地,很可能塔利班武装就会取得战斗的胜利。影片中出现的这种火箭炮是苏制BM-21型122mm40管火箭炮。

BM-21火箭炮是苏联于1960年代初开始研制,并于1964年11月首次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公开展示,用于取代苏联1950年代发展的几种老式火箭炮。该炮底座采用6轮卡车底盘,机动性能良好,采用40根定向炮管。其可发射长弹、短弹两种火箭弹。前者射程远,用于对付远距离目标;后者用于对付近距离目标。其主要配用杀伤爆破火箭弹,也配有发烟火箭弹和化学火箭弹。该炮最大射程为20380m,在20s内可将40发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

该炮也有较大的缺陷。首先是其装填时间过长,需要人员扛着火箭弹一发一发进行装填,装填完40发火箭弹需要10分钟;其次是发射产生的烟尘太大,容易暴露自身位置,这也是其采用高机动底盘和打了就跑战术的重要原因。

影片中出现的这种AK系枪械,可能是用56式冲锋枪改装的道具枪

影片中出现的短枪管AK步枪,估计是当地或其他工厂自造的产品

杜斯塔姆用马卡洛夫9mm手枪将拉赞击毙影片中塔利班实际上并不需要等到装填完40发火箭弹才发射,该炮可在装填若干发火箭弹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射击。此外,塔利班似乎对这种火箭炮的使用并不熟练,其射击方式几乎是在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如果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间接瞄准射击,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将火箭炮部署在更远的地方,由前沿的观察员实施引导进行轰击。若是这样进行射击,尼尔森等人根本就看不到其发射阵地,也就无法呼叫空中支援。

除了火箭炮之外,塔利班还有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其主要装备包括T-72主战坦克、BMP-1步兵战车、BMP-2步兵战车、BTR轮式装甲车,此外还有D-20型152mm加榴炮、2C3型152mm自行榴弹炮、3CY-23-4型23mm4管自行高射炮出现在镜头中。

T-72坦克是苏联于1967年开始研制,1973年开始装备部队的主战坦克,主要是为了补充性能优越但却造价昂贵的T-64坦克。而且,T-72坦克当时主要优先装备更为重要的西部战略方向部队。而入侵阿富汗的苏军土耳其斯坦军区并不在优先装备新型装备的行列中。

因此,这一时期入侵阿富汗的苏军仍然装备大量的T-62、T-55系列坦克,即使到苏联解体后的车臣战争中仍然有改进型T-62坦克参战。这就是说,苏军在入侵阿富汗期间其部队并未全部换装T-72坦克,也不可能将大量的这种新型坦克援助给阿富汗亲苏政权的军队。

根据美国出版的由T.N.杜普伊主编的《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记载,1990年代初(当时,苏军已经于1988年撤出阿富汗,而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纳吉布拉政权仍然存在),阿富汗政府军装备有T-62坦克300辆、T-54和T-55坦克500辆,此外还装备BMP-1和BMP-2步兵战车400辆。而与政府军对抗的反对派则装备T-34和T-55坦克若干辆,以及BMP步兵战车若干辆。也就是说,苏军撤离之后,阿富汗没有1辆T-72坦克。

从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的资料来看,当时驻阿富汗的苏军主要使用的是T-62坦克和T-55坦克,也包括其各自的改进型号。而到了亲苏的纳吉布拉政权垮台,阿富汗陷入内战后,美国和自顾不暇的俄罗斯基本上都停止了对阿富汗的军事援助。

这种情况直到2001年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期间才有所改变。根据2001年10月31日人民网的消息,当时俄罗斯为了拉拢北方联盟部队对抗塔利班,开始向自己昔日的敌人援助大批装备。据报道,俄罗斯准备向北方联盟提供的武器主要有T-55、T-62坦克,BMP-1、BMP-2步兵战车及BTP-60装甲输送车等。按计划,在2001年10~11月的第一阶段,俄将向北方联盟提供40~50辆T-55坦克和60~80辆步兵战车。即使到了21世纪初,俄罗斯都没有援助T-72坦克,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有少量T-72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阿富汗,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阿富汗根本不可能有数量较多的该型坦克。

根据曾任驻扎在阿富汗的苏联第40集团军作战处长尼基坚科回忆,苏军在入侵阿富汗中后期使用的主要坦克是T-62的改进型T-62M型坦克。T-62M型坦克是苏军在吸取阿富汗战争前期作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80年代初研制,并于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的一种改进型坦克。

T-62M型坦克最大的改进之处是装甲防护方面。该坦克炮塔和车体安装附加装甲,这主要是吸取了阿富汗战争中坦克损失惨重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影片中出现大量的T-72坦克是错误的。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的塔利班T-72坦克在阻挡尼尔森等人靠近火箭炮阵地时,只开了一炮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巨炮重甲的坦克居然被一群拿着突击步枪的骑兵给吓跑了,这种情况大概只能在美国人的电影中才能出现。

塔利班架设在皮卡上的DSHK38/46式12.7mm大口径机枪

图中右侧是影片中出现的14.5mm双联高射机枪

准备开火的塔利班BM-21火箭炮至于影片中的BMP-1、BMP-2步兵战车,确实在阿富汗有不少。苏军用BMP-2迅速替换BMP-1的原因是后者火力系统缺陷明显。BMP-1的73mm滑膛炮是在苏军73mm重型火箭筒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其发射的火箭弹初速低,直射距离只有765m,最要命的是其最大仰角只有33°,对于公路两侧制高点上的阿富汗游击队根本就无法实施有效打击。而BMP-2装备的30mm机炮则初速高达1000m/s,对地面目标有效射程1000m,最有利的是其仰角高达74°,可以有效打击制高点上的敌方。

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阿富汗游击队使用的武器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不仅有缴获自政府军和苏军的先进武器,包括装备有微光夜视仪的AK74突击步枪,也有大量的旧式装备。如影片中跟随着黑人士兵麦洛的阿富汗男孩装备了一支英国生产的恩菲尔德步枪,这是一种典型的二战时期步枪,但在阿富汗战争中这种步枪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在山地战条件下因发射大威力步枪弹而射程较远,可以在苏军和政府军的AK突击步枪射程外实施精准射击。

影片中出现的T-72坦克,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苏联援助阿富汗亲苏政权的武器装备中,不包括T-72坦克,而苏联入侵部队也未装备此坦克

影片中出现的塔利班BMP-2步兵战车

影片中手持恩菲尔德步枪的阿富汗男孩

影片中的相关战术表现

说到《12勇士》影片中的战术表现,就必须首先提及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作战模式。而塔利班方面的战术表现几乎为零,总是把部队部署在毫无掩护的开阔地带作战,成为了美军空中火力的靶子。

美军进行阿富汗战争的模式并不同于其后来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投入大量地面部队在空中支援下长驱直入,直接将萨达姆政权推翻。而鉴于英国和苏联贸然进入阿富汗遭受失败的教训,美国人转而采取投入空中力量和特种部队,支援反塔联盟部队实施地面进攻的模式。

因此,美军并没有投入大量正规的地面作战部队,而是以少量精锐的特种部队直接与反塔联盟部队混合编组,引导空中火力攻击塔利班,为后者提供支援。这成为美军特种部队在阿富汗实施作战行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战场目标引导,也是《12勇士》影片中尼尔森等人的主要任务。

美军实施战场目标引导的主要方式有标示引导、无线电指示和激光指示仪引导等。通常,美军在反塔联盟发动攻击之前,都要先派出特种部队潜伏在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阵地附近,通过便携式通信设备与空中巡逻待战的美军飞机取得联系,将目标数据传送给飞机,再由其实施轰炸。在轰炸过程中,特种兵还可以根据攻击效果随时进行目标修正,以使轰炸的效果最大化,从而为反塔联盟地面部队发动攻击提供条件。

在执行这种任务时,美军特种兵因为人数较少,一般情况下会有反塔联盟派出部分人员对其实施掩护。影片中,尼尔森的小队在拜申小镇外围和天吉峡谷,就是采用了这种作战模式。可以说,美军这一手是典型的“以阿制阿”策略,以投入小、伤亡少的代价达到推翻塔利班政权的目的。但美军在随后投入大量地面部队实施维持稳定作战中却再一次像英国和苏联一样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成为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的又一体验者。

除了上述引导空中火力对塔利班实施打击外,美军特种部队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调反塔联盟各派之间的行动。影片中负责迎接尼尔森小队的美国中情局特工曾经介绍情况说,同是反塔联盟的杜斯塔姆和阿塔是死对头,如果在战场上相遇,他们八成会丢下塔利班而自相残杀。这确实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起初,北方联盟曾有个比较公认的领导人,即被称为“潘吉希尔之狮”的马苏德。但马苏德被伪装成记者的“基地组织”成员暗杀后,就陷入了群龙纷争的境地。反塔联盟各派之间矛盾重重,如果没有美军居中协调必然陷入内乱。特别是在涉及到地盘的各大城市争夺战中,各派都极力争取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至于争端不断。美军特种部队在反塔联盟各派之间进行了大量协调、稳定工作,基本上维持住了反塔联盟内部的团结,未出现大的混乱。

《12勇士》影片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中的美军特种兵一方面利用最先进的MH-47直升机作为交通工具,另一方面还利用马匹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在阿富汗的山地地形环境中,除了利用少数在山谷中蜿蜒曲折的公路之外,只能靠人的双腿和驮兽进行地面运动了。就这样,装备着当今世界最先进武器和通信、侦察器材的美军特种兵,变身成为21世纪的“骑兵”。

实际上,与影片中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很多时候反塔联盟根本就无法提供足够的马匹,只能用骡子或驴子来充数。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军特种兵远非片中那种骑着高头大马的英武形象,很多时候他们要骑着小毛驴去作战。至于影片中尼尔森率队骑着战马向塔利班的火箭炮阵地实施“骑兵冲击”的场景,在当时也是难得一见的。

自从线膛枪炮大量装备部队后,骑兵冲击的战术价值就大大下降了。而等到以机枪为代表的大量自动武器装备步兵后,骑兵的正面冲击几乎就成了自寻死路。当今天自动武器已经成为步兵手中最基本的装备之后,骑兵冲击成功的可能性就更趋为零了。

骑兵冲击时虽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骑在马上的士兵因为颠簸而无法实施瞄准射击,只能将枪口概略指向目标进行连发射击,试图压制或碰巧击中目标。这实际上与当今步兵战车普遍开始取消车载步兵武器射孔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为在颠簸的车辆内实施射击的命中率实在是太低了。

更重要的是,骑兵在不断的运动中必须用一只手控制马匹,更换弹匣就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骑兵面对的敌人却拥有良好的射击依托,可以进行精度很高的射击。加上骑马的士兵目标很大,队形又因地形限制而非常密集,更容易受到自动火力的严重杀伤。因此,影片中那种冲击方式除非对手毫无准备遭到突袭而彻底陷入混乱,否则其断无成功的可能,更何况对手还有装甲车辆的支援。

影片中尼尔森小队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作战基地时,站岗的一名新兵立正向尼尔森等人敬礼。老兵哈尔当即打他一拳,然后告诉他在作战区不许敬礼,除非他想害死自己的指挥官。这实际上是一名战场老兵的实战经验,表明战时很多行动方式或行为方式与平时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下级像平时那样遇到上级就敬礼,那么敌方狙击手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辨认出哪一个是指挥官,从而实施精准狙杀。

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共同编写的《狙击手册》中,曾这样提到射杀高价值目标的重要性:“面对具有还击能力的敌人,狙击手往往只有一次攻击机会,如此一来,狙杀高价值目标是狙击手提高攻击效能的惟一手段”。按照美军的说法,排在第一位的狙击目标永远是对方的狙击手,第二位的目标就是敌军指挥官,之后按排序分别为带有军犬的敌军执行搜索任务的士兵、观察装置、重武器操作人员、通信兵、高级士官、坦克装甲车辆车长或驾驶员、车辆上的光学观察设备。

在如何辨别敌军指挥官方面,该手册指出敌军指挥官佩戴的军衔是最明显的标识,但通常在战时不会这样佩戴或者只佩戴低可辨识度军衔。明显的特征包括指挥官的年龄一般较大,而且身上不会全副武装,不会携带步枪而只有手枪,通常带有望远镜并经常手拿地图和文件,对旁人经常发号施令,并有通信兵跟随在身边等等。

虽然在战区内士兵被禁止向上级敬礼,但是有时他们也会犯错误。即使在不敬礼的情况下,遇到需要指示的时候士兵还是会把目光集中到指挥官身上,这就为狙击手辨别敌军指挥官提供了条件。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指挥官如何在战场上掩饰身份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大问题。而哈尔给站岗新兵的教训是十分有益的,是保护指挥官生命的重要经验。

影片中的塔利班总是把部队暴露在开阔地上,成为美军空中火力的靶子

马匹或其他驮兽是阿富汗山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编辑/曾振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