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聚元号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聚元号传统弓箭制作第十代传人杨福喜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聚元号传统弓箭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这种弓箭店铺的起源及变迁过程是怎样的?该弓箭有哪些形制?制作技艺如何?请看——
清朝时期,聚元号弓箭铺是皇家作坊
清朝时期,擅长骑射的清军对弓箭的需求量非同寻常。为此,官府在北京城内东四路口西南角特设弓箭大院,鼎盛时期院内云集40多家弓箭铺,所制弓箭只对皇家专供,不能私自售卖。其中,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弓箭大院南大门内第一家。
聚元号弓箭铺留存有一张特别的弓作为镇店之宝,该弓表面镌刻“道光三年毅甫制”字样,是老掌柜为了纪念聚元号弓箭铺成立100周年而特制的。由此推算,聚元号弓箭铺创立于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最初,聚元号弓箭铺掌门人不姓杨,其第七代掌门人姓王,人称小王,小王夫妇俩人因为迷吸鸦片而无心经营弓箭铺,打算将此祖产变卖。而当时杨福喜的爷爷杨瑞林(公元1884~1968年)痴迷于弓箭制作,他早年随堂兄(全顺斋弓箭铺的掌柜)学习制作弓箭的手艺,20多岁时已经学有所成,掌握了制作弓箭的全部手艺。杨瑞林在亲戚及好友的帮助下四处筹集银两,最终以40块大洋盘下聚元号弓箭铺,从而成为聚元号弓箭铺第八代掌门人。
民国时期,聚元号弓箭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
随着西方洋枪洋炮的盛行,官府对弓箭的需求量减少,弓箭大院内的弓箭铺生意逐渐冷淡,甚至生存都难以为继,许多弓箭铺另谋生计。民国时期,弓箭大院仅剩下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德纪兴共7家弓箭铺。
杨瑞林盘下聚元号弓箭铺之时,正是洋枪洋炮取代弓箭等冷兵器之时,朝廷不再为弓箭铺手艺人提供俸禄,弓箭铺的生计全凭掌门人的本事经营。值得庆幸的是,杨瑞林擅长经营。当时,他不仅制作各种传统弓箭向民间售卖,还自发研制出诸如弩箭、匣箭、袖箭、箭枪等新品种,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前来购买。聚元号弓箭铺的名声在杨瑞林的经营之下越来越响,其弓箭于民国初期(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银奖。
1915年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也称为“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The 1915 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其主要是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被开凿通航而举办的一次盛大的庆典活动,会址设在美国旧金山市,共有31个国家参展,展品达到20多万件。博览会展期长达9个半月,参观人数达到1 900余万人,开创了世界历史上博览会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先河。
中国作为该国际博览会的参展者,第一次向世界展示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其规模空前。中国展品达10余万种,重1 500余吨,展品出自全国各地4 172个出品人和单位。共获各种奖章1 218枚,为参展各国之首。
聚元号弓箭铺第八代传人杨瑞林
聚元号弓箭铺第十代传人杨福喜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毛主席特制传统弓箭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期,杨瑞林的儿子杨文通承袭父业,成为聚元号弓箭铺的第九代传人。受家庭影响,杨文通6岁开始随父学艺。虽然那时的学徒期只有3年,但要做好一把弓,需要200多道工序,不摸爬滚打10多年,手艺是学不精的。
1957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聚元号弓箭铺并入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杨文通成为该厂的一名职工。1958年,并入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的聚元号弓箭迎来了生意兴旺的一次小高潮。那一年,全国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了打麻雀,购买聚元号弩弓的人络绎不绝。除了京城的客户之外,也有来自青海以及外蒙古的客户。
文革时期,聚元号的牌匾和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奖状等诸多祖传珍品也都被付之一炬。但在文革发生之前,有一件事令杨文通欣慰且值得骄傲——他有幸为毛主席制作了一套弓箭。
据杨文通老人回忆:当年,毛主席和工作人员聊天,说看到历史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弓箭的描述,想看看真正的好弓箭。于是,工作人员辗转寻找到当时杨文通所在的北京体育用品厂。起初,厂里人并不知道是给毛主席做弓箭,只说是给一位领导做,让用心做好点。厂长就找到杨文通,让他把手里的活先放一放,做一张好弓。后来杨文通日夜加班,花费4个多月的时间,采用当时家里珍藏的1对白牛角当料,做了1把弓和3支箭。
弓箭送出去之后,杨文通没有多想。直到8个月后,厂长才告诉他,那张弓是给毛主席做的。弓箭送到毛主席手里,他派人来问多少钱。杨文通当时一听是送给毛主席的,直摆手说那怎么能要钱。上面的人说,弓箭是毛主席的私人用品,必须要付钱。
厂长后来与杨文通商议,当时1套弓箭卖38元钱,这次所用材料好,多收2元钱,就报价为40元钱。一周后,40元钱被拿了回来。由于钱没法入账,当时又正好临近春节,厂长决定把这40元钱用来买烟,还有茶叶、糖果,与大家开了个茶话会。
当时,国内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为8~9元,30~40元的月工资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1套弓箭40元钱,在当时是比较昂贵的产品。
当毛主席拿到杨文通做的弓时,给予很高评价。相比曾经在故宫里看过的弓,毛主席称赞:“这把弓很好,没想到有这么漂亮。”
1962年,杨文通所在的体育用品厂关闭,他被调到北京市水利局做木工,一做就是30多年。时光飞逝,潮起潮落中,杨文通的弓箭手艺日益荒废。
1990年代至今,聚元号弓箭铺由衰到兴
1998年,《北京晚报》刊登一则消息,国家射击队在北京西山八大处举行射箭比赛,不知道比赛只用现代弓的杨文通和儿子杨福喜带着家传的一张老弓就去了,他们展示给在场的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和专家们看。当时刚刚从国家射箭队总教练岗位上退休的徐开才老师是研究中国古代弓箭的痴迷者,他说传统弓箭是“国粹”,决不能失传,一定要想办法恢复生产。
也就是在这一年,杨福喜恰好40周岁,他下定决心,重新将聚元号弓箭做起来。谈到聚元号弓箭铺的重新开张,杨福喜说:“那时我父亲已经70岁了,人生70古来稀,我怕再不做这件事就来不及了。”不惑之年的杨福喜开始有了危机感,因为他知道再不好好学习这门手艺,这门国粹将面临在世间永远消失的危险。
1958年,聚元号弓箭铺的工作人员与来访的青海体委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一是杨福林的爷爷杨瑞林,后排左一是杨福林的父亲杨文通
聚元号弓箭铺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左)、第十代传人杨瑞林(右)
聚元号弓箭铺第十代传人杨福喜(右)、第十一代传人杨燚(左)杨福喜生于1958年,与他那一代的几乎所有人一样,经历了时局的变化。他下乡当过知青,返城之后便在北京化工二厂当工人。虽然在那个年代当工人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1992年国企改制,杨福喜便成了第一批下海的商人。
然而,杨福喜的第一次下海并不成功,以至于不得不放弃。那时,因为对与弓箭有关的事情都有极大的兴趣,他选择从事与弓箭有关的娱乐项目,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他到处碰壁,撞得“鼻青脸肿”之后,不得不放弃。为了生活,他开起了出租车,这一干就是4年。
虽然开着出租车,但是杨福喜心中还是没有忘记弓箭,所以在出租车的签约合同到期后,他的一个堂兄找到他,让他把制作弓箭这件事做起来,并给予他很大的帮助。杨福喜觉得此时时机也成熟了,就马上准备重新开张聚元号弓箭铺。
1998年6月6日,没有任何隆重的开张仪式,杨福喜和父亲杨文通开始重新在自己家里做起弓箭。一间小屋,两条板凳,父亲在一旁做弓箭,杨福喜就跟着边做边学。木工出身的他上手很快,让父亲感到惊讶。
学做传统弓,必须师傅手把手地教,每道环节都是手工劳动,所用的桦树皮、牛筋、牛角等20多种天然材料也都是如今难找难买的。选材全靠艺人用眼看、用手摸。制作过程既要会木工、漆工,还要懂画工、皮具制造甚至针线活儿,样样讲究。别小看一张弓,全部完成至少得耗时3~5个月。
谈到最心酸的经历,杨福喜回忆:“刚开始做弓箭,只是想混碗粥喝。”2000年,杨福喜做了一屋子共80多套弓箭,无人问津购买,而此时家中的所有生活开销全靠妻子的工资维持。2001年仅卖出一套弓箭,“聚元号”险些做不下去。杨福喜也想过,弓箭制作技艺真的要从自己这里开始失传消失吗?他不心甘,咬牙支撑了下来。
2002年,聚元号弓箭铺迎来发展中的第一个贵人,那就是原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徐开才总教练介绍杨福喜与时任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的谢肃方先生认识。谢肃方是英国人,但他却是中国通,同时对中国传统弓箭十分感兴趣。他第一次来到聚元号弓箭铺就买走了20多张弓,并且还为聚元号弓箭铺建立了英文网站。很快,国内外的一些弓箭爱好者都知道了杨福喜的聚元号弓箭铺,纷纷慕名而来。从此,聚元号弓箭铺的生意好转起来,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聚元号弓箭铺真正的转机是在2003年以后。当时,中国科学院在读博士生仪德刚正在做课题,准备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代弓箭的论文。为了完成这篇论文,仪德刚在聚元号弓箭铺调查学习了8个月。最终,他的博士论文发表并在中科院获奖。
仪德刚的博士论文发表以后,聚元号弓箭铺的生存得到彻底的转变。仅1个月时间,杨福喜制作的80多套弓箭全部售罄,并且供不应求。在那段时间里,购买弓箭的人必须提前订货,否则根本买不到现货。从开始的提前3个月下订单,到后来至少要提前1年下订单。现在,聚元号弓箭铺每年都接订单,产品远销到40个国家和地区。
聚元号弓箭铺陈列的扳指和扳指套
扳指套主要由上布筒、下布筒、细绳等组成。拉动下布筒下端的细绳,可将上布筒、下布筒分离,将扳指装入下布筒内;拉动位于上布筒顶端的细绳,上布筒、下布筒闭合,此时可将扳指套系挂在佩戴者的腰带上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步弓,其主要由弓、弦、箭及弓袋、箭袋组成在仪德刚博士的建议及朋友们的帮助下,杨福喜将聚元号弓箭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聚元号弓箭制作第十代传人杨福喜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福喜高兴地说。
如今,杨福喜的儿子杨燚已随父学习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多年,成为聚元号弓箭铺的第十一代传承人。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弹弓。弹弓的弓弦制作比步弓的弓弦制作复杂些,弹弓的弓弦在两端为1根,中部变化为平行设计的2根
弹弓的弓弦中部设有容纳泥制弹丸的窠臼,窠臼呈半圆凹槽形,窠臼的两侧固定在两根平行的弓弦上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汉弩全貌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汉弩是一种踏张弩。张弦时,用双脚踩住弩身,双手拉动弩弦,将弩弦挂在与扳机相连的牙上,然后将弩箭放置在弩臂上部的定位槽内,瞄准目标后扣动扳机即可发射弩箭为《赤壁》电影中拟用的弓箭纠错
聚元号弓箭铺的名声越来越大,成龙、吴宇森、霍英东等各界名人都曾经到访,订制弓箭。
2007年,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因拍摄《赤壁》电影,需要大量的古代弓箭道具,他提供弓箭图纸式样向杨福喜订制500套弓箭。杨福喜一口否决了,一是制作这么多的弓箭,时间上肯定来不及;二是吴宇森提供的弓箭图纸式样根本就不是中国传统弓箭的式样。
在杨福喜的坚持下,吴宇森最后放弃图纸弓箭的式样,由杨福喜为剧组制作1张弓、1具汉弩、1具连弩,剧组再委托制造道具的生产商照葫芦画瓢进行批量制作。
“现在不少影视剧拍出来的弓箭使用方法是错误的,这对年轻人了解正确的弓箭技艺有很大影响。”杨福喜举了个简单的例子:“20多年前,因为一部电视剧的影响,当时国家射箭队的教练员、队员全部将扳指错戴在握弓手的大拇指上。”
杨福喜进一步解释:“射箭用的扳指属于武扳指,应该戴在扣住弓弦的手的大拇指上,用以防止松弦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扳指有文、武之分,文扳指由翡翠、玛瑙、玉石等名贵材料制成,并进行精致雕刻,左右两手都可以戴,用于显示身份和财富。但只要是射箭,就必须戴武扳指,而且材质只能是鹿角的,表面素雅无雕刻。”
扳指套主要由上布筒、下布筒、细绳等组成。拉动下布筒下端的细绳,可将上布筒、下布筒打开,将扳指装入下布筒内;拉动位于上布筒顶端的细绳,上布筒、下布筒闭合,此时可将扳指套系挂在佩戴者的腰带上
聚元号弓箭的主要形制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有步弓、马弓、弹弓、硬弓、汉弩、弩弓、匣箭以及床弩等款式,这些弓箭的形制不同,用途各异。
步弓
顾名思义,步弓是古代步兵作战或狩猎等场合使用的兵器,其弓力大、射程远、精准度高。
步弓主要由弓、弦、箭及弓袋、箭袋组成。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步弓,是一种筋角木反曲复合弓。其外形看似简单,实际制作过程较复杂。制好一张弓,需 20多种天然材料,200多道程序,至少耗时4~5个月。
聚元号弓箭的主要制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制作弓胎弩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弩弦、弩机、瞄准器等部分组成。弩臂为木制,前部向下弯曲,后部向上弯曲,中部设有弩机、瞄准器的照门弓胎是弓的主体,通常选用江西盛产的粗壮竹子,使用之前将其加工成大致的弓胎形状,然后放置1年,自然阴干水分。再用工具打磨,火烤塑形。
第二步:贴牛角、牛筋
为了增加弓的韧度和弹性,必须在弓胎外侧贴牛角片,内侧贴牛筋。然后用鳔胶将竹子、牛角、牛筋三者牢牢地粘合在一起。鳔胶是用猪皮等原料,经过蒸、砸、滤、凝等工序加工而成。鳔胶能够渗入竹子、牛皮、牛筋的内部,令三者紧密贴合。
第三步:上弦
上弦时需要根据弓发出的不同声音,随时调整弦的松紧性,否则会有断弓的可能性。
步弓使用的弦通常由优质棉线制成。棉线本身的弹力不大,只适用于传导弓臂的力量,切忌不可拉弦空放。
那些拉弦空放听声响、然后大赞好弓的人,其实是外行。
第四步:装饰 前三个步骤被称之为“白活”,接下来这一手艺被称之为“画活”。“画活”就是在弓身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例如蝙蝠就经常画在弓上,一是取其谐音“福”,二是寓意即使是晚上也箭无虚发。
准星及其护圈设在弩臂前端,护圈为铁制,护圈上横系1根细丝线,细丝线中部设有1个红色小圆球,红色小圆球作为准星
瞄准器的照门为觇孔式,觇孔设在与弩臂垂直的木条上第五步:制箭
箭杆选用一种被称为“六道木”的灌木杆制成。因为箭杆要在空气里飞行,需要减少其空气阻力,因而箭杆表面必须打磨得非常光滑。
早期,箭羽采用雕翎制成,但如今雕成了国家级保护动物,因此选用优质鹅毛代替。
马弓
马弓也称为骑弓,是古代骑兵作战或狩猎等场合使用的兵器,其制作方法与步弓相同。由于马弓是在马背上使用,因此弓身长度缩短,以加大灵活性。
弩弓的弩机主要由阻铁及其轴、扳机及其轴等组成
弹弓
弹弓由古代侠客、镖师使用,主要发射泥制的弹丸,是用于防身的非杀伤性兵器,后演变成为北京天桥卖艺人的表演工具。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的弹弓与通常人们熟知的采用树杈加皮筋制成的弹弓形制不同。弹弓与步弓的弓身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弹弓的弓弦制作比步弓的弓弦制作复杂些,弹弓的弓弦在两端为1根,中部变化为平行设计的2根。2根平行的弓弦中部设有容纳泥制弹丸的窠臼,窠臼呈半圆凹槽形,窠臼的两侧固定在2根平行的弓弦上。
熟悉清朝、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小说中的很多侠客都使用弹弓这种冷兵器,其发射泥制弹丸。为什么侠客使用这种冷兵器呢?实际情况是,这与清朝时期的兵器管制有关。
清军入关以后,以少驭众,为了安全,在很多城市采取分区居住的办法,比如老北京汉人没有一定的功绩不得住在内城,成都等省会也有这种规定。此外,官府尽收天下之兵器,比如弓箭,严禁私人制造,由皇家集中匠人设立“宫作”,垄断其原料及生产。之后匠人搬出宫廷,安置在北京城的东四弓箭大院内。
由于官府垄断弓箭的生产,到清朝末期,全国只有北京艺人能掌握此项技艺。然而,弓为兵器之王,练武必从练弓开始,它可以长力气、增准头、提高身体柔韧度。标准弓是违禁品,所以武侠们只好练弹弓,弹弓力量略差,只能射泥丸,杀伤力大大下降。匣箭是在弩的基础上加装1个木匣、1个拉杆而制成硬弓
硬弓是古时武举考试中用来测试选手力量的器材,后演变成为北京天桥卖艺人的表演工具。硬弓的弓身宽大威武,弓力非常大,常人很难拉开。
清朝时期的武举考试内容基本上是遗承隋唐时期的旧制,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科。根据《大清会典事例·武科》记载,这四科都是以考弓骑射为主。其中,童试分为3场。头场为马射,驰马发3矢,全不中者不再往下试;二场是步射,连发5矢,全不中的与仅中1矢者不续试;三场为试者先试硬弓,次试刀、石,是为外场。
清朝武举外场考试中,拉硬弓、舞刀、掇石均为测力项目。清代硬弓的弓力主要有8力(1力约为0.5kg)、10力、12力三个等级,另外还备有13~18力的强弓。8力、10力、12力的硬弓全长依次为1.59m、1.78m、1.81m,质量依次为0.47kg、0.65kg、1.10kg。
汉弩
弩诞生于中国,其前身是用于狩猎的猎弩。如同弩的前辈弓箭一样,战争让这一猎具演变成为极具杀伤力的兵器。用于战争的弩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迄今为止,由于中外考古学家发现的有关汉弩的史料较多,故史学界公认中国弩在汉朝时期已经发展到技术非常成熟的地步。
按照开弦力量的大小,汉弩分为1、3、4、5、6、7、8、10石共8个级别,汉代的弩力1石约为现今31kg。汉朝10石弩的射程可达400m,是一种射程较远的步兵弩。汉弩的弩力都要经过严格校验,在居延汉简中曾发现过检验弩力的记载。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贝格曼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对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出土简牍1万余支,这些简牍史称“居延汉简”。其内容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戌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功谱和私人信件等。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史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弩与弓的区别是,弩是一种装有弩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弩弦和弩机等组成。
弩比弓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操作技能要求也比较低。但由于弩比弓笨重,无法在战马上使用,故其多用于守城、攻城等。
弩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装有数张弓的床弩。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汉弩是一种踏张弩。张弦时,用双脚踩住弩身,双手拉动弩弦,将弩弦挂在与扳机相连的牙上,然后将弩箭放置在弩臂上部的定位槽内,瞄准目标后扣动扳机即可发射弩箭。
弩弓
聚元号弓箭铺特制有一种弩,并将其命名为弩弓,其是旧时京城玩家用以打鸽子等鸟类的工具。
该弩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弩弦、弩机、瞄准器等部分组成。弩臂为木制,前部向下弯曲,后部向上弯曲,中部设有弩机、瞄准器的照门。弩机主要由阻铁及其轴、扳机及其轴等组成。瞄准器的照门为觇孔式,觇孔设在与弩臂垂直的木条上。准星及其护圈设在弩臂前端,护圈为铁制,护圈上横系1根细丝线,细丝线中部设有1个红色小圆球,红色小圆球作为准星。
木匣上部设有长条形孔,可以从此处依次装入10支短箭匣箭
匣箭是在弩的基础上加装1个木匣、1个拉杆而制成,主要用于防御强盗、驱赶田间鸟兽。木匣上部设有长条形孔,可以从此处依次装入10支短箭。木匣下部设有长条形孔,弩弦从此处穿过。木匣前部下方设有出箭孔,后部下方设有连接轴,连接轴用于将木匣与拉杆连接在一起。
发射短箭时,首先向木匣内装入10支短箭,将拉杆前移,木匣随之被向前拉动,弩弦中部在木匣长条形孔内后移,直至挂在木匣长条形孔后部的凹槽内,此时1支短箭下落到待击位置。瞄准目标后,向后拉动拉杆,木匣随之被向后拉动,弩弦中部被弩臂上部的金属突起顶起,从木匣长条形孔后部的凹槽内解脱,短箭即被发射。此后,再依次前移、后拉拉杆,重复上述动作,可连续发射10支短箭。
床弩
床弩又称床子弩,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其是将2~4张大型弓组合在床架上,利用几张大型弓的合力发射大型箭矢。
依床架上弓的数量多少,床弩分为双弓床弩、三弓床弩、四弓床弩等几大类型。
双弓床弩在弩床上设有2张弓,2张分别置于粗大的弩臂前端和后部,前弓正方向设置,后弓反方向设置。
发射之前,先用1条两端带钩的粗大绳索,一端钩住弩弦,另一端勾住绞车的轴,然后由5~7名或10余名士兵合力摇动绞车轴,把弩弦张开,直至将弩弦扣挂在阻铁上,专管装箭的弩手安装好弩箭并瞄准目标。
发射时,用人手的力量是扣不动扳机的,必须由专管发射的弩手高举起一柄大锤,以全身力气锤击扳机,于是巨大的弩箭便呼啸着飞向敌方。这些箭很粗大,箭镞呈扁凿子形,所以被称为“凿子箭”,其射程约为120~135步。
三弓床弩比双弓床弩多设置1张弓,其弩力更大,射程也更远。弩臂上的3张弓,前部设2张,后部设1张。前2张弓正方向设置,后1张弓反方向设置。
由于三弓床弩力量更大,所以又称为“八牛弩”,表示用8头老牛的力量才能拉开它。用人力开弩时,通常需20人以上,射程在200~300步,即370~560m。
三弓床弩使用的弩箭更为巨大,有粗壮的箭杆和铁制的箭羽,前端装有巨大的三棱刃铁镞,因为它的大小和一般士兵使用的长枪差不多,所以又称为“一枪三剑箭”。其还另名为“踏橛箭”,因为它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即在攻打敌方城堡时,将粗大的弩箭射向敌方城墙,使弩箭的前端深深插入墙内,只留半截粗大的箭杆和尾羽露在墙外,攻城的士兵可攀着这些插在墙上的巨大箭杆登上城墙,攻陷城池。
床弩还可以在弦上设箭兜,每兜容纳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为“寒鸦箭”。
据宋朝张表臣编撰的《珊瑚钩诗话》记载,床弩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战中曾发挥过很大作用,辽军名将萧挞凛被宋军床弩发射的长度为2m的巨箭射杀,该巨箭从设在400m以远的宋军床弩阵地发射,震慑威力之大,令辽军胆寒。但床弩构造笨重,机动性较差。随着火器的发展,床弩逐渐被废置不用。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床弩为三弓床弩,主要用于攻城战。由于其体积大,攻城时就地组装使用和拆卸。其可以发射木桩冲撞城门,也可将尖头木桩射入城墙,供士兵们攀爬翻越。
发射匣箭时,首先向木匣内装入10支短箭,将拉杆前移,木匣随之被向前拉动,弩弦中部在木匣长条形孔内后移,直至挂在木匣长条形孔后部的凹槽内,此时1支短箭下落到待击位置
瞄准目标后,向后拉动拉杆,木匣随之被向后拉动,弩弦中部被弩臂上部的金属突起顶起,从木匣长条形孔后部的凹槽内解脱,短箭即被发
弩臂上部的金属突起
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三弓床弩。其弩臂上的3张弓,前部正方向设置2张,后部反方向设置1张
编辑/曾振宇